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元就前传:西国霸主大内一族的兴衰|文史宴
发布时间:2025-05-26 19:26 浏览量:25
大内氏原本是朝鲜古代的百济国国王的后裔,最早以“多多良”为自家姓氏。后来多多良氏在周防国吉敷郡的大内村扎根,便改称“大内氏”。大内氏在平安时代成为周防国的国衙官人,积攒了不小的势力,镰仓幕府建立以后,大内氏又成为了幕府的御家人,成为了当地的一方霸主。
等到日本进入南北朝时代以后,大内家嫡系的大内弘世却加入了反室町幕府的一方,成为了足利直冬的郎党。在此期间,大内弘世相继消灭了幕府方的周防国守护大内长弘(鹫头大内家)、长门国守护厚东义武,成为两国的实际支配者。不久后,大内弘世就被室町幕府以正式的周防国、长门国守护职收买,加入了幕府的一方,成为战国时代大内家的祖先。
彼时,室町幕府为了平定九州,派遣了重臣今川贞世前往九州出任“九州探题”,并让大内弘世的嫡子义弘迎娶了今川贞世的弟弟今川仲秋的女儿,以大内、今川两家作为平定九州的主力。不过,大内弘世在九州期间曾与今川贞世发生冲突,率部返回了领地,而嫡子大内义弘则反对父亲的做法,父子二人也产生了矛盾。这让大内弘世有了废嫡的打算,想要立义弘的弟弟满弘为继承人,使得大内义弘、满弘兄弟在领地内大打出手。
大内义弘被后人称为“古今无双之名将”,十分骁勇善战,大内家的内战最终以大内义弘的全面胜利而告终。后来,大内义弘相继又因为战功受封和泉国、纪伊国的守护职役,成为室町幕府里最具实力的大名之一。可是,大内义弘同时也有着极为高傲的弱点,当幕府将军足利义满下令各地大名支援修筑北山别墅时,大内义弘只派出了一人前往将军处表示大内家乃是武士出身,只知道以弓矢为业,不懂土木工程,十分不给将军面子。双方的矛盾越来越深以后,大内义弘便串通关东镰仓府的“关东管领”足利氏满掀起反旗,最终被将军足利义满讨伐。
大内义弘去世后,足利义满任命大内义弘的弟弟大内弘茂为新任家督返回周防国、长门国,但是大内义弘的另一个弟弟、在领地内留守的大内盛见却拒绝承认大内弘茂的家督之位,与其发生战争。最终,大内盛见平定了弘茂一党,逼迫幕府承认自己的家督之位,还受封周防、长门、丰前、筑前四国守护头衔。大内盛见十分倾心于汉学与禅学,为大内家后来的风雅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此外,他对哥哥大内义弘也非常有感情,早早就向幕府申请希望将周防国、长门国守护职役赐给侄子大内持世、持盛兄弟。传说大内盛见担心自己的孩子将来会争夺大内家家督之位,曾想假装不小心把两个孩子教幸、教弘给丢进河中淹死,最终被人救上。
遗憾的是,永享三年(1431年)六月二十八日,大内盛见在出兵九州期间遭到少弍氏的突袭战死,享年五十六岁。大内盛见去世以后,侄子大内持世、持盛也开始了争夺家督之位的战争,大内持盛甚至与早年夺嫡失败的大内满弘之子大内满世结盟,想要突袭杀死哥哥持世。最终在幕府的介入下,大内持世取得了石见国、安艺国国众的支持,平定了大内持盛、满世的叛乱。
然而,大内家的家督仿佛遭到了诅咒一般,从二代家督大内义弘开始,大内家就鲜少有善终的家督。大内持世本算是治世之大名,可以和平地过完一生,但是他却在嘉吉元年(1441年)六月同幕府将军足利义教一同前往赤松满祐家中赴宴。结果在这场鸿门宴上,赤松满祐杀死了幕府将军足利义教,坐在义教身边的大内持世也受到波及身受重伤,逃回家中不久以后便伤重而死。
因为大内持世没有子嗣,便以大内盛见之子大内教弘为继承人。大内教弘积极地发展对外走私贸易,甚至私下里与倭寇都有往来,赚取了非常多的钱财。当时四国岛的伊予国发生战乱,讃岐国守护细川胜元出兵攻打了原伊予国守护河野通春,因为河野家与大内家有着姻亲关系,所以河野通春便向大内教弘求援。
不过,细川胜元同时也是室町幕府的副职“管领”,在他的运作下,幕府将军足利义政给大内家送来书信,命令大内教弘出兵讨伐河野通春。在命令无效以后,幕府决定派遣大内教弘的庶兄教幸在安艺国国众毛利兴元、小早川熙平、吉川元经的支援下返回周防、长门,同大内教弘争夺家督之位。大内教弘为了先发制人,派遣重臣陶弘正出兵安艺国,自己则率领大军前往伊予国作战。结果天不遂人愿,陶弘正在安艺国战败身死,大内教弘也在出兵期间染上恶疾,不久就在军营中病逝,享年四十六岁。大内家的家督由大内教弘的嫡子、年仅二十岁的大内政弘继承。
