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背书做题,当代国内教育缺乏自由的学术氛围

发布时间:2025-05-22 23:29  浏览量:21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理查德·费曼教授在科学的价值一文中,深情阐述:“我们的责任是学所能学,为所可为,并给未来的人一双自由的手。”指出了,教育不是用权威绑架自由思想的活动。其实,两千年前孔子提出教育需要“因材施教”,也在强调,教育不是一种主观性的把所有东西强加给求学者的行为。

古往今来,古今中外的任何一个名人,他们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也有每个人的短板。他们之所以能够青史留名,往往只是因为他们把特长发挥到了极致。

王羲之工于书法、陶渊明醉心辞赋、司马迁醉心如实书写历史、李白杜甫醉心于作诗、唐寅吴道子等精通书画、李春擅长建筑、爱迪生不喜欢庸俗的校园教育却很专注于在实验室里探索发明……

费曼本人,父母原本希望他成为生物学家,从小引导阅读《大英百科全书》里的生物常识,带领去大自然中观察。然而,事与愿违的是,费曼最终醉心于物理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虽然专业人生转变了,从小培养出来的善于观察、思考,勤于实践的习惯却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钱学森临终遗言:为什么新中国培养不出世界一流的科学人才?其实,不用提及科学人才了,如今的国内除了醉心权力与财富,拥有世界顶级的文学人才吗?历史、地理、生物顶尖人才有吗?……

很明显,国内把教育做成了简单的背书与做题,而且,为了按照分数给人划分等级,需要背得书也越来越多、考试题也越来越难。却是让教育的初衷背离了以人为本,教育活动完全成了以考试学科为本、以用考试分数胡乱给人排队、划分等级为本。

时下的教育活动,完全围绕高考几门狭隘的课程、七八门教材为本。放眼国内,似乎也只有体校可以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了。体校的教育,不执迷于一定要学好高考科目、同时,也不必执迷于背诵各种运动理论考试,擅长跑步的不必被要求举重、投篮也要厉害,擅长游泳的也不用去背诵各种跑步、举重知识点。可以说,如果说国内有一种教育正常的话,非体育教育莫属了。

即使作为母语的语文,也整得异常的繁重与另类。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即使在科举高度死板八股化的时代,学生也没有做过今天这么繁多的语文考试题。精力可以用在大量的读书,书法和写作上。然而,今天的语文教育,更多的受制于教材里的二十几篇课文和由此衍生出来的考试题,即使富有文学爱好和特长的人才都无暇去大量阅读中外文学书籍和写作的。即使读到文学博士、硕士,除了考了一大堆破烂考试卷,可曾发表一部富有自己个性特色的文学作品?

同样,国内的理化生教育,除了在教材里那个死水湾里做题,可曾大量阅读自然科学刊物、进行过科学现象的观察和锲而不舍的实验探索?国内教育的空间,似乎永远走不出几十平米的教室,而对教育的理解,完全就是那几本破烂教材里对知识的理解,完全没有时间了解教材外、生活中的科学常识。由于缺乏长期的实践和独立思考作为支撑,国内的很多论文缺乏实践支撑,更多的是主观想象力的因素。有多少具有世界性研究价值的?

教育活动不是背书、做题,更不是用死板的高考标准绑架着所有人对知识的理解。当代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几乎就是教材里那点可怜的常识,与埋头在不过几十平方米的教室里背书做题。实验室、图书馆以及大自然似乎与学习无关。如此荒诞的局面,有人居然天真的认为是在扎实的打基础!颇让人无语。

试问,假如动物界有了高级思维,也懂得国内这样做教育。那么,雄鹰等鸟雀不在天上飞翔,老虎、豹子不能在丛林奔跑,鲨鱼鲸鱼不在水里驰骋。所有小动物都用一个标准局限在教室里,背诵各种游泳知识、飞翔知识、游泳知识等,最后,一个小动物做几张卷子,谁得分高谁是动物界的王者,这会是多么荒诞的一件事呢?

教育不是把所有人都关在教室里,都去学习做语文题、做数学题、做理化生政史地题的“纸上谈兵”。而是让擅长文学思想的人,更多的时间去大量读书和写作,培养文学的人;让爱好数学的人才,可以阅读更多的数学书籍,学会数学的思维与研究;让醉心理化生的人才,更多的时间去读科学读物、观察自然,在实验室里发明创造;音体美教育不是多余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把更多特长人才的专业技能培养好,远比在教室里呜哩哇啦背书、做题有意义许多。

世界上,没有哪一位精英人才享受过当代应试教育强加给他们的这么多学科考试压力。更多的,却是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培养出了优于常人的学科技能。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国内教育如此执迷于把人关在教室里,被一大堆书本和考试题折腾得焦头烂额。一定程度上,完全是对知识与因材施教教育的无知造成的。教育活动,远远不是把人关在教室里背背书、做做题那么简单!而真正的精英,是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里进行了更多的付出与努力的结果,解放后的国内教育,缺乏对人才个性特长的一份尊重,缺乏自由、宽松的学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