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媒热评丨让千年文化“活”在当下
发布时间:2025-05-22 14:54 浏览量:27
今天,第二十一届深圳国际文博会揭开帷幕。浙江共有90多家企业与单位参展,将打造一场沉浸式文化盛宴,为观众奉上可感知的文化DNA、可触摸的未来场景、可带走的浙江记忆。
浙江的文化灿若星河,既拥有“万年上山、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韵、百年红船”的深厚历史底蕴,又有黑神话·悟空、维真科技的3D覆膜屏、莲偶科技魔法飞碟等现代文化产品。
文化贴近生活,才能更显魅力。如何让古韵文化走下泛黄的书卷,展示在大众面前,是浙江展区今年最主要的命题。
在浙江展区,历史“文化名片”经过高科技的赋能,“活”了过来。如“吴越信物”,幻化为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的文创产品;独具浙江古建筑文化特色的榫卯积木,将传统建筑的智慧与精髓浓缩于一方小小积木之中;还有古越文化数字展示工程,解锁了“东方土石金字塔”八亩墩的神秘之门……
这一个个具象化的场景,让历史文化,可见可听可触可感,参观者无不驻足赞叹,这是浙江运用高科技生动再现了历史文脉。
浙江展区的古今辉映,恰恰是一种双向奔赴——科技为文化插上翅膀,文化为科技注入灵魂。浙江展区的惊艳表现,并不仅仅是一场文化展示行为,更是一次关于传统与未来如何共生的实践。高科技并不是用来炫技,更像是一个历史的解构者,让文化传承,并得到持续的进化,文化的澎湃生命力在于创造性的转化。
或许,让一切文化“活”过来,这是对浙江展区精彩纷呈最本质的解读了。
当然,文博会的时间并不长,而真正的挑战在会后。浙江如何让这些文化科技融合的展品,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生态?
一是建立“文化IP开源平台”,将良渚纹样、宋韵美学等元素向大众开放,尤其向中小企业开放,让他们在日常生产过程中,能大胆使用;二是设立“文创”“非遗”基金,鼓励企业创新,扶持个人工作室开发文创产品;三是推动文旅场景的科技标配化,让越来越多的文创产品走到景区,走入大街小巷,真正走入百姓的日常消费中。
离开浙江展区,人们或许能明白一点:历史从未远去。要将过去、现在、未来串联起来,三者交融,需要的是足够的文化的自信和创新的胆识——这也是浙江展区留给本届文博会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