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大内政弘是一个不输给父祖的猛将。继承家督以后,大内政弘率军转战伊予国,并且连战连捷,同河野通春一起打得细川家生活不能自理。最后,在细川胜元的要求下,幕府将军足利义政下令命各国势力讨伐大内政弘。可是,谁愿意为了一纸文书去招惹大内政弘这个猛男呢?此事最终也不了了之,因为在京都发生了一场更大、更惊人的战乱。
应仁元年(1467年),室町幕府的重臣细川胜元与山名宗全的矛盾激化,两家各自拉拢了不同的势力在京都大打出手,是为“应仁·文明之乱”。大内政弘是西军主将山名宗全的女婿,自然成为了山名宗全的拉拢对象。接到岳父的请求后,大内政弘在周防国山口点起两万大军,分别乘坐五百余艘战船前往京都。
大内政弘上洛以后,逆转了京都的形势,让一度陷入下风的西军重新掌握住了战场的主动权。为此,东军主将细川胜元只得使出浑身解数,骚扰大内政弘的后方。十月十六日,大内军的补给基地兵库遭到东军的袭击,导致濑户内海的粮道被切断。此外,细川胜元还拉拢了留守老家的大内政弘的伯父大内教幸,鼓动教幸在领地内掀起叛乱。
当时大内家留守周防国的笔头家臣乃是不到二十岁的陶弘护,大内教幸欺侮陶弘护年少,拉拢了许多国人作乱,想要夺取大内家的控制权。然而,陶弘护虽然年轻,但政治手腕和军事才能却不输给老臣们。在陶弘护的奋战下,各地从属大内教幸的国众相继被剿灭,大内教幸也被陶弘护给驱逐。
当陶弘护给京都送去自己已经平定大内教幸之乱的消息时,大内政弘一方面感到十分欣喜,另一方面也对陶弘护的才能感到不安。在应仁之乱早期,战场主舞台还是属于室町幕府麾下的各个守护的,然而随着战乱的加深,守护代阶层逐渐取代了守护的地位,成为战场的主角。比如赤松家的守护代浦上一族、斯波家的守护代朝仓一族、织田一族以及土岐家的守护代斋藤一族。
文明五年(1473年)三月,西军主将山名宗全去世。两个月后,东军主将细川胜元也积劳成疾因病逝世。随着双方主将的去世,“应仁之乱”逐渐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次年四月,山名宗全的孙子山名政丰带领着山名一族脱离西军,向东军投降。山名一族投降后,在西军内有着最强实力的大内政弘成为了新的西军主将。不过,长期在外远征也让大内家自上而下疲惫不堪,应仁之乱的结束只是时间问题。
文明九年(1477年),在东军的调略之下,大内政弘以归降东军的形式结束了“应仁之乱”。作为回报,大内政弘获得了周防、长门、丰前、筑前四国守护职头衔以及石见国仁广郡、安艺国西条等地为领地。
虽然大内政弘丢了面子,但是却赢得了里子。在京都赚得盆满钵满的大内政弘很快就率领军队宛如凯旋一样返回大内家领地,临走前还给大御所足利义政、义政的老婆日野富子、现将军足利义尚以及蜷川亲元等幕臣献上了不少的钱财。
为了防止被在濑户内海有着强大实力的细川家的年轻人偷袭,大内军并不从濑户内海启航,而是从日本海一侧的若狭国小浜登船返回领地。
大内政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武士,他的一生除了征战就是征战。才刚返回领地不久,大内政弘便马不停蹄地对北九州发起战争,以守护的名义恢复在战乱期间失去控制的丰前国、筑前国等地。然而在此期间,大内家却发生了一件惊天大事。
文明十四年(1482年)五月,周防国守护代陶弘护在大内家的根据地山口馆奉公时,突然遭到石见国国人吉见信赖的袭击,当场身上被捅了七八个透明窟窿。而吉见信赖则被恰好和陶弘护一同在办公室喝茶打发时间的长门国守护代内藤弘矩杀死。
经过调查,大内家对外公布了这次事件乃是因私复仇的结论。原来,吉见信赖和同为石见国国人的益田兼尧有着领地矛盾,但是益田兼尧因为是陶弘护的老丈人,所以陶弘护在这件事上包庇了自己的岳父。
此外,在大内教幸之乱时。陶弘护曾经给东军一方的吉见信赖的老爸吉见成赖去信,表示自己想拥立大内教幸之子嘉嘉丸为新任大内家家督,希望吉见信赖向将军足利义政、管领细川胜元申请正式任命的文书。结果大家都知道,所谓投靠东军其实只是陶弘护的障眼法,他趁着大内教幸的支持者麻痹大意之际,一举平定了大内教幸的叛乱。但是,陶弘护的做法无异于涮了吉见成赖一把,因此吉见信赖才对其抱有这么大的恨意。
