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浪花文艺】特推《盛山赋》作者:王本海、赏析:木兰飞燕

发布时间:2025-05-26 07:51  浏览量:23

盛山赋

□王本海

巴渝北屏,开州西垣,有山曰盛,势若苍虬饮彭溪、玄凤峙雪宝。稽其形胜,南襟清江烟波,北枕铁峰雪涛,山脊蜿蜒恰似籀文"盛"字,故得名于秦汉,蜚声于唐尧。

溯自汉丰北徙,城依盛阳,邑肇新标。杜易简履勘形胜,据三水而筑城枢(注:开州三水汇流,彭溪、南河、东河),唐次宣风化育,十二载德被青郊。遂使狱生蓼莪(注:《诗经》典,喻德政),野满嘉禾,市列珠玑,巷闻弦匏,文脉根基自此牢。

元和年间,韦侯处厚谪守斯土,偕温子造探胜林坳。但见层峦叠翠,若展李思训之绢本;涧鸣琮琤,如击雷氏琴之冰绡。陟彼崔嵬,见彭溪九曲环郭;临彼幽壑,观雪宝千仞凌霄(注:雪宝山系开州北部屏障)。遂成十二景咏,字凝霞蔚,韵夺天韬。长安传抄,元白张籍竞和;蜀道镌碑,昌黎椽笔为标。由是宿云亭纳巴山夜雨,隐月岫藏蜀魄清皎,流杯池漾竹枝俚韵,琵琶台接夔巫汐潮,十二殊观,辉映斗杓。

千祀云逝,景迁时遒。然文脉如彭溪暗涌,虽伏流而益浩。今逢盛世,古邑新描:盛山虹桥卧波,巧接汉丰湖镜;寻盛门启长卷,细数唐宋风骚。大觉寺内,晨钟应和雪宝松籁;诗碑廊中,墨韵交融巴渝竹谣。至若植物园里,三峡濒危草木,于此续写离骚。

盛山之盛,岂惟形胜之骄?实聚三绝昭昭:韦相诗骨,韩子序韬,更兼开州文旌四海飘。昔有廉泉让水(注:开州古迹)彰气节,今见举子之乡出英髦。文旅相生,八方客棹彭溪月;古今对话,万里云帆汉丰潮。临风追远,感千年薪火未销;抚膺骋怀,信九域文脉同袍。惟愿此山永峙,护三江之浩淼;斯文长继,谱新华之箫韶!

赞曰:

巴渝胜迹屹千秋,盛岭嵯峨入眼眸。

韦相诗章传雅韵,韩公妙笔写风流。

汉丰湖畔云帆远,雪宝峰前玉气浮。

文脉绵延今愈炽,长歌浩叹颂神州。

木兰飞燕赏析:《盛山赋》以时空交织为脉络,将开州盛山的历史底蕴、人文典故与当代风貌熔铸一体,通过典雅凝练的辞藻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盛山作为地域文化象征的独特魅力。以下从结构、内容、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解析:

一、结构布局:历史纵深与现实观照的交融

1. 地理开篇,奠定基调:以“巴渝北屏,开州西垣”点明盛山的地理位置,用“苍虬饮彭溪”“玄凤峙雪宝”等动态意象勾勒山势,既突出自然形胜,又暗合“盛”字象形由来,将地理特征与文化命名巧妙结合。

2. 历史溯源,文脉传承:从汉代开州建城(“汉丰北徙”)起笔,依次铺陈杜易简选址筑城、唐次以德治邑的典故,强调盛山作为开州政治文化摇篮的地位;继而详述韦处厚贬谪期间创作《盛山十二景诗》引发文坛唱和,韩愈作序的文坛佳话,将盛山推向文化巅峰。

3. 古今辉映,时代新篇:笔锋转向当代,描绘盛山公园、汉丰湖、大觉寺等新景,展现传统与现代的共生。“虹桥卧波”“诗碑廊韵”等意象,既延续历史文脉,又彰显文旅融合的时代特色。

4. 升华主题,收束全篇:以“赞曰”七律作结,高度概括盛山的历史价值与精神内核,呼应开篇,形成完整的叙事闭环。

二、内容核心:自然、人文与精神的三重维度

1. 自然之美:文中对盛山的自然景观进行诗化描写,如“层峦叠翠,若展李思训之绢本;涧鸣琮琤,如击雷氏琴之冰绡”,将山水之美与艺术审美相融合;“彭溪九曲”“雪宝千仞”等意象,则凸显地域特色。

2. 人文之盛:以韦处厚、唐次、韩愈等历史人物为线索,串联起盛山的文化记忆。通过“十二景咏”“元白竞和”等典故,展现盛山在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廉泉让水”“举子之乡”则体现开州的精神品格与教育传统。

3. 时代之新:着重刻画盛山在当代的转型,从自然景观到文化地标,从历史遗迹到文旅名片,展现其在新时代的生命力,传递“古今对话”“文脉同袍”的文化自信。

三、艺术特色:典雅与灵动的结合

1. 用典精当,含蓄蕴藉:文中多处引用《诗经》(“狱生蓼莪”)、历史人物(韦处厚、韩愈)、文学流派(李思训绘画、雷氏制琴)等典故,既增强文化厚重感,又避免直白说教,使文本兼具知识性与艺术性。

2. 骈散结合,韵律和谐:以骈文句式为主,如“南襟清江烟波,北枕铁峰雪涛”“宿云亭纳巴山夜雨,隐月岫藏蜀魄清皎”,对仗工整,节奏铿锵;间杂散句过渡,舒缓行文,避免呆板。

3. 意象丰富,意境深远:通过“彭溪月”“汉丰潮”“雪宝松籁”等意象,营造出空灵悠远的意境;“薪火未销”“箫韶”等喻体,则象征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

四、“赞曰”七律的点睛之效

尾诗以凝练笔触概括全文:“韦相诗章”“韩公妙笔”呼应历史典故,“汉丰湖畔”“雪宝峰前”点染现实景致,“文脉绵延”“长歌颂颂”升华主题,将盛山的千年风华浓缩于八句之中,既深化赋文主旨,又以诗歌韵律增强感染力,使全篇在激昂的咏叹中收束,余韵悠长。

《盛山赋》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书写,不仅勾勒出盛山的立体画卷,更揭示了地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焕发的永恒魅力,堪称历史与文学交融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