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发表,无人超越,一才女填词,毛主席惊:拜受了
发布时间:2025-05-22 04:16 浏览量:23
1945年,一首词作横空出世,震撼了重庆的文坛。
这首词便是毛主席的《沁园春·雪》,以其壮阔的气势和深刻的意境,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然而,在这首词发表后,一位才女以同样的词牌填写了一首和词,不仅赢得了广泛赞誉,还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评价,惊叹“拜受了”,她就是孙荪荃。
1936年2月,毛主席在陕北清涧县袁家沟创作了《沁园春·雪》。当时正值红军长征胜利后不久,革命队伍在艰苦的环境中休整。
陕北的冰天雪地激发了毛主席的灵感,他以北国风光为引,写下“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继而纵览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最后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点明革命者的使命与信心。
这首词不仅是一幅壮丽的自然画卷,更是对革命理想的深刻表达。
这首词在创作后并未立即发表,而是静静地躺在毛主席的笔记本中。
直到1945年,国共谈判期间,毛主席赴重庆与蒋介石会面。这年11月14日,《沁园春·雪》在《新民报晚刊》上首次刊登,立即引发轰动。
文人们争相传阅,普通读者也被其豪迈的气势所感染,这首词不仅展现了毛主席的文学才华,更隐含了对国家未来的坚定信念。
《沁园春·雪》的发表让蒋介石感到不安,他深知这首词的影响力不仅限于文学,更可能动摇人心。于是,他召集身边的文人墨客,命他们以《沁园春》词牌创作和词,试图压下毛主席的风头。
这些文人中有不少是当时的名家,他们翻阅古籍,苦思冥想,希望写出能与之匹敌的作品。
然而,他们的词作大多显得平庸,有的拘泥于形式,有的缺乏深度,与《沁园春·雪》的气魄相去甚远。
就在这场较量余波未平之际,一位才女悄然登场,她就是孙荪荃。
1903年,孙荪荃出生于安徽桐城一个书香门第。她的家庭重视教育,父母鼓励她读书识字,这在当时对女性而言并不常见。
孙荪荃自幼聪慧,熟读《诗经》《楚辞》等经典,对诗词创作表现出浓厚兴趣。
1927年,她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研究科,成为那个年代少有的女大学生。毕业后,她投身教育事业,1931年出任北平市第一女子中学校长,致力于推动女性教育。
“九一八”事变后,她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抗日活动,与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产生分歧,她因支持“一二·九”学生运动被免职,但她并未退缩,转而从事教学与社会活动,继续以知识和笔锋为国家发声。
她的诗词作品既有古典韵味,又融入时代精神,展现出独特的才情。
孙荪荃后来与谭平山结婚,谭平山是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后加入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夫妇二人在政治与文学上相互支持。
孙荪荃的才华与胆识,使她成为那个时代不可忽视的人物。
1945年12月,孙荪荃读到《沁园春·雪》,深受触动。
她决定以同样的词牌填写一首和词,以表达自己的心志。
“三楚兴师,北进长征,救国旗飘。指扶桑日落,寇降累累;神州陆起,独挽滔滔。扫尽鲸鲵,红日初升,江山万里新桃。涂山会,笑防风后至,载骨明朝。”
这首词以抗日战争和长征为背景,开篇即点明救国主题。“扶桑日落”暗指日本侵略者的败亡,“神州陆起”表达了对民族复兴的期盼。
词中“扫尽鲸鲵,红日初升”充满力量与希望,结尾以“涂山会”典故,寓意胜利后的重逢与重建。
整首词意境深远,结构严谨,既有女性的细腻,又不失革命者的豪情。
这首和词刊登后,传至重庆,送至毛主席手中。毛主席读后极为欣赏,他在词稿旁批下“拜受了”三字,表示对孙荪荃才华的敬佩。
1946年1月28日,他致信柳亚子,信中写道:“先生的和词及孙女士的和词,均拜受了。”毛主席曾在与友人交流时称赞此词,认为其意境可与古今佳作媲美,足见其评价之高。
孙荪荃的诗词风格雄健遒劲,既有李清照的婉约,又有秋瑾的豪迈。她的作品常以女性视角审视时代,笔锋细腻却不失力度。
她的和词《沁园春·雪》被后人视为经典,展现了她在文学上的造诣。
她的诗词不仅在当时文坛流传,也被后人整理传颂,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宝贵遗产。
1965年,孙荪荃因病去世,享年62岁。她的离世令人叹惜,但她的贡献却未被时间湮没。她用才华与信念,在动荡年代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篇章。
岁月足迹_七十年专题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