不过,大内家的公告自然是没有人相信的。毕竟吉见信赖当场就被捅死了,你们又是怎么知道这么多内情的?更多的证据表明,杀死陶弘护的真正幕后黑手其实就是大内家的家督大内政弘,吉见信赖只是大内政弘的工具而已,事成之后便被内藤弘矩给灭了口。理由有三:其一,大内政弘在陶弘护死后立即发兵攻打吉见家,但是也只是虚张声势而已。不久后大内政弘便撤军回国,同时还强制命令仍然在战场上的益田兼尧退兵。其二,吉见信赖杀死陶弘护时用的短刀“鹈噬”在事后被大内政弘没收,但是不久之后又被大内政弘赐给了吉见信赖的老爸吉见成赖。其三,吉见一族在此后摆脱了国众的地位,转而成为大内家的重臣,吉见一族的势力也越来越大。
综上所述,你要是和我说大内政弘是无辜的,那我也没办法。可是,大内政弘为什么要杀死陶弘护呢?说到底,还是“应仁之乱”的余波引起的。
在“应仁之乱”期间,在地留守的守护代陶弘护的崛起本就让长期在京的大内政弘感到不安。另外,当时为了平定大内教幸之乱,陶弘护从九州征调了许多丰前国、筑前国的国众前来周防国、长门国作战,但是国众们长期在外征战经济压力实在过大,陶弘护便下令将周防国、长门国内的寺院和神社的领地给“半济”了,也就是将寺社领地收入的一半,交给九州国众们作为在周防、长门作战的军费。
周防、长门的寺社与大内家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寺社的收入其实都是直接进了大内家的口袋的,这让大内政弘感到十分不满。不过毕竟是在战时,大内政弘只能追认陶弘护的“半济令”。从“追认”这两个字就可以看出,陶弘护颁布“半济令”时压根就没和大内政弘商量过。等到“应仁之乱”结束以后,大内政弘返回了周防国,但是“半济令”的废止却十分艰难。拿了陶弘护好处的九州国众和陶弘护眉来眼去,陶弘护则认为大内政弘出兵九州仍需要丰前、筑前国人的支持,主张继续将防长的寺社领地“半济”给九州国众们。
再这样下去,只怕大内家被陶弘护给下克上只是时间问题。大内政弘只好忍痛割爱,挥泪导演了一出“因私复仇”的闹剧。陶弘护死后,大内政弘重新制定了大内家的行政制度,规定家中大小事务都必须由家督、守护代阶层的“评定众”以及吏僚阶层的“奉行众”在“评定”会议上商讨决议,防止家中再次出现类似陶弘护这样独断专行的权臣。
同“应仁之乱”以前大内家长期与幕府对立不同,大内政弘自京都返回领地以后,便一直致力于修复大内家与室町幕府的关系。长享元年(1487年),幕府将军足利义尚下令讨伐近江国的大名六角高赖,大内政弘随即派出家臣率领先头部队上洛支援,自己则在领地内征集粮草准备亲自出征。
不过,此时的大内家因为长年征战导致财政紧张,大内政弘甚至以割让大内家直辖领地为条件向地方国众征集粮草。此外,用于上洛的船只也处于不足的状态,只能向民间租借民船,这又是另一笔开销。随着足利义尚在近江国的“钩之阵”内病逝,本就难以实行的上洛计划也因此而取消。
令大内政弘没有想到的是,因为足利义尚没有子嗣的缘故,幕府决定由足利义尚的堂弟、也就是“应仁之乱”时“西幕府”的将军足利义视的儿子足利义材出任下一任幕府将军。在“应仁之乱”期间,大内政弘曾将大内家在京都的别墅贡献给足利义视作为住所,与足利义视的关系十分亲密。
足利义材继任幕府将军以后,下令要继续遵从前将军足利义尚的计划亲征六角家。对于故人之子的命令,大内政弘丝毫不加犹豫便下令举兵上洛。然而,因为大内政弘身体状态不佳的原因,此次大内军由大内政弘的嫡子大内义兴率领,前后总共达到一万五千人左右。大内义兴时年不过十五岁而已,他的母亲“今小路”是京都贺茂神社的社家鸟居大路氏出身,也在这次上洛中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京都。不知道是不是为了陪母亲逛街的缘故,大内义兴对远征近江国不是十分感冒,而是请了病假在京都摸鱼。
足利义材的近江征伐战很快就以幕府方的全面胜利而告终,算是完结了前将军足利义尚的愿望。可是,足利义材是一个十分尚武且好大喜功的将军,在近江征伐结束后不久,足利义材便在畠山政长的怂恿下决定不解散幕府的军队,继续出兵河内国。当时畠山家分裂成了畠山政长系的“畠山尾州家”与畠山义就系的“畠山总州家”,足利义材出兵的对象便是占据河内国的“畠山总州家”。
