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不互关:只做价值的输出者

发布时间:2025-05-22 11:06  浏览量:37

因此,在下选择专注深耕内容,做纯粹的价值输出者。若你钟情诗词雅韵,热衷探讨人生万象、时事热点,或是渴望从文字中寻觅情感共鸣、生活智慧与历史哲思,不妨驻足关注——在下将以独树一帜的视角,为你呈现不一样的思想盛宴。尤其在诗词创作领域,历经头条数年“放大镜”般的审视与考验,在下自信能以作品实力,与任何创作者一较高下。

我的诗词创作,始终坚守“以白话筑诗意,以浅语藏深蕴”的风格。摒弃晦涩生僻的辞藻堆砌,转而用日常化、口语化的词汇,构建富有层次感与想象力的诗句,追求“人人能读懂,句句耐琢磨”的境界。作为江西人,我深受江右诗派“点石成金,无一字无来处”的创作理念影响,在传承古典诗词精髓的同时,大胆融入现代生活元素,力求让传统诗体焕发新生。

以【七言律诗】《星期日》次韵作为例:这是一首已经在头条发表过的作品,次韵的诗友还活跃在头条

文/浔阳隐

半世方知一世艰,原来越老越难闲。

羡人周末郊游乐,恨自全天背累弯。

不悔昭华随转烛,始愁父爱重如山。

百年落得碑无字,再捧诗书当闭关。

创作直白而深刻的诗词,关键在于将日常经验进行诗意转化。以“恨自全天背累弯”为例,若写成“整日辛劳腰难直”,虽也是白话,但韵味尽失。这里的“背累弯”采用动态化表达,用一个“弯”字,既呈现身体的佝偻姿态,又暗含被生活重担持续压迫的过程,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疲惫感;“羡人周末郊游乐”同样如此,没有用“欣羡他人享闲游”这类稍显文绉绉的表述,而是直接点明“周末”“郊游”这些现代生活场景,使诗句更贴近当代人的生活体验,引发共鸣。

其一,精准捕捉生活细节。如在《赠内人》中“熬夜积痨心不累,失眠成疾病消磨。嘘寒问暖无亲友,喂药斟茶有老婆”,将熬夜创作的辛劳、妻子照料的温情,用日常琐事的描述自然带出;《无题》里“昨日娇阳暖,今时细雨沉。拟诗才早凅,书信雁难寻”,借天气变化与创作困境,传递出生活中的微妙情绪。

其二,善用通感与隐喻。像《思乡闲酌》“无边胜景属浔阳,却为生存旅异乡。乘兴何需愁断酒,忆亲更待苦吟章”,把思乡之情转化为断酒、苦吟的行为,具象化抽象情感;《感怀》中“孤鸿掠夜浮云影,游子回眸俗世心”,以孤鸿喻游子,让漂泊的孤独感跃然纸上。

其三,巧用动词激活画面。《春望》中“粉桃枝上已倾城,月下佳人丽影清。邀得花风传燕语,摊开画卷谱春声”,“邀”“传”“摊开”“谱”等动词,赋予景物人的动作,让春日图景鲜活灵动;《冷秋》里“金英带露开,霜后雁南回。老树寒蝉寂,残秋静月陪”,“开”“回”“寂”“陪”使秋景富有动态与情感。

《自况》中“月光之簇空遗卡”,把“工资卡”这一现代事物与诗意的月光组合,碰撞出新奇的意象;《赠内人》里“喂药斟茶有老婆”,用质朴的口语描绘夫妻间的温情,在保持古典格律的同时,赋予诗词浓郁的生活气息,传承并发展了杨万里“诚斋体”的白话传统。

《听风》中“云袖拂星象,无形是本心”,赋予云朵、星象以深层次的哲理内涵;《破瓜》里“苔井吊蓝藏宝物”,将青苔覆盖的古井与蓝色吊篮这一日常场景,转化为蕴含文化隐喻的意象,颇有黄庭坚“点铁成金”的韵味。而《为楼价》中“千户高楼成鬼住”,结合当代住房闲置问题,让传统意象在现代社会议题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诗词用典上,我追求灵活多变与古今融通。如《七言律诗▪独泛兰舟》中“椁木斧开庄子梦,蓝桥水漫尾生愁”,采用倒装句式,化用经典典故却不着痕迹。“椁木斧开庄子梦”源自庄子妻亡后鼓盆而歌的典故,此处倒装后,以“椁木斧开”营造出打破常规认知的冲击感,暗喻对爱情消逝的超脱与释然;“蓝桥水漫尾生愁”化用尾生抱柱的传说,将尾生因守信抱柱溺亡的故事,转化为“蓝桥水漫”的诗意表达,寄托对忠贞爱情的向往与愁绪。

而《【七言律诗】为兄弟》中,“桃园八拜”“秦琼两肋庄”“羊左”“范张”等典故信手拈来,从不同维度诠释兄弟间忠义、侠义、生死与共、重信守诺的深厚情谊,让历史典故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以精炼文字承载丰富内涵。

《八一感作》中“义起南昌报国酬”,显性运用南昌起义的历史典故,歌颂革命精神;《瓷婚》里“火树银花”则隐性化用古典文学意象,描绘婚姻的美好。此外,还尝试以生物习性隐喻职场生存,如《知了猴》中“人前学舌如鹦鹉”,让典故在当代语境下获得全新生命力。

《无题》中“欲逃红线缠双足,难脱金鳞化一龙”,对仗间充满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星期日》里“羡人周末郊游乐,恨自全天背累弯”,通过工整的对仗,生动反映出当代人的生活困境与内心矛盾,既借鉴古人对仗的思辨性,又紧密贴合现代生活场景。

《思乡闲酌》中“东篱只顾自芬芳”,暗指庐山东林寺,将地域文化巧妙融入诗中;《次韵登庐山》系列作品,则将红色文化(南昌起义)与庐山地域景观相结合,传承发展了江右诗派“地理即诗学”的传统。

《闲居》中“只渡桃花不渡人”、《迷糊》里“昆仑远隐灵台处”,融合庐山禅宗与白鹿洞书院理学精髓;《感怀之五》中“一蓑烟雨洗淘诗”,以道家超然态度解构现代焦虑,展现传统哲学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

《为教育》中“惊闻网载穷难教,欲问高师借智商”,直击教育不公;其他作品还涉及医疗、房价等现实议题,让诗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批判性。

《忍别离》中“风铃劝我,万语千言成一摆”,将个人离别之情与全球化背景下人们普遍的离散之思相结合;《平湖秋月·思亲》把家族记忆与“天涯海角相牵”的现代离散体验并置,引发读者深层的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我的“新江右诗风”以九江方言与《平水韵》的融合为语言根基,以传承古人精神并批判性反思现代社会为脉络,以突破传统形式、容纳现代内容为实验方向。我深知网络世界的互动热闹,但更愿沉下心打磨内容。

不追求互关的社交狂欢,只专注于输出有价值的文字。如果你渴望在诗词中感受传统与现代交织的魅力,在文字里探寻人生百态的真相,那么关注我,这里有值得你品读与思考的精神食粮,让我们以文字为桥,共享知识与思想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