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岁儿童墓中,出土夏代罕见“骨猴”玩具,时隔4000年仍让人动情

发布时间:2025-03-08 20:06  浏览量:37

一枚出土于二里头夏都遗址两岁儿童墓葬中,仅有指甲盖大小的夏代“骨猴”玩具,猴脸人身、抱膝蹲坐、制作精巧、栩栩如生。这只玩具“骨猴”,寄托了父母对孩子早逝的无尽哀思,时隔4000年依然让人动情。

二里头夏都遗址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境内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在学界享有“最早的中国”之称。自1959年发现二里头遗址至今已有66年时间,发掘了近6万平方米,揭露出一系列具有王朝气象的考古发现。

考古专家根据出土文物和都城遗址判定应为夏王朝中晚期都城。经过几代考古人坚持不懈的发掘和研究,如今已取得令世界瞩目的考古成就。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2019年,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据2022年国家文物局信息显示,馆内现有藏品 1563件/套,主要为青铜器、陶器、玉器、绿松石器、骨角牙器等。为研究早期中国和夏朝文化,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历史依据。

在上千个印刻着历史痕迹、散发着夏代文化气息的藏品中,有一枚仅有指甲盖大小的夏代“骨猴”玩具,成为了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网红打卡文物。它出土于一个两岁儿童的墓葬中,出土时端端正正的放在了儿童骸骨的胸前,考古专家猜测应该是孩子生前非常喜爱的玩具。

夏代“骨猴”

▏4000年前的微雕精品“骨猴”

走进位于洛阳市偃师区境内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琳琅满目的展品让游客们应接不暇。其中,有一个大型展柜中仅展出了一件指甲盖大小的文物,而这也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

在大量精美的文物中,这枚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夏代装饰品“骨猴”,背后却隐藏了一个悲伤的故事,这才是它能引起游客关注的主要原因。

放大镜下的“骨猴”

这枚夏代装饰品“骨猴”高2.2厘米、宽0.75-0.95厘米,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的小拇指度大小。通体使用动物骨骼雕刻、抛光制作,精巧细腻的质感展现出了夏朝工匠的微雕技艺。

夏代“骨猴”外观呈现出猴脸人身的艺术理念,体现出了4000多年前的生物崇拜文化。这只制作精巧、栩栩如生的微雕小猴,抱膝蹲坐的模样十分惹人喜爱,是不可多得的微雕精品。

为了便于游客观赏来自4000余年前的夏代“骨猴”,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还贴心的为它定制了一个高倍数放大镜。在放大镜的投射下,一个雕刻细腻、栩栩如生的“悟空”形象跃然于眼中。

放大镜下的“骨猴”

▏穿越4000年的亲子情

2002年,夏代“骨猴”出土于二里头夏都遗址,考古队员在清理一座儿童墓时,在这位仅有两岁的墓主人胸前发现了这枚精致的袖珍“骨猴”。

虽无法得知这名两岁儿童的死因,却可以从他墓中的“骨猴”推测出,它应该是孩子生前非常喜爱的玩具。同时,也可以体会到父母一定很爱这个孩子。

可怜天下爱父母心,一个年仅两岁的孩子早夭,这对父母一定会非常伤心,却无力挽救他的性命,只能将他葬入一具冰冷的棺木中,让孩子生前最喜欢的“骨猴”玩具陪伴他。

沧海桑田、岁月如梭,4000多年后这座位于二里头夏都遗址的两岁儿童墓葬,以及这枚袖珍“骨猴”玩具得以重见天日。

夏代“骨猴”指示图

▏结 语

父母对孩子的爱跨越千年、万年,仍然散发着熠熠光辉,这位仅有两岁的墓主人虽不幸早夭,但他曾拥有过世上最宝贵的东西,那就是父母对他的爱和无尽哀思。

夏代“骨猴”玩具的出土,不仅反映出了夏代老百姓的生活习俗,同时也让历史课本上的古人变得生动起来,父母对孩子的爱古今同理。

【参考资料】

1、《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开馆 “最早的王朝”揭开神秘面纱》新华网

2、《河南文物版“悟空”来了!》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微

【免责声明】

本文内容均参考、引用权威资料及可靠信息源,结合个人观点创作的原创文章,文末已标注文献和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