幕臣们认为出兵河内国是为了畠山政长的“私战”,纷纷向将军足利义材劝谏,但是足利义材却充耳不闻,引得幕府管领细川政元十分不满。结果在足利义材出兵河内国期间,细川政元、前将军足利义尚之母日野富子以及幕府政所执事伊势贞宗一同发动政变,废掉了足利义材的幕府将军之位,改立关东“堀越公方”足利政知的儿子足利义澄为新任幕府将军,是为“明应政变”。
此时的大内义兴率领着大内军在和泉国的堺布阵,但是面对京都政局的巨大变化,他却没有任何支援大内家历来的盟友足利义材的行动。这并不能怪他,在“明应政变”发生以前,京都发生了另外一件扑朔迷离的案件,也就是“大内义兴妹妹诱拐事件”。据说大内义兴的母亲今小路想给义兴妹妹安排婚事,便将其召到了京都。可是在义兴的妹妹进入京都以后,她的住所却遭到歹徒的袭击,义兴的妹妹也被歹徒绑架。
当时京都内盛传此事的始作俑者乃是若狭武田家,因为义兴的妹妹原本是决定嫁入若狭武田家的,但是大内家却单方面破坏了婚约,这才遭到报复。然而,事件的背后恐怕并没有那么简单。
若狭武田家在安艺国也有领地,与大内家一直处于对立的状态,因此与大内家的死对头细川家走得很近。大内义兴的妹妹与若狭武田家的婚约,其实是双方为了缓和关系作出的努力。当大内家破坏婚约以后,若狭武田家便忍无可忍,很可能是在细川政元的怂恿之下绑架了义兴的妹妹。在此事发生以后,细川政元便派遣心腹重臣、土佐国守护代细川元治前往堺与大内义兴展开密谈。细川政元之所以怂恿若狭武田家绑架义兴的妹妹,恐怕就是想以此为要挟,逼迫大内义兴在“明应政变”期间保持中立吧。
大内义兴与父亲大内政弘不一样,他对细川家并没有很反感,反而不断地尝试同细川家结盟,所以也就默认了细川政元的政变。当“明应政变”发生后,大内义兴不动如山的消息传到周防国时,大内政弘为此大怒不已,下令让几个随同大内义兴前往京都的辅佐家臣切腹自尽,并勒令大内义兴率军回国。
大内家虽然没有卷入明应政变的乱局当中,但是大内家内部却相继发生了“陶武护事件”与“诛杀内藤弘矩事件”等内讧。陶武护是陶弘护的嫡子,被大内政弘当做大内家的肱骨重臣培养。可是,陶武护仅比大内义兴年长几岁而已,年轻气盛的两人在京都闹了一些不愉快,陶武护便在摄津国天王寺出家遁世了。
陶武护本只是赌气,但是大内家对他却没有丝毫挽留,而是让陶武护的弟弟陶兴明出任陶氏的家督。陶武护得知此事后大怒不已,便返回了周防国,在支持者的拥护下杀死了弟弟陶兴明。
“陶武护”事件发生以后,大内政弘的第一反应并不是讨伐陶武护,而是借着讨伐陶武护的名义,将长门国守护代内藤弘矩召到了山口馆,随后下令将其杀死。当初陶弘护遭到吉见信赖刺杀时,内藤弘矩想必是知情的,因此一直以来他对陶弘护之子陶武护都有一些愧疚感。在陶武护举兵以后,大内政弘担心当年暗杀陶弘护之事被内藤弘矩泄露给陶武护,为其举兵增加正当性,因此才将内藤弘矩杀死灭口。内藤弘矩死后,其子内藤弘和在领内举兵作乱,大内政弘派遣大内义兴统军讨伐,最终杀死了内藤弘和,而陶武护则在兵败以后流亡畿内的纪伊国高野山。
明应四年(1495年)五月,大内家的一代雄主大内政弘病逝,家督由十九岁的大内义兴继承。大内义兴并非泛泛之辈,继承家督之初便奠定了大内家在北九州的绝对优势,而后又平定了弟弟大内高弘的叛乱。
就在大内义兴大展拳脚之际,一个人来到了大内家的领地。此人便是先前被细川政元等人联手在“明应政变”中废掉的幕府将军足利义材,此时已经改名为足利义尹,后来足利义尹又把名字改为了足利义稙,为了方便阅读,下文统一将其称为足利义稙。足利义稙自从被废以后,就在各地流浪,寻求返回京都的机会。可是各地的大名都不愿意为了足利义尹而得罪如日中天的幕府管领细川政元,便都对此事不太热心。无奈之下,足利义稙只好前来寻求自父亲足利义视时代就是自己盟友的大内家的帮助。可是,大内义兴对于足利义稙的求助也无能为力,只能把足利义稙接到山口馆,好吃好喝地供着,等待将来上洛的机会。
细川政元得知大内义兴收留了足利义稙后,立即通过幕府向朝廷提出申请,将足利义稙与大内义兴指认为朝敌,并命令九州的大友亲治、少弐资元、菊池武运、阿苏惟长、大内高弘等人攻打大内义兴。
大友家在室町时代一直都与大内家处于敌对状态。然而在“应仁之乱”期间,随着少弍氏、菊池氏的崛起,大友家家督大友政亲便迎娶了大内政弘的妹妹为妻,与大内家结成同盟,试图借助大内家的势力占领筑后国。文明年间,因为丰后国政局不稳,大友政亲带着嫡子大友义右流亡周防国,一度停留在山口馆。大友义右有着大内家的血统,仗着大内家为后盾,与父亲的关系急速恶化。最终,大友政亲毒死了亲儿子大友义右,自己则返回丰后国举兵讨伐大内家。
