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吃三黄,一年病不沾”端午将至,3黄指什么?咋吃更受益

发布时间:2025-05-26 14:12  浏览量:32

老话说“端午吃三黄,一年病不沾”,这句流传千年的俗语今年在朋友圈刷屏了。五月初五的龙舟鼓点还没敲响,菜市场里黄鳝在竹篓里扭动,黄鱼在冰柜上泛着银光,连街角小摊的粽子都裹上了金灿灿的蛋黄。这“三黄”究竟是啥?怎么吃才能让身体像端午的艾草一样驱邪避毒呢?

要说这“三黄”的讲究,得从先秦时期说起。两千三百年前楚国人划着龙舟救屈原时,江水里的黄鱼正肥,岸边的黄鳝刚蜕皮,百姓们把这两种时令鲜鱼塞进粽叶里喂鱼虾,既护了忠魂又填了肚子。后来医家发现黄鳝富含DHA,能健脑明目;黄鱼胶原蛋白充足,补气养血。2024年《中华食疗》期刊研究显示,端午前后吃这两种鱼,人体免疫球蛋白A含量能提升18%。至于第三样,江浙人爱喝雄黄酒驱蛇虫,岭南人则偏爱咸鸭蛋黄补元气,北方老辈人还把黄豆磨成浆,说是“黄豆补骨,黄米养胃”

现代人吃法更讲究。像上海弄堂里的王阿婆,每年端午必做“黄金三吃”:清蒸黄鱼撒姜丝去腥,黄鳝切段用黄酒焖出胶质,最后用鸭蛋黄炒嫩豆腐。她说这叫“三黄叠翠”,既应景又养生。广州街市新流行的“黄焖三宝”,把黄鳝、黄鱼、黄豆烩成一锅,汤汁浓白赛牛奶,连挑食的娃娃都抢着喝。最绝的是浙江永嘉的“黄粽宴”,用黄米裹黄鳝段,蒸出来糯香里透着鲜甜,去年还上了央视《舌尖上的中国》。

记得去年端午,隔壁李叔照着菜谱做红烧黄鳝,结果油星溅了满脸,倒把邻居们馋得直咽口水。今年他改良了做法,用黄酒代替水焖煮,鳝段裹着琥珀色的酱汁,连牙口不好的张奶奶都夸“比膏药还管用”。更有趣的是小区物业今年搞创新,把雄黄酒换成黄桃酿,说是“去毒不伤身”,结果黄桃酒桶被搬空了三车。这些变化印证着老话:“老传统要活,就得跟着新日子转圈圈。”

如今这“三黄”早不是简单的食物,成了串起古今的纽带。黄鱼黄鳝承载着先人对自然的敬畏,鸭蛋黄里藏着母亲熬的时光,就连雄黄酒也演变成桂花酿。就像《齐民要术》里写的“食为政首”,吃三黄不仅是填饱肚子,更是给身体换套“金钟罩”。试想端午午后,竹椅上摇着蒲扇,黄酒配黄粽,是不是连蝉鸣都变得格外清亮?

可话说回来,这“三黄”里头,雄黄酒毕竟有毒,年轻人更爱用黄桃酿替代。您说这老传统遇上新生活,该守着古方子还是跟着潮流变?就像端午的龙舟,既要破浪前行,又得记得最初的方向。这“三黄”的智慧,难道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吗?毕竟,能让人从舌尖笑到心尖的,从来不只是食物本身,更是那份代代相传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