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谈艺】李学明 | 以笔墨为舟,渡文化之河
发布时间:2025-05-21 14:47 浏览量:16
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在当代中国画坛的多元语境中,李学明的创作如同一股沉静的清流,以对传统笔墨的虔诚守望与现代性的创造性转化,构建出独树一帜的艺术坐标系。他的作品不是对古典图式的机械复刻,亦非对西方语言的简单移植,而是在农耕文明的精神根系与现代审美意识的碰撞中,开辟出一条“以古开今”的艺术路径,成为传统绘画当代转型的重要参照。
李学明《当时明月如水》 236×238cm 2021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笔墨:在传承中激活传统基因
李学明1954年生于山东莘县,这片浸润着儒家文化的土地赋予了他质朴的精神底色。童年在徒骇河畔的成长经历,使他对自然与乡土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这种生命体验深深融入他的创作,形成了其作品中独特的“农耕诗意的现代景观”。
李学明 《厚土》 30.5cm×80cm 2020年
李学明的笔墨语言深植于传统文化肌理,却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现代性呼吸。他以书法入画的创作理念,将“骨法用笔”的千年传统转化为个性化的艺术符号。线条在他笔下兼具书写性的酣畅与刻画性的精微,既可见梁楷减笔人物的简练洒脱,亦能寻得金农“漆书”般的稚拙厚朴,更融入了对现代形式构成的敏锐感知。这种笔墨观突破了传统文人画的笔墨程式,在“似与不似”之间建立起新的审美秩序——线条不再是物象的附属,而是成为传递文化记忆与生命体验的载体,每一根颤动的墨线都流淌着农耕文明的血脉,又折射出现代人对本真生活的精神向往。
李学明《图画恰似归家梦》 中国美术馆收藏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丘挺曾以“删拨大要,凝想形物”概括其形式语言的特质,恰如其分地揭示了他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在看似简省的笔墨中,凝聚着对物象本质的深刻洞察,在留白与实笔的辩证关系中,构建起“无画处皆成妙境”的东方美学意境。这种笔墨实践,既是对“笔墨当随时代”的生动诠释,更是对中国画本体语言的深度激活。
李学明 《武夷记游》 180×95cm 2023年
图式:在解构中重构精神空间
李学明的构图艺术充满哲学思辨色彩,他以现代人的空间意识重新解构传统绘画的时空观。在他的画面中,“景”与“人”的比例关系常打破常规——宏大的山水背景与渺小的人物形象形成强烈视觉张力,既延续了马远“一角”、夏圭“半边”的空灵意境,又暗含着对个体在历史长河中位置的现代性思考。这种“以大观小”的构图策略,将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转化为具有存在主义意味的空间叙事,使画面成为人与自然、历史与当下对话的精神场域。
李学明《柳荫行乐图》143cm×121cm
对留白的创造性运用,是其图式语言的另一鲜明特征。他笔下的空白绝非简单的物理空间,而是通过物象的动态、墨色的层次与观者的心理联想,转化为涌动着生命气息的“虚灵之境”。这种对“空”的哲学化处理,暗合道家“有无相生”的宇宙观,又与现代抽象艺术的形式美感不期而遇,在传统美学与现代视觉经验的交汇处,打开了中国画空间表达的新维度。
李学明《今又白露》40cm×60cm
题材:在守望中拓展文化叙事
李学明的创作题材始终围绕着“人”的精神世界展开,在对传统母题的当代诠释中实现文化叙事的突围。他笔下的童子、高士、罗汉等形象,既非对古代粉本的复制,亦非脱离文化语境的符号拼贴,而是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凝视传统——童子的嬉戏中蕴含着对本真人性的赞美,高士的隐逸里交织着对现代性困境的反思,罗汉的庄严中透露出对生命超越性的追寻。这种“以古喻今”的创作策略,使传统文化符号成为叩问当代人精神困境的钥匙,在古今对话中激活文化基因的现代价值。
李学明《故乡元夜》纸本设色340cm×374cm2020年
他对题材的拓展更体现在对多元文化叙事的探索中。无论是对田园生活的诗意抒写,还是对历史记忆的当代重构,亦或是对山水精神的哲学化表达,始终贯穿一条清晰的主线:以艺术的方式构建当代人的精神原乡。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他的作品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人们对乡土文明的集体无意识回望,更以艺术的方式为现代性焦虑提供了一种诗意的救赎路径。
李学明《人间岁月长》 96×162cm 2020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
时代性:在坚守中彰显文化担当
在消费主义与图像文化盛行的当下,李学明的艺术坚守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他拒绝以新奇的图式哗众取宠,亦不迎合市场逻辑的创作取向,彰显出知识分子的艺术良知。
李学明 《南山所撷》 138×70cm 2020年
这种文化担当更体现在他对中国画本体语言的守护上。在“制作性”绘画大行其道的今天,他始终坚持“以写为画”的创作原则,强调笔墨的书写性与精神性。正如中国美术家协会尚辉主任所言,他“用非现代的方式表达了古为今用的时间观”,这种对“写”的坚守,本质上是对中国画精神内核的捍卫,是在图像泛滥时代对艺术本体性的庄严重申。
李学明《旧岁去也》 100cmx41cm
结语:在水墨长河中锚定精神坐标
李学明的艺术之路,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寻根之旅。他以笔墨为舟,在传统与当代的长河中探寻着艺术的本质;以心灵为镜,映照出农耕文明的精神光芒与现代性的复杂图景。在这个传统不断被解构的时代,他用画笔为我们留住了文化的根脉,在水墨的氤氲中构建起一方可供心灵栖息的精神原乡。这种对文化传统的深情守望与创造性转化,不仅为中国画的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实践样本,更启示我们:真正的艺术,永远是对人类精神家园的永恒追寻,是在时光流转中永不褪色的文化星辰。
(文/DeepSeek)
作品欣赏
画家简介
李学明,1954年生于山东莘县,1978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艺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山东大学荣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