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宧光《寒山帚谈》卷上之二十七
发布时间:2025-05-24 08:18 浏览量:20
大家好!今天我们分享赵宧光的《寒山帚谈》卷上的第二十七部分。
下面我们来看原文:
【原文243】
运笔谓正侧使转,起伏纤涩。结构谓疏密短长,参差巨细。顾盼谓负抱乘承,引带谓本体连珠。收锋、悬针、垂露。
【今译243】
运笔方面,说的是笔锋的正侧变化、使转运用,以及笔画的起伏、纤细和涩行等情况。结构方面,指的是字体的疏密程度、笔画的长短搭配,还有参差不齐、大小对比等关系。顾盼方面,是说笔画之间的相互呼应、承载承接的关系,引带则是指笔画本体之间如同连珠般的连贯衔接。收锋有悬针、垂露等不同的形式。
【原文244】
结束、补漏、赘阙。宾主谓有无虚实,可有可无。来历谓字义血脉、笔意原流。体格谓古今名世。韵调谓作用趋尚。意谓正借古俗。义谓古今得失。
【今译244】
作品的结束部分,涉及到对笔画的补漏和处理那些多余或缺失的部分。宾主关系说的是作品中笔画、结构等元素的有无、虚实,哪些是可有可无的。来历说的是每个字的含义以及其中蕴含的脉络,还有书法用笔的意图和源流。体格说的是作品在古今书法中能够闻名于世的风格特点。韵调说的是创作手法和追求的风尚。意说的是作品是正统、借鉴、古朴还是俗气。义说的是从古今书法发展的角度来看,作品的得失之处。
【原文245】
作字作绘,并有清浊雅俗之殊。出于笔头者清,出于笔根者浊。雅俗随分,端在于此,可不慎择!入门一蹉,白首茫然。
【今译245】
写字和绘画,都存在清与浊、雅与俗的差异。由笔尖自然流露的作品,风格清新;而受笔根束缚、刻意为之的作品,格调浑浊。作品究竟是雅是俗,根源就在这里,创作者怎能不谨慎选择?一旦入门时走错方向,即便到头发花白,也会对艺术真谛茫然无知。
【原文246】
绘氏将求名家画谱,以难得真本为歉。余曰:画无谱,方得真。客曰:子言若是,那得笔奇?余曰:无谱乃得奇。君所求者奇枝邪,何树不吾师;所求者奇石邪,何山不吾师。展转回旋,岂惟三人,择善在我。
【今译246】
有画家为难以获取名家画谱真品而遗憾。我对他说:绘画没有固定画谱,才能领会艺术真谛。这位画家反问:照您这么说,又怎能让笔下作品充满新奇?我解释道:摆脱固定画谱的束缚,恰恰能创造出新奇。如果你追求新奇的树枝,哪一棵树不能成为你的老师?要是追求奇特的石头,哪一座山不是你的创作源泉?世间万物,可供学习借鉴的何止千万,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取其精华。
【原文247】
常论画人物以容貌不同为良工,何不着想交知贵贱间千百异彩,皆笔端造化,何乃舍真求假,认假为真。
【今译247】
我常说,画人物画时,能画出人物各异的容貌,才是技艺高超的画家。既然如此,为何不留意身边形形色色的人?无论是交往的知己,还是身份贵贱不同的人,他们各具特色的形象,都是绘画创作的素材。可如今不少人舍弃真实的创作源泉,去追求虚假的范本,甚至把假的当作真的。
【原文248】
下至并真图不得,而专事传摹粉本。此何异不知书法而师字迹,不得真迹而师墨本,不得古拓而师后世翻刻,下至舍古法而效时人书,何异出宫娃大家,而悦颦眉西子?愚亦甚矣。书画一道,因比量详及之。
【今译248】
