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宧光《寒山帚谈》卷下之二
发布时间:2025-05-27 07:10 浏览量:18
大家好!今天我们分享赵宧光的《寒山帚谈》卷下的第二部分。
下面我们来看原文:
【原文12】
晋已前藉地而坐,书必就膝。楷书就几,几广不过四五寸,修不过一二尺。惟天子玉几,广尺二,修三尺耳。故悬掌不期悬而悬,正锋不期正而正。
【今译12】
晋代以前的人习惯坐在地上,写字时必定是放在膝盖上。写楷书时会放在矮几上,这种矮几宽不过四五寸,长不过一二尺。只有天子用的玉几,宽一尺二,长三尺。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悬掌不用刻意去悬就自然悬起来了,正锋也不用刻意去求就自然端正了。
【原文13】
又按古人作字不甚大小,至大不过二寸,至小不过五分。题石则稍大,如坛山、绎山之类,署书则就版而题,可以任其广狭,否则膝间无可大之道也。即张颠、素狂,亦就屏障始可纵逸成草,已非古法。今之作者,须先定古今器用,始可作古今字体。
【今译13】
另外,考察古人写字,大小都不很夸张,最大的不过二寸,最小的不过五分。在石头上题字会稍微大一些,像坛山石刻、绎山石刻之类的。题写匾额之类的大字是在木板上进行,可以根据木板的宽窄来决定字的大小,不然在膝盖上是没有办法写很大的字的。即使是像张旭、怀素那样狂放不羁的草书大家,也要在屏风之类的大平面上才能纵情挥洒写出狂草,这已经不是古代的书写方法了。现在的人学习书法,必须先了解古今书写工具和使用方式的不同,才能够写出符合古今风格的字体。
【原文14】
悬掌,故古人之顺境,今人之逆境也。自唐已前,虽有隐几,聊借掎阁而已。后世巧作台椅,安逸自恣,少而习之,不知身手死矣。
【今译14】
悬掌书写,在古代是很自然顺畅的情况,而在现在却成了比较困难的事。在唐代以前,即使有凭靠的小桌,也不过是稍微借助来放置一下手臂罢了。后世人们制作出精巧的桌椅,人们坐着非常安逸、放纵自己,从小就习惯了这样的方式,却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和手部因此变得不够灵活,就像被束缚住了一样。
【原文15】
及长而后知书法,将革前非,心手斗逆,反称甚难。苟能于小时始入家塾即教正法,何尝不顺,更有何难。
【今译15】
等到长大之后才开始学习书法,想要改正以前的不良习惯,内心想要做好但手部却不听使唤,反而觉得非常困难。如果能在小时候刚进入私塾学习的时候,就被教导正确的书写方法(如悬掌等),又怎么会不顺畅呢,更不会觉得有什么困难了。
【原文16】
用笔得之锋杪,纤而不文;得之笔根,涩而不韵。故濡欲透毫,运毋竭墨,不纤不涩,始合雅道。意在笔前者,岂惟运笔之顷,即濡翰而前,已具全意。世俗取纤嫩为合时,誉粗涩为古雅者,皆漫兴喝彩而已。
【今译16】
用笔时,如果只注重笔尖的运用,写出的笔画就会纤细而缺乏文采;如果只依赖笔根来运笔,写出的笔画就会滞涩而没有韵味。所以蘸墨的时候要让墨水渗透到整个笔毫,运笔的时候不要把笔上的墨用尽,写出来的笔画既不纤细也不滞涩,这样才符合高雅的书法之道。写字前先构思好内容和笔法,这可不只是在运笔的时候才去思考,其实在蘸墨准备书写之前,心中就应该已经有了完整的构思。世上一些人把纤细嫩弱的书法风格当作符合时尚潮流,把粗拙滞涩的书法风格称赞为古朴高雅,这些都不过是随意地喝彩罢了。
【原文17】
书法言执笔法,凡作楷离笔头若干,作行书离若干,即不必详其离毫离管之异,然与其过近,宁过远,与其粘案,宁虚掌,以至与其浮动,宁坚执。
【今译17】
书法理论中讲到执笔的方法,说写楷书时手指离笔头要有一定距离,写行书时离的距离又有所不同,即便不需要详细区分手指离笔毫和笔管距离的差异,但与其离得太近,不如离得远一些;与其让手腕贴着桌面,不如虚掌;与其让笔拿得太松动,不如握得牢固些。
近有不知书者誉一名家云:无论其书之妙,即观其作字提笔,指间若无多重也。嗟乎左矣!无论古人掣笔故事与夫后世铁管学法两重公案,但腕中无力必不得佳书。纵令成就,不过苏眉山、赵吴兴辈软弱弄笔、姿态媚俗之书耳,岂上乘乎!呜呼,不善譬者,誉亦毁矣!
【今译18】
最近有不懂书法的人称赞一位名家说:“先不说他书法的精妙,就看他写字时提笔的样子,手指间好像没什么重量一样。”唉,这可大错特错了!且不说古人掣笔的典故以及后世用铁管练习书法这两件事,单说手腕中没有力量肯定写不出好的书法作品。即使有所成就,也不过是像苏轼(号眉山)、赵孟頫(号吴兴)等人那样,写出软弱无力、姿态媚俗的书法罢了,哪里算得上是上乘之作呢!哎呀,不善于恰当评价的人,表面上是在称赞,实际上却起到了诋毁的效果啊!
【原文19】
作书须能用材,无使材屈无伸可也。常谓怀素诸草帖,疑今之笔墨非复往时。及得燕中所造水笔与砚式,知必此器为之,每用作字甚适也。近有西吴王生,脱格造笔,南工几欲废北。一时名流亦颇知善,但莫悉其合古法耳。有一名士反不善之,恶之特甚。
【今译19】
创作书法必须善于运用书写工具,不要让工具受到委屈、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我常常觉得怀素的那些草书字帖,怀疑现在的笔墨已不同于往昔。等得到燕地所制造的水笔和特殊砚台后,才知道怀素肯定是用这类工具书写的,每次用它们写字都十分顺手。近来有个西吴的王姓笔匠,突破常规制造毛笔,南方的制笔工匠几乎都要被北方比下去了。一时间,书法界的名流也颇为了解其笔的优点,但没人完全清楚它符合古法。有一位名士起初反而不喜欢这种笔,极为厌恶。
【原文20】
一日过我作书,余曰:独有王生笔,不称君手,奈何?无已,姑试之。喜曰:大良器也。索数矢而去。异日相晤,乃云:前笔独所用一矢耳,余皆弃物。余因叹息,可怜谁诉。昔宣城陈生,其先世为右军笔,至柳学士但取其常品,最者不收,何待今日哉!因讼笔冤,而录用材法于左。
【今译20】
一天他到我这儿写字,我说:“只有王生做的笔,可能不称您心意,怎么办呢?没办法,姑且试试吧。”他一试后高兴地说:“真是好笔啊!”便索要了几支离开。后来有一天碰面,他却说:“之前的笔只有用的那一支好,其余的都是没用的。”我因此叹息,可怜笔的冤屈又能向谁诉说呢?从前宣城的陈姓笔匠,其先辈曾为王羲之制笔,到柳公权时,只选取其普通品质的笔,最好的却不用,何况到今天呢!因此为笔申冤,并把合理选用工具的方法记录如下。
赵宧光的《寒山帚谈》卷下第二集就到这里,请继续收听阅读下一集。
如果本专辑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受益。如果您对其他相关内容有兴趣,希望听到更多的书籍专辑,请留言告诉我,我会逐步进行制作发布的,感谢您的阅读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