做生意:你越卖什么,就越不要讲什么

发布时间:2025-05-26 06:29  浏览量:31

南宋年间,有一位名医叫陈无择,医术精湛,却从不在市井高声吆喝,也不悬旗挂榜。

他每日只是静坐一隅,喝茶读书。有人问他:“你为何不宣传,不招揽?”

他答:“懂病的人自然会来找我,懂医的人不必多言。”

多年后,他被誉为“药王再世”,门庭若市。来求医者,皆因口碑,不是推销。

放在今天,做生意、做销售,道理相似。

你越是拼命强调“我卖什么”,客户越有距离感;你越是沉稳地理解客户的“缺什么”,他反而会主动靠近你。

大部分销售犯的第一条错:一见客户就把话筒拿起,一股脑把产品特点、价格优势、使用方法、成功案例全倒出来,生怕客户没被打动。

结果呢?客户点点头, polite 一笑,说“我再考虑一下”。

然后就没然后了。

为啥?因为你说的是“你想说的”,而不是客户“想听的”。

人对信息的接受,是选择性的。

他没兴趣的内容,再精彩他也听不进去。

你越强调你在卖什么,客户反而越在心里加了一道防线。

这就像一个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不停告诉你他多优秀、多体贴,你只会起戒心,不会起好感。

销售的本质不是灌输,而是唤醒。

不是你讲得多,而是对方愿意听、愿意想、愿意动心。

销售的最高境界,不是“说服客户买”,而是“让客户主动想买”。

这一点,古今中外都验证了无数次。

比如乔布斯从不讲iPhone参数,只讲“Think Different”。

他讲人文、讲未来、讲设计哲学——结果一堆人排队买手机,却从未问清配置。

再比如国医大师路志正,行医六十年,从不主动推广“我这药多灵”。

他只看人、问症、开方,默默行医。结果全国各地病人慕名而来,央视采访、各大医院请他授课。

客户心里愿意主动靠近你,这才是真正的成交。

而你一上来就把所有卖点一股脑堆出来,其实是掐断了对方探索和好奇的空间。

你讲太多,他反而不信了;你讲太满,他反而不想听了。

很多销售急于表达,却忘了一个核心动作:听客户说什么、想什么、在意什么。

你是卖家电的,客户最关心的也许不是制冷速度,而是家里老人好不好用;

你是卖课程的,客户最焦虑的也许不是知识点,而是孩子成绩带来的家庭焦虑;

你是做B端服务的,对方关注的也许不是产品多好,而是能不能省事、靠谱、能不能让我好交差。

销售就是沟通,沟通的关键不是表达,而是捕捉情绪、洞察动机。

所以真正厉害的销售,是耐得住寂寞的。

他们不急着抛主张,而是默默倾听、不断提问。

等到客户情绪打开了、需求露出来了、信任建立了——一句轻描淡写的回应,就能促成成交。

一开口讲产品,是推销;闭嘴先听客户,是销售。

讲一个我亲历的事。

有一年,我们请了一位老销售来给团队讲课。他五十多岁,做工程项目起家,做生意干了二十多年,身边的人都叫他“老狐狸”。

课没讲三分钟,他说:“年轻人总爱一上来就讲‘我这产品多便宜、多先进、多独家’——你越这么讲,客户越知道你怕失单,越知道你急着成交,反而会压你价、拖你时间。”

“真正稳得住的销售,三句话里没有‘卖’字。

他们只聊一个事:客户到底要什么,担心什么。”

销售是对人性的博弈。你说太多、讲太猛,不是自信,是不安。

你讲得越急,客户看得越清:你怕我不买。

于是他就真的不买了。

顶级销售靠沉稳,靠信心,靠“让客户自己来找我”。

这一点是所有销售的“深水区”——你不是在卖产品,而是在卖“我能帮你解决问题”的信号。

你看,客户不是傻子,他买东西不是买介绍词,而是买“问题被解决”的确定感。

所以你越讲产品,越像个推销员;你越关心他的问题,越像个朋友、一个顾问、一个解决者。

比如你是卖门窗的——你别一上来就说“我这窗子多隔音、多节能”,你先去问客户住哪,周围吵不吵,是不是临街?有没有小孩?用不用考虑防盗?

聊得深入了,你再补一句:“我们这里有几种方案,你听听看合适不。”

这一补,成交往往就成了。因为你不是在卖窗,而是在卖“安静”“安全”“舒适”的生活。

解决方案永远比产品更好卖。

想起中国古人一句话:“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真正的高手销售,都是“藏”的艺术家。他们从来不急着展示所有底牌,而是把舞台留给客户自己去发掘。

因为他们知道——信任,是被发现的,不是被灌输的。

当客户觉得“你怎么这么懂我”,当客户觉得“你没讲,但我感觉你靠谱”,那才是真正的成交临界点。

“他没说他东西多好,但我总觉得他做事踏实。”——这句话一出口,你已经赢了。

所以请记住:

你卖什么,越别讲;你懂客户,越好卖。

做生意、做销售,说到底,是一场人心的博弈,不是话术的竞赛。

你讲得越多,不是你厉害,是你焦虑;你说得越少、却越击中人心,那才是高手的风范。

下次再去面对客户,不妨慢一点、稳一点、听多一点。

别急着讲你卖什么,先认真看清他需要什么。

你会发现:真正的好生意,很是靠话术“说服”来的,而是靠信任“吸引”来的。

销售的尽头,是理解。

理解的尽头,是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