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适应存量时代城市更新发展,历史建筑怎样平衡保护与开发?

发布时间:2025-05-20 17:31  浏览量:25

官方:适应存量时代城市更新发展,历史建筑怎样平衡保护与开发?

随着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7%,约9.4亿人生活在城镇,城市发展正经历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更新的重要转型。最新政策明确提出到2030年完成8项重点任务,其中历史建筑保护与开发成为城市更新中的关键议题。在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背景下,如何平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功能升级,成为考验城市治理智慧的重要课题。

当前城市更新面临的核心矛盾在于,历史建筑往往占据优质区位却利用率低下。许多老建筑因年久失修成为安全隐患,简单拆除又会造成不可逆的文化损失。自然资源部提出的四大创新方法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容积率奖励政策就是典型案例,开发商保留历史建筑可获得建筑面积补偿,既保护了文化资产,又保障了商业开发的可行性。上海石库门改造项目就成功运用这一政策,在保留建筑外观的同时内部升级为现代化商业空间。

历史建筑活化利用需要突破传统思维。北京798艺术区由废弃工厂转型为文化地标,广州永庆坊将西关老宅改造成文旅综合体,都证明老建筑可以成为城市新名片。这些成功案例的共同点在于:尊重原有建筑肌理,植入符合当代需求的功能,通过设计创新实现古今融合。成都宽窄巷子改造中,设计师保留清代院落格局,引入精品酒店和创意店铺,使历史街区焕发新生。

政策创新为历史建筑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43个试点城市正在探索低效用地再开发,其中历史地段更新形成若干可复制经验。南京市对历史建筑实行分级保护,重要文物严格原貌保护,一般性历史建筑允许适度改造。苏州市试行"文化地券"制度,将历史建筑保护面积转化为可交易的开发权益。这些创新既守住了文化根脉,又释放了土地价值。

未来城市更新需要建立多方参与机制。政府应完善历史建筑认定标准和技术规范,开发商需培养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社区居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必须得到保障。广州荔湾区旧城改造中,政府搭建协商平台,让居民参与改造方案制定,最终实现居住条件改善与文化传承的双赢。专业机构评估显示,科学改造的历史建筑其文化价值可提升40%,经济价值能增长3-5倍。

存量时代的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而是对城市文脉的创造性转化。随着更多支持政策的出台,历史建筑完全可以在保护中实现价值提升,成为彰显城市特色的重要载体。关键在于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灵活的政策工具和多元的参与机制,让老建筑真正融入现代城市肌理,续写新的时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