倒霉的是,大友政亲出兵后不久,他的船只因为海难的缘故漂泊到了大内家麾下的长门国,结果被大内家俘虏。大内义兴对于大友政亲毒杀儿子的行为十分愤怒,下令让大友政亲切腹自尽。大友政亲死后,大友家家督之位由他的弟弟大友亲治继承,大友家继续着与大内家的敌对状态。
文龟元年(1501年)七月,大内义兴动员起周防、长门、丰前等地的军队,与大友家在丰前国马岳城展开合战,一举击败了大友亲治、少弐资元的联军。尽管如此,大内家和大友家依旧保持着谁也吃不掉谁的状况。此后,在足利义稙的介入之下,大友家与大内家最终达成了和解。
为了给足利义稙争取继承足利家的正当名分,大内义兴和足利义稙还自导自演了一出发现室町幕府初代将军足利尊氏下向九州时的“御旗”戏码,向世人暗示足利义稙此次落难与祖先相同,来日必定也会上洛铸就大业。
永正四年(1507年)四月,正在足利义稙与大内义兴忙着准备上洛事宜时,京都传来了一个惊天消息,说幕府管领细川政元在洗澡的时候被养子细川澄之派出的刺客杀死。大内义兴大喜过望,随后便立即召集兵马上洛。
此时京畿的局势十分混乱,细川澄之杀死养父细川政元以后,立即遭到了政元的另一个养子细川澄元以及细川野州家出身的细川高国的讨伐。细川高国从血缘上来说是同细川政元最为亲近的,因此细川家内部又分裂成支持细川澄元和支持细川高国两派。
趁着这个机会,大内义兴在永正五年带着足利义稙来到了堺,随后细川高国、畠山尚顺(畠山政长之子)也派出军队前来投诚。得知足利义稙有着大内义兴、细川高国、畠山尚顺的支持,时任幕府将军的足利义澄以及细川澄元连忙逃出京都,前往近江国避难。足利义稙兵不血刃夺下京都。七月一日,朝廷下发诏书,再度任命足利义尹为“征夷大将军”。
完成上洛大业以后,大内义兴理应是首功,可是足利义稙担心大内义兴与细川高国权势过大,便极力拉拢与细川家同为“三管领”的畠山尚顺,这惹得大内义兴非常不高兴,甚至辞掉了将军下赐的堺南庄领地,想立即率军回国。可是此时足利义澄及其支持者正在近江国蓄势待发,足利义稙需要大内军的协助才能守住京都,因此强行挽留义兴。天皇得知大内义兴想要回国,也担心足利义澄等人卷土重来,便派出敕使挽留。
大内义兴虽然勉强留在了京都,但是细川高国、畠山尚顺等人却瞧不起大内义兴,细川家的士兵甚至在京都与大内家的士兵发生私斗,双方互有死伤。要不是将军足利义稙及时介入调解,只怕大内义兴在京都就要与细川高国重演“应仁之乱”了。
永正八年(1511年)六月,在足利义澄的命令下,回到阿波国的细川澄元宣布上洛讨伐足利义稙。因为大内义兴与细川高国不和的缘故,大内义兴并没有派兵支援细川高国,导致高国军在和泉国战败,不得不退出京都。在将军足利义稙的调解下,大内义兴最终决定团结对外,在船冈山合战中战胜了澄元军。
不过,虽然大内义兴取得了船冈山合战的胜利,但是大内军因为长期在京的缘故,军费开销十分巨大,已经接近解体的边缘了。许多跟随大内义兴一同上洛的,不属于周防、长门两国的大名、国众纷纷率军返回了自家领地。例如出云国的大名尼子经久,便是在船冈山合战之后率领尼子军返回了出云国。尽管足利义稙多次挽留大内义兴,他仍在永正十四年(1517年)趁足利义稙前往摄津国温泉疗养时率军离开了京都,并在次年八月启程回国。
大内义兴在京都取得了大内家前所未有的荣誉,并且获得了独霸室町幕府与明朝的勘合贸易的权力。但是时值战国乱世,大内义兴长年在京导致大内家每年都要付出巨大且无意义的军费开销,还错过了在西国争霸的大好时机。在大内义兴在京期间,出云国大名尼子经久在西国大肆扩张,成为了势力不亚于大内家的枭雄,给大内义兴造成了很大的困扰。
随着尼子家将势力扩张到大内家的传统势力范围安艺国、石见国等地,返回领地的大内义兴决心与尼子经久一决高下。
大永四年(1524年)五月,大内义兴率领两万五千余大内军侵入安艺国。大内军在大内义兴的指示下兵分两路进军,一路由嫡子大内义隆率领一万五千人,包围了安艺武田家的根据地佐东银山城,另一路则由大内义兴自己亲自带队,包围了严岛的樱尾城。此战是大内义隆的初阵,所以大内义兴特意派遣老臣陶兴房作为副将辅佐义隆。没想到,佐东银山城下的大内军遭到尼子军的一员小将的奇袭,导致大内军全线溃败,大内义隆、陶兴房只得带着残兵前往大内义兴阵中会合。这名尼子军中的小将,便是日后赫赫有名的西国第一智将毛利元就。陶兴房并未因为输给毛利元就便耿耿于怀,而是十分欣赏毛利元就的才能,不久之后就将其策反至大内家麾下。
