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80后玩家的电子游戏探索史|三明治

发布时间:2025-05-16 13:37  浏览量:21

毕业上班后,我所在的部门也在我的引荐下,一个个都玩上了《红警3》。记得有一回公司网络瘫痪,由于我们是网站部门,没网就没法工作,我本打算在《红警3》里来一局人机对战打发时间,却无意中发现局域网竟然可用,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组队可以来一局《红警》啦!那是我上班以来最开心的一天。04I have a plan, a big plan随着年龄增长,我也时不时地回眸自己玩过的游戏,自认为自己是个游戏方面的专家了。直到一次,我偶然有机会向大学新生授课,记得那堂课上,有学生介绍了自己正在玩的游戏,见他介绍得太笼统时,我有些按耐不住,想炫耀一把自己的“专业见解”,但不知怎么的,突然有一种欲言又止的感觉,仿佛自己没法清楚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事后回想起来,一是我当时语言组织能力欠佳,而是缺乏专业素养,说白了玩游戏玩得不够认真,导致难以找到准确的切入点。尽管自己曾将对游戏的见解写入论文里,但比起专业的游戏研究领域,那还差得太远。这次授课,也意外地成了我后来作游戏研究的契机。或许是儿时对“电子游戏禁令”的抵触,一心想为游戏证明“清白”的决心;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我的完型心态在作祟,回想起来,我大学里的每一次期末作业,但凡能和游戏扯上关系,都会向游戏方面靠拢,如果就这么放弃,自己心里也过意不去,就这样,我开始摸索着走进游戏研究领域的道路。回想上世纪末,媒体还对电子游戏口诛笔伐,加上一系列公共事件的发酵,让电子游戏一度背上了“电子海洛因”的恶名……一晃15年后,“游戏一代”开始步入社会,公众对电子游戏的态度也有了转变。其中最火热的当属电竞领域。一时间,大大小小的互联网企业,体育赛事运营组织,甚至教育培训机构,都想挤入电竞领域分一杯羹。也正是这个风口,似乎让我有了发挥的机会。正巧,我的导师有个做教培的朋友企图挤入电竞赛道。正愁没有人编写教材,便找到我导师的团队。而他的团队对游戏一窍不通,找了一大堆资料却无从下手,便找到了我。那可真是找对人了,最后我仅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完成了他们两个月的工作量,导师的教材也顺利出版,并为我以编辑的名义署了名,并分到了一笔稿费。算是我在游戏领域赚到的第一桶金。这让我多少有点得意,只是我也马上被泼了冷水……当时,机构时不时会邀请了嘉宾来说说诸如“电竞教育发展方向”之类的话题作为内部培训,而我作为教材编辑也有机会成了嘉宾。为此我卖力地准备了一个关于电子竞技发展脉络的历史向PPT,并花了半小时为学员们做了游戏史的科普,没想到最后竟被主办者称“太low”,还给了我区区十元的演讲费。这不明摆着打法人么,我很不甘心,于是我耐下性子把他们其余的课程都听了个遍。最后他们看我一直坐在下面,也不知是不是怕我砸场子,态度有所转变,至少没那么不敬了。事后回想那次培训经历,其实他们的重点在于如何营销,说白了如何用以前的套路来赚钱,他们的对象并不一定是核心玩家,培训重点更不在于游戏本身,更不会在我那些专业领域上浪费时间和精力。这不禁让我联想起美国上世纪80年代的“雅达利震荡”——当时很多不专业却想分一杯羹的企业,几乎毁灭了北美游戏市场。这也让我些许不安,担心历史再次重演。电竞赛事的火热,使得一些高校里也出现了电竞相关专业。而我以前的导师正是相关专业的负责人。但在授课方面,他毫无头绪,于是找到了我。这让我暗中窃喜:曾经因为玩游戏而被老师责备的我,今天却要以老师的身份来教学生玩游戏。从导师那得知,我将面对该校的第一批电竞专业的学生。可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单机游戏玩家,另一方面,经验让我并不看好纯电竞教学。于是我和导师商量着,可否不局限于电竞?导师也是干脆,不久便帮我搞定了课时,并赋予了一个很高大上的名字——游戏学导论。按他的意思,只要和游戏相关都行,只是需要我要为准备课件和教材。接下来便进入了选题阶段,既然我玩过那么多游戏,不妨就整理一下游戏史,再从史料里总结一些古今游戏的发展方向……就这样,我花了半年时间,整出了教材的大部分框架,以及一套完成度8成的ppt课件。内容包含了从电子游戏诞生至今,几乎所有的主流游戏类型演变,这个体量连我自己都感到震惊。接下来就等开学了……第一堂课,我早早的到了教学楼,将ppt投放在荧幕上,看着来来往往的学生,猜想着那些将会是我的学员。不一会,一些稚嫩的面孔三三两两的走进了教室,见到荧幕上大大的“游戏学导论”,还纷纷拍照记录下这一刻。趁着同学们的新鲜劲,我在第一堂课和他们聊了聊电子游戏的社会地位,以及自己童年遭遇的游戏禁令等等经历,似乎引起了一些共鸣,这也让我更好的融入到学生的圈子里,最后我还为同学们演示了部分游戏片段,这一项目后来也成为了每堂课的常规动作。此后,每堂课邻近结束时,我都会选一名同学参与我的游戏演示环节。印象最深的是介绍射击游戏时,我演示了《使命召唤6》中最具争议的关卡。这关简述了一个特工为打入恐怖组织内部而参与了一场机场的大屠杀,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还故弄玄虚,特地关了门窗,还千叮咛万嘱咐不要拍照或录视频,课后也有不少同学坦言,对这个关卡印象最为深刻。后来我的课开始小有名气,除了游戏演示会遭遇别班同学的围观,偶尔也会有别班的学生前来旁听……期末,我布置了两套期末试题,一是课后写一篇对喜欢的游戏作评论,二是考他们的临场反应——在最后一节课上,对每个同学问了不一样的问题让他们现场回答,这些问题都和游戏专业相关。出乎我意料的是,班里的几个女生都回答的相当好。要知道在我小时候,女玩家很是稀罕,而现在随着女性玩家的增多,也让我对游戏事业多了一份成就感。后来我从其他老师处得知,上我课的学生多属于调皮捣蛋型的,或许是我教育有方,他们在我的课上都挺投入,而他们对我的评价是:“不止是老师,更像是朋友。”可惜后来因为各种客观原因,加上疫情的冲击,我的游戏课程不得不暂停。疫情过后,我对电竞热度消逝的预言也成了现实,尽管院系也试图再开,但出于成本考虑,他们找了个不专业的老师,这也是事后同学告诉我的,在他们的圈子里,我似乎成了一个传奇。原标题:《一位80后玩家的电子游戏探索史|三明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