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安东浦武举厝之谜,破解了!
发布时间:2025-05-20 17:38 浏览量:31
鹭客社:守望共同的尘世故乡
如果您满意于下面的图文,请让更多的人关注“鹭客社”
图文 /林鸿东
1.
在陈允济宅采风时,得知陈允济出身于东浦武举世家,且世家古厝尚存。4月18日,我到东浦专程寻访此厝。这座位于立交桥边的古厝,因年久失修,草木蔓生,已部分倒塌,被社区以铁皮围挡防护。然而,当我穿过防护围栏时,一座规制宏大的闽南传统宅院赫然入目,其框架完整程度与建筑规模,堪称翔安现存古厝之冠。
这是座占地1千多平方米的三落双护厝式闽南红砖大厝,大厝前设置有宽阔砖埕,砖埕周遭矮墙围绕,埕内两侧的六对旗杆石昭示着昔日的荣光。埕前原有半圆形的池塘,池塘现已垦为菜畦。屋后曾有种满果树的后花园,现还可见遗残存的两株龙眼古树。门楣的灰塑匾额写着"父子兄弟叔姪登科"八字,与护厝墙上"清言见古今"的墨迹联句,无声地诉说着昔年家族文脉的厚重。据村民口述及《同安县地名志》记载,此宅院始建于乾隆年间,为武举人陈其春牵头所建,迄今已二百五十多年。
1998年出版的《同安县地名志》记载:“陈其春故居在新店镇(现为新店街道)祥吴村东浦自然村。清乾隆年间,由武举人陈其春等人始建,故名。属土木结构建筑,朝向南,三落双边护厝格式。占地面积1154.2平方米,其中:主厝深33.5米,宽25.2米,建筑面积844.2平方米;前埕深12.3米,宽25.2米,面积309.96平方米。自清乾隆至光绪年间,共中武举人陈奠康、陈其春、陈其夏、陈永喜、陈捷元、陈国帮等六人,大门楣上镌有‘父子兄弟叔侄同登科’的牌匾。”
2005年9月29日《同声》报刊载洪树勋《“父子兄弟叔侄同登科”——清代东浦村一家五武举》一文,详述清代东浦村陈氏家族科举盛事。文中称陈崇晃早逝后,其妻独立抚养二子,长子陈奠康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考中武举人。陈奠康育有二子,长子陈其春、次子陈其夏皆承父志,先后考中武举。至第三代,陈其春之子陈永禧与陈其夏之子陈捷元亦同登武举科,成就“三世五武举”的家族传奇。
为了确认历史事实,我查看了各种版本的《同安县志》,如吴堂编撰的清嘉庆《同安县志》(清光绪12年刻本)与民国29年吴锡璜编撰写的《同安县志》。前者,有陈奠康、陈其春、陈其夏、陈永喜四人记载,后者则有所有六人的记载。其中,六位武举人的中举时间为:陈其春,乾隆己卯年(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陈其夏,乾隆辛卯年(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陈永禧,乾隆壬子年(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陈奠康,乾隆甲寅年恩科(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陈捷元,嘉庆庚午(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年);陈国邦,光绪辛卯(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
清嘉庆《同安县志》注明陈其夏为“其春弟”,陈其春与陈其夏为兄弟,这点确认无疑。然而,据洪树勋一文,陈奠康为陈其春、陈其夏的父亲,陈永禧、陈捷元的祖父,其为何会在儿子陈其春中武举35年之后,孙子陈永禧中武举人2年之后,才考中了恩科武举人?
这是一个谜团!
2.
作者为此翻阅了《马巷厅志》(清光绪编撰)、《南陈侯亭族谱》、《民国陈允济墓志铭》等相关文献。
《马巷厅志》节孝篇写到了陈奠康的母亲叶氏,原文为:“陈崇晃妻,举人其春、其夏之祖母。年二十七,夫晃殁,男长四岁,次甫三月。矢志孀守,卒八十二。”《马巷厅志》称:“陈其春,字阳五,封侯亭人;陈其夏,字阳辅,其春弟,封侯亭人”。
在《南陈侯亭族谱》中,我找到了关于陈崇晃家族的记载。陈崇晃,又名精,生有周、桀二子。周、桀就是前述所称的“男长四岁,次甫三月”的两个儿子,之前。陈崇晃逝世时,陈周四岁,陈桀才刚三个月。陈周后来生了四个儿子,大多比较平庸,只出了一位邑痒生。陈桀则不然,他生了五位儿子,其中长子与三子均为武举人。长子陈君,字阳文,其子陈明标(奠康)是武魁。三子陈弼,其子陈皇(永禧)也是武举人。
《民国陈允济墓志铭》第一句话为:“陈公允济,字少圭,旧东浦人也。其先代科第不绝:高伯祖陈其春、高祖其夏、曾祖永禧、曾叔祖奠康,皆前清武举。”这句话是破解武举人家族亲缘关系的关键。
综合上述三则文献可知,洪树勋先生的文章显然是出误了。
陈其春、陈其夏的父亲为陈桀,不是陈奠康。陈奠康是陈其春的儿子,陈崇晃的曾孙,所以其中武举时间晚于陈其春与陈春夏。陈崇晃墓碑中孝男写为“奠康”,是不正确的,应改为“周、桀)。陈永禧是陈其夏的儿子,陈允济的曾祖父。
《东浦村陈氏族谱》相关记载
《 同安县地名志》相关季记载
- 上一篇:云冈风起 校城同辉 山西大学大同校区扬帆起航
- 下一篇:古琴台——《滞留大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