儿子打了败仗,使得大内义兴不得不转变大内家的对外政策,同樱尾城守将友田兴藤议和,顺便带着儿子义隆一起去参拜了严岛神社。之后,大内义兴将本阵迁移至安艺国门山城,在此地指挥着与尼子家的战争。尼子经久与大内义兴谁都不是善茬儿,两家的战争持续了数年之久,直到享禄元年(1528年)时,大内义兴在门山城染上重病,大内军方才不得不撤军返回了周防国。不久后,大内义兴在山口馆病逝,家督之位传给了儿子大内义隆。
大内义隆继承家督之后,在内政外交上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大内家也在大内义隆时期在北九州站稳了脚跟。然而,情况很快就发生了变化。
天文十年(1541年)正月,尼子家在吉田郡山城合战中被毛利元就、陶隆房(陶兴房之子)的联军击败,尼子家的势力大为衰退,安艺武田家也在这场合战中灭亡。伴随着尼子家因战败导致的不稳定,大内义隆决定乘胜追击。次年正月,策反了尼子家的家臣们之后,大内义隆在领内召集军队,与养子大内晴持、家老陶隆房、杉重矩、内藤兴盛等人率领四万余大军杀入出云国。
这场“出云远征”从一开始就不大顺利。尼子家的第一道防线是由著名的“尼子十旗”之一的赤穴光清守卫的濑户山城。然而,在四万余大内军的强攻之下,势单力薄的濑户山城竟然多次抵挡住了大内军的攻击,还给大内军造成了极大的伤亡。若不是因为赤穴光清在战斗中被流矢意外射死,只怕大内军需要付出更多代价才能拿下这座城池。可是,大内义隆却不这么想,他似乎将这次远征当成了郊游,对尼子家的根据地月山富田城的攻击也十分消极,直到冬季来临,大内义隆才决定在次年开春发起总攻。
天文十二年(1543年)二月二十日,大内义隆不顾毛利元就的反对,将本阵设在了月山富田城外的京罗木山。此地虽然方便指挥攻城,但是却也处于战场前线,十分危险。三月,大内军对月山富田城多次发起攻击,但都铩羽而归,反而大内军的阵地遭到了由尼子诚久、敬久兄弟率领的新宫党的袭击。等到了四月,大内军中的吉川兴经、三刀屋久扶、本城常光、三泽为清、山内隆通等人突然举起反旗,率军进入了月山富田城防守。
因为国人们的背叛,大内军的兵力已经没有了绝对的优势,再加上各地支持尼子家的国众不断地骚扰大内军的补给线,使得大内军难以维持对月山富田城的包围。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内义隆只好下令撤军。结果,当大内义隆的本阵撤走以后,剩余的大内军遭到了尼子军的反击,养子大内晴持在走水路撤退时落水淹死,连毛利元就都差点死在殿后的战斗中。
从出云国回到老家山口馆以后,大内义隆对自己的军事才能彻底失去了信心,从此痴迷于各种文化之中。时值战国乱世,许多居住在京都的公卿贵族为了躲避战乱,纷纷离开京都逃到地方。因为大内政弘、义兴父子与京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政局相对稳定的大内家根据地山口馆便成为了公卿们的好去处。大内义隆虽然没有去过京都,但是在山口馆接受京都来的文化人的感染以后,对京都公家文化充满了向往。
此外,大内义隆还非常醉心于从中国传到日本的儒学,曾花费五百贯的巨款命人抄写四书五经收藏。在与明朝、朝鲜的贸易往来中,大内义隆特意收购了许多汉文书籍,甚至在山口馆开了个售卖汉文书籍的书店。当时日本流行的儒家文化分为两种,一种是唐代传入的儒学解释,被称为“古注”,一种是宋明时期传入的儒学解释,被称为“新注”。大内义隆虽然身为武士,但是却对“古注”和“新注”都了然于心,是个十足的文化人。
大内义隆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也十分包容,除了禁止与外国人讨论政治相关话题以外,大内家并不限制领民与外国人的交往。例如有个叫张忠的中国人,因为对儒学和医学都有着很深的研究,成为了大内义隆的近侍。不过,因为大内义隆与重臣陶隆房有着男色关系,这导致在山口馆传教的天主教传教士对大内义隆颇有微词。
