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艳琴: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助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发布时间:2024-08-28 18:05 浏览量:31
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看,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与黄河的互动中创造了数量庞大、异彩纷呈的黄河文化遗产,成为黄河文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黄河文化不仅指沿黄人民在利用和改造黄河中所形成的具有黄河环境特色的基本理念、价值观、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如移民文化、水利文化、饮食文化、艺术文化及灾难文化等;而且,千百年来,黄河被视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所以从根文化视角看,黄河流域多民族人民在几千年的发展中所创造的灿烂文化都可称作“黄河文化”。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河洛、关中、齐鲁等农耕文化,开创了世界农耕文明先河。中国历史上的“八大古都”,在黄河流域和近邻地区的有郑州、安阳、西安、洛阳、开封五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直在黄河流域。因此,长期以来,学界更注重广义的黄河文化的研究,对狭义的黄河文化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尤其是移民文化和灾难文化的研究更加薄弱,相关的展示展览也较少。
黄河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内涵阐释比较复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十分重要。如何界定、纳入、展示以及与民共享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物和文化资源,成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必须首先解决的基础问题。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挖掘黄河文化内涵,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加强黄河文化的凝聚力,扩大黄河文化的影响力。
一、加强黄河流域各个时代重要的文化遗址的建设和发掘
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早期人类,黄河岸边众多的时代遗址是黄河哺育人类活动的见证。国家文物局《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公布了“十四五”时期145处大遗址名单,河南省内的仰韶村遗址、北阳平遗址、大河村遗址、平粮台古城遗址、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殷墟、郑韩故城、汉魏洛阳故城、邙山陵墓群、隋唐洛阳城遗址、北宋东京城遗址、宋陵、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等16处入选。这些文化遗址大多数分布在黄河沿线,是黄河文明繁荣发展的重要见证;尤其是二里头遗址、商城遗址、殷墟等众多早期都城遗址彰显了中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根文化地位。根据不同的保护需要,将遗址建成遗址公园、遗址博物馆、遗址展示区等,使更多的人群走近遗址、了解早期黄河文明,在保护中传承黄河文化。
二、系统梳理历史文化资源,总结和提炼若干核心的黄河文化符号
中原文化在黄河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是由河洛地区几千年来长期处于中华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地位决定的,国都的地位使其成为一个民族向心力的所在地,同时也成为文化的富集地和高地。与滥觞于其他地域的单点文明不同,河南四大古都的历史使得黄河中游地区成为凝聚中华民族向心力所在地,决定了中原地区的文明是全方位的、成熟的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奠定了其在黄河文化中的核心地位。在几千年的王朝更迭和民族融合中,中原文化在黄河大文化发展中一直起着承东启西、引领融合的作用。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华文化的源头是河图洛书,阴阳理念及其中所蕴含的辩证统一观念构成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体系。作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河南历史文化资源最为明显的特色优势是根亲文化、元典文化、文字沿革和功夫文化等。要依托这些文化等,确立一批黄河历史文化符号,建成若干个标志性文化景观,提升中原文化影响力。淮阳伏羲太昊陵、新郑黄帝故里轩辕丘、安阳殷墟、洛阳白马寺、登封少林寺等,都是黄河文明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和记忆。作为中华文明代表的典型文化符号,这些文化形态至今不仅拥有无比的生命活力,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展现出强大的文化影响力,这些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不断增强对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同时,不能厚古薄今,应把近代和现当代历史事件和发生地纳入黄河标志性景观建设范围,建设一个历史脉络比较完整的黄河文化景观体系,使海内外华人更深地体会黄河文化和黄河精神。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就是要将这些文化符号串联起来,充分彰显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脉相传。
三、鉴于河洛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洛阳选址打造一个国家级的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
黄河文化主地标是黄河文化的重要代表性符号,是展示体验黄河历史文化的重要平台,是海内外华人的心灵安放地。都城,承载着一种文明的最高成就。洛阳作为十三朝古都和早期中国的都城,其文化引领了华夏文化的发展方向,儒学、道学、佛学等均源起于河洛地区,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洛阳为“三代之居”、“天下之中”,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中,大约近三分之一的时期,洛阳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其历史地位犹如宋代史学家司马光所说:“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不但确定了夏代后期的都城遗址,而且使河洛地区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更为突出。洛阳还是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十三朝古都的历史条件,使河洛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长期处于核心地位。因此,最好在洛阳打造一个能够充分体现“民族根”“中华源”“黄河魂”等基本元素的国家级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
四、从狭义黄河文化的视角挖掘黄河特色文化
狭义的黄河文化是指沿黄人民在利用和改造黄河中所形成的具有黄河环境特色的基本理念、价值观、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文化现象。
1.黄河治理文化。治理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黄河史就是治理史。包括历史上的治水文化、相关制度、遗址遗迹、水利设施等。关于治水的民间故事如“大禹治水”、“黑龙治河”等流传广泛,这些故事都反映了沿黄人民希望制服黄河的愿景,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拼搏、不畏艰险、敬业奉献”的治黄精神。历朝历代都将治水放在重要的位置,在与黄河不断斗争中产生了一批治黄专家和官员,“潘季驯束水攻沙”、元代贾鲁“有疏、有浚、有塞”的治河措施和堵口技术,对此后黄河堵口技术影响甚大。郑州市有一条河叫“贾鲁河”,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治黄专家。从古至今,黄河水滋养了沿黄地区,滋生了众多的引黄灌溉区,造就了许多享誉世界的引黄灌溉工程。河南境内著名的治黄工程节点如武陟嘉应观、三门峡大坝、小浪底工程等都是治黄文化的典型代表。
2. 交通和商业文化。包括古渡口遗址、码头小镇、造船文化等。黄河沿岸形成了众多渡口,繁荣了古代的水运交通商贸,这些渡口给沿黄地区带来了商贸繁荣和水运交通便利,记录着黄河水运交通的历史。如孟津渡,位于河南省孟津县老城,周武王伐纣时,曾于此会诸侯八百,故有盟津之称。还有孙口渡口,位于河南省台前县孙口村;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以孙口为主要渡河点,强渡黄河后千里挺进大别山。因交通便利等原因,黄河沿岸形成了众多的小镇,繁华一时,比较出名的如开封朱仙镇、滑县道口镇等。这些古镇是黄河文化的重要载体,要加强保护和合理开发 ,尤其是古建筑的保护应原汁原味,不要拆真建假,不要用仿古建筑来取代真正的古建筑。
3. 移民文化。包括移民工程、移民生活习俗等。河南境内有两大黄河枢纽工程: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这两大枢纽工程在建前均有几十万的移民背井离乡迁移到不同的地方。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背景下,移民的生活安置和精神面貌都有巨大的差别,移