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李商隐的大学问家,《李商隐研究》是其代表作
发布时间:2025-05-26 09:15 浏览量:17
2000年5月26日,著名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家、作家吴调公在南京逝世,享年86岁。今天是他的25周年祭日。
吴调公,原名鼎第,笔名丁谛,1914年1月5日出生于江苏镇江一个儒医家庭。他在《自述》中说,很早他就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常有所感悟。在大学期间,他多次发表散文小说在各类刊物上。1935年他毕业于大夏大学(现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国文系。同年秋,他曾在焦山华严阁住了几天,对房间中挂着的郑板桥的雨竹碑拓上的诗文“衙斋卧听潇潇雨,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感触颇深。在抗战之初,百感交集的吴调公在郑板桥的故乡写下了《浪淘沙》,表达了其敬仰郑板桥对人民苦难的关情,并对郑板桥以造物为师的艺术风格进行探索。
大学毕业后,吴调公在镇江师范学校任教时,曾与结为“少年游”的知友江树峰经常进行写作和诗稿方面的交流,多有启发。吴调公觉得那段交往使自己对诗稿的品评更细致、有条理,并且有了自己的创作实践经验,对古诗论的体会更为深刻。
1933年吴调公以笔名丁谛开始步入文坛。到20世纪40年代,他作为海派通俗文学作家已经刊载了大量小说、散文,成果颇丰。1943年10月1日,他在《大众》杂志发表的一篇近万字的小说《旧雨》,一度被格外推崇。编者在“编后小记”中写到:“丁谛先生不为出岫之云,重作在山之水,经本刊敦促再四,始以短篇小说《旧雨》付邮,并允长期撰稿,欣慰何既!” 在这一期的目录中吴调公的小说题目和姓名被黑体印刷,以表编辑之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吴调公历任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前身)讲师,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二届会长。1956年他参加九三学社。1985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20世纪50年代起,吴调公一直致力于古代文学的研究。他一方挑选唐代的诗人进行深入研究,一方致力于古代诗论研究。在唐诗人研究上,他选择了李商隐。在青年时期,他就对李商隐的诗产生浓厚兴趣,不仅在写诗时加以模仿,在散文写作中也融合了朦胧的风格。早年读大学时,他从孙隘堪学,孙先生的授课侧重考辨与对名词、术语的训诂方面,后来使他受到启发,认为孙先生资料考订的严格精神是极其宝贵的。后来,他结识了史学家孟心史(森),并向其请教了自己钻研许久关于李商隐南游时间问题,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得到了孟的赞赏与指点。后来他找来佐证加以研究,写成了《李商隐南游江乡辨》。在陈翔鹤的鼓励下,吴调公将其研究李商隐的札记加以整理、修改并发表。
吴调公将古代文论研究和文艺欣赏、美学体验相结合,是古代文论体系的探索道路上的先驱者。他在《古今文论今探》的后记中写到:认识到古代文论研究不能离开作品实际,需要“善于用体贴入微的审美眼光去鉴赏古代作品与善于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分析古代文论的规律,探索古代文论的体系”这是其研究体会,也是供后人学习研究的宝贵经验。
其主要论著有《谈人物描写》、《与文艺爱好者谈创作》、《文学分类的基本知识》、《古代文论今探》、《李商隐研究》、《古典文论与审美鉴赏》、《文学分类的基本知识》。其中《李商隐研究》、《古典文论与审美鉴赏》分别获1982年、1985年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晚年吴调公在阅读
上世纪70年代末,我读大学中文系前两年,痴迷于古典文学,特别是对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格外推崇,因而拜读了吴调公先生的《李商隐研究》,对先生有了一定了解,并非常钦佩先生的学识。在先生逝世25周年,写下如上文字与读者分享作为纪念。
- 上一篇:一脉泃河,一渡古今,再现《泃河渡》
- 下一篇:从此以后,你护百姓,我护你(完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