然而,醉心于文化的大内义隆却逐渐引起了重臣陶隆房的不满。陶隆房是陶兴房的次子,因为他的哥哥陶兴昌早逝,这才继承了家业。不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陶隆房有可能并不是陶兴房的儿子,而是陶兴房的姐姐同大内义兴的侧近问田兴之的儿子,因为陶兴房绝嗣的缘故,这才入继陶家。在《阴德太平记》的记载中,陶隆房被称为“纯刚、纯强的武将”、“近国无双的勇将”,这样的人自然对于远征出云国的失败耿耿于怀,时刻想着对尼子家复仇。在远征出云国失败以后,大内义隆将责任全都归咎于鼓动自己出兵的“武断派”家臣陶隆房等人,而在出兵前持反对意见的“文治派”家臣相良武任反倒受到了大内义隆的重用。在陶隆房看来,醉心于文化是不利于大内家的霸业的,于是便产生了除掉大内义隆的想法。
在陶隆房的阴谋下,相良武任被迫下野,大内家的许多家臣也都被陶隆房拉拢。丰前守护代杉重矩曾向大内义隆提议要提防陶隆房,但是大内义隆却没有放在心上。杉重矩为了自保,便加入了陶隆房的一方。等到大内义隆察觉到陶隆房有不臣之心时,已经难以收拾当下的局面了。
天文二十年(1551年)正月五日,大内义隆秘密去信毛利元就,表示万一大内家发生内乱的话,希望毛利元就能够率军前来支援自己。大内义隆不知道的是,毛利元就其实早就被陶隆房拉拢。义隆的近臣冷泉隆丰劝说大内义隆先发制人,但是大内义隆却不愿意兴兵与陶隆房作战,没有听从冷泉隆丰的建议。
八月十日,大内义隆派遣相良武任前往石见国,劝说吉见家前来支援自己。彼时陶隆房已经举兵占领了严岛,山口馆周围的住民们也传言说陶隆房会在二十八日进攻山口馆。可是,大内义隆仍然不愿意面对现实,既不逃亡也不抵抗,反而在山口馆接见了从京都来的使者。
结果到了八月二十八日,陶隆房果然率军来到了山口馆外,大内义隆向家老内藤兴盛、杉重矩求援。冷泉隆丰则表示这两人早就失身从贼了,不如先趁陶隆房没有防备攻打杉重矩的居馆,死也拉一个垫背的。可是大内义隆依旧没有听从冷泉隆丰的建议。
二十九日正午,陶隆房的军中竖起了内藤兴盛、杉重矩的旗帜,大内义隆这才明确地晓得了这两个浓眉大眼的家伙也投敌了。陶隆房军随后对山口馆发起攻击,此时大内义隆麾下仍有三千余士兵,陶隆房军也不过才五千人,冷泉隆丰便提议在山口馆拼死抵抗,万一战败便切腹自尽,也不算辱没家名。然而不知道是怕死还是什么别的原因,大内义隆仍然没有听从冷泉隆丰的建议,逃到了山口馆北部的法泉寺之中。
因为大内义隆的不战而逃,许多武士对大内义隆彻底失去了信心,纷纷带着军队脱离了大内义隆的阵地。大内义隆为了集结军队,亲自吹响了法螺,可是法螺声反而更激起了士兵们的叛逆心理,大家溜得更快了,大内义隆气得将法螺抛入水池之中。没办法,大内义隆便请求滞留山口馆的前关白二条尹房介入调解,向家老内藤兴盛派去使者,希望以自己隐居、嫡子大内义尊继承家督的形式和谈。
可是,内藤兴盛却拒绝了大内义隆的提议,对使者表示如今只有大内义隆在法泉寺自尽,方才有可能结束战争。和谈请求失败以后,大内义隆只好从法泉寺突围,而追随大内义隆的陶隆房的从兄弟陶隆康、隆弘父子则率领残兵在法泉寺殿后,最终战死。
大内义隆趁着夜色逃到了长门国,本想从长门国出海,但是却在海上遭遇了风暴。大内义隆害怕得不行,便对家臣们说:“与其葬身大海,不如前往大宁寺自尽。”随后又带着家臣们上岸,前往长门国的大宁寺之中。
九月一日,大宁寺遭到了陶隆房军的攻击,大内义隆在重重包围之下自尽而死,冷泉隆丰在战至力竭之后,也切腹而死。此外,大内义隆的嫡子义尊被陶隆房俘虏,不久后被处死。而前关白二条尹房则更倒霉,在大内义隆一行人从法泉寺逃出以后,二条尹房跟丢了队伍,结果在山里迷路了,最终被不明所以的陶隆房军杀死。大概是痛恨文化人的缘故,陶隆房在占领山口馆后大肆屠杀滞留山口的文化人,例如武田信玄的岳父三条公赖也被乱军所杀,盛极一时的山口文化也就此灭亡。
有意思的是,虽然杉重矩及时叛变投靠了陶隆房,但是在陶隆房占领山口馆后,杉重矩向大内义隆举报陶隆房有不臣之心的书信被叛军搜出,杉重矩也被追责,最终自尽而死。
陶隆房控制大内家以后,从九州的大友家迎接了大内义隆的外甥大友晴英为大内家的新任家督,陶隆房也从大友晴英处拜领一字,改名为“陶晴贤”。而大友晴英在来到大内家后,依照惯例将名字改为了“大内义长”。
在“大宁寺之变”中,除了陶晴贤以外,毛利元就也获得了巨大的利益,趁着大内义隆君臣内讧的机会,毛利元就发兵夺取了许多大内家在安艺国的领地,势力大涨。随后,毛利元就以安艺国为根据地,派兵侵入了尼子家麾下的备后国,占领了不少的地盘。毛利元就的壮大引起了陶晴贤的不满,双方也逐渐走向了对立。