发展到后来,连真实的素材都无法把握,只能一味临摹粉本。这和不懂书法真谛,却只知模仿他人字迹,拿不到真迹就临摹墨本,得不到古拓本就学习后世翻刻本,甚至抛开古人笔法去效仿时人书法有何区别?这就如同放弃仪态万方的宫女贵妇,却偏爱东施效颦之人,实在是愚蠢至极。因为书法和绘画在本质上有相通之处,所以我借此一并详细论述。
【原文249】
字尚筋骨,粗犷非骨也,齿角耳,骨在结构;纷拿非筋也,爪牙耳,筋在锋势。一藏一露,雅俗斯呈。
【今译249】
书法中的字崇尚具备筋骨。那种粗犷的笔画形态并非是真正的骨力,不过像是动物的牙齿和犄角,徒有其表且显得粗野罢了,真正的骨力体现在字体的结构之中;而那种杂乱纠缠的笔画形态也并非是真正的筋力,不过如同动物的爪子和牙齿,只是外在的张扬罢了,真正的筋力体现在笔画的锋势走向里。在书写中,笔画的筋骨表现有的含蓄隐藏,有的显露在外,通过这一藏一露的不同呈现,书法作品是高雅还是低俗也就显现出来了。
【原文250】
魏鹤山作乡字从邑,世人之效颦者写卿亦邑,识者举以诮之。
【今译250】
魏鹤山写“乡”字时采用了从“邑”的写法,那些盲目模仿他的世人在写“卿”字时也写成从“邑”,有见识的人就会拿这件事来讥讽嘲笑他们。
【原文251】
余谓岂直一字一人之谬已乎,近时后生见具字三画,并且字亦三,见真字从匕,并直字亦匕;见處字从处,并據字亦处;见内蹂字左出,并内字亦出;见耑豈首倾,他山亦倾;见有右首屈,并左在亦屈之类。
【今译251】
我认为这哪里只是一个字、一个人的错误呢?近来的年轻人看到“具”字上面是三横,于是连“且”字也写成三横;看到“真”字里面有个“匕”,就连“直”字也写成有“匕”;看到“處”字写作“处”,就连“據”字也写成“处”;看到“内”字在“蹂”字中左边出头,于是连“内”字本身也写成出头的;看到“耑”“豈”字的上半部分是倾斜的,就把“他”“山”等字的上半部分也写成倾斜的;看到有的字右边部分是弯曲的,就连“左”“在”等字也写成弯曲的,诸如此类。
【原文252】
书法诲人粗识篆体,余则以为惟其粗识,乃有此误。粗识者,大谬之端也。医道称初知药性者不治。
【今译252】
书法教导人粗略地认识篆体,我却认为正因为只是粗略地认识,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一知半解、粗略认识的人,就是大错误的开端。就像医道中说刚刚了解药性的人不能给人治病一样。
【原文253】
刘须溪谓魏鹤山好识奇字,讥之曰:六经无一奇字,不可谓其文章无奇也。又见鹤山取篆字施之行草,笑其自苦无益。嗟乎,陋儒浅见,一至此乎!六经何尝不奇,习熟则见其易耳。奇字何尝不易,不习则见其难耳,一谬也。
【今译253】
刘须溪说魏鹤山喜欢认识奇字,讥讽他说:“六经中没有一个奇字,但不能说他的文章没有奇妙之处。”又看到魏鹤山把篆字的写法运用到行草书中,就嘲笑他这是自讨苦吃,没有益处。唉,这些学识浅陋的儒生,见识竟浅薄到这种地步啊!六经中怎么会没有奇字呢,只是因为熟悉了就觉得它们容易理解罢了。奇字又怎么会不容易呢,不学习就会觉得它们很难,这是刘须溪的第一个错误。
赵宧光的《寒山帚谈》卷上第二十七集就到这里,请继续收听阅读下一集。
如果本专辑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分享,让更多的朋友受益。如果您对其他相关内容有兴趣,希望听到更多的书籍专辑,请留言告诉我,我会逐步进行制作发布的,感谢您的阅读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