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因为石见国国人吉见正赖拒绝承认大内义长政权的合法性,陶晴贤决定发兵攻打吉见家。在出兵以前,陶晴贤请求毛利元就派兵支援自己,但是却被毛利元就、隆元父子拒绝。从这以后,陶晴贤便断定毛利元就一定会与自己敌对,便私下开始拉拢安艺国从属毛利家的国人们。可是此时的毛利家在安艺国已经根深蒂固,国人们对毛利家的忠诚度已经高于大内家了,甚至出现了陶晴贤送去的劝降信和使者全都被国人扣住送往毛利家的情况。
毛利元就见陶晴贤不讲武德,便宣布与陶晴贤切割,从大内家独立。随后,毛利元就便占领了大内家在安艺国的据点佐东银山城、门山城等地。正在石见国与吉见正赖作战的陶晴贤得知此事后,便派遣心腹大将宫川甲斐守率军六千人攻打毛利家。可是在毛利元就的巧妙指挥下,宫川甲斐守中了毛利元就的伏兵之计战死,大内军也战死七百五十余人。
当宫川甲斐守战死的消息传到石见国时,陶晴贤方才认识到自己真正的敌人乃是毛利元就,连忙与吉见正赖罢兵言和。
弘治元年(1555年)九月二十一日,为了彻底剿灭毛利家,陶晴贤召集了周防、长门、筑前、丰前四国共两万余军队出兵安艺国。此战中,陶晴贤甚至带上了通过大友家购买的新式武器“铁炮”作战。
毛利元就早就料到陶晴贤的出兵,提前在严岛修筑了宫尾城防守,并提前在城内囤积了粮草,做好与陶晴贤打持久战的打算。大内军的大将弘中隆兼曾是安艺国东西条的代官,深知毛利元就的为人,他看出了宫尾城不过是毛利元就的诱饵而已,便劝说陶晴贤不要在严岛登陆。可是陶晴贤犯了和主君大内义隆一样的错误,认为毛利家兵少将寡不足为惧,反而嘲笑弘中隆兼是个惧怕毛利元就的胆小鬼。
不仅如此,陶晴贤甚至没有与大内军的大军一起行动,仅带着陶家自己的军队在严岛登陆,而大内军的主力则是沿着陆路进军。得知陶晴贤上钩以后,毛利元就在根据地吉田郡山城留下了八百守军,随后带着主力军队四千余前往严岛对岸的草津城。
大内军有着防长、北九州水军众的支持,在海上掌握着制海权。而毛利家麾下只有直辖的川内水军众、小早川水军众以及因岛水军众(三岛水军众之一),兵力并不算多。毛利元就将宝全押在了三岛水军众的另外两家来岛水军众与能岛水军众的身上。不过,由于宫尾城城破在即,毛利元就最终决定不等候来岛、能岛水军众,先行出兵作战。
九月二十八日,来岛、能岛水军众终于来到了严岛附近的海面上,给毛利元就打了一阵强心剂。三十日夜里,毛利元就与儿子吉川元春趁着夜色率军登陆严岛,另一个儿子小早川隆景则率领着水军部队先向西而行,再伪装成北九州的水军调头东进,混入大内家的水军船队之中。战斗在次日清晨打响,陶晴贤本没有打算在严岛与毛利元就决战,丝毫没有准备。大内军遭到毛利军的攻击后瞬间解体,纷纷向海边的船队逃去。几乎在同一时间,小早川隆景的水军部队也向大内军的船队发起奇袭,大内家水军兵败如山倒,海面上全是燃烧着的大内水军的船只残骸。
陶晴贤自知大势已去,便退入严岛的山中自尽而死。弘中隆兼在陶晴贤死后在严岛坚持抵抗,最终也寡不敌众战败而亡。
严岛合战战败以后,曾被陶晴贤逼迫自尽的杉重矩之子杉重辅趁机发兵攻打陶家的根据地富田若山城,逼迫陶晴贤之子陶长房自尽。虽然长门国守护代内藤隆世率军平定了杉重辅的叛乱,但是山口馆的城下町也在战争中化为了灰烬。借着周防国内讧的机会,毛利元就乘胜追击杀入周防国,但是却在周防国久珂郡遭到了支持大内家的山代一揆的抵抗。毛利元就吸取尼子家的安艺远征、大内家的出云远征失败的经验教训,决定以安抚为主、围剿为辅的政策拉拢周防国的国人们。
弘治三年(1557年)三月,毛利元就、隆元父子率军朝着山口馆进军。由于大内义长本来就是靠着陶晴贤的扶持才当上的家督,在大内家内并无威信与支持者,所以根本没有人响应他的号召保卫山口馆。无奈之下,大内义长只好和内藤隆世一同逃往长门国且山城固守待援。可是,强弩之末的大内义长哪里是毛利元就的对手。四月八日,毛利军对且山城发起总攻,守护代内藤隆世力战而亡,大内义长则在次日自尽而死。
随着且山城的陷落,曾经的西国霸主大内家就此宣告灭亡。
- 上一篇:最是书香能致远!龙珠学校举行2025年“最美图书角”评选
- 下一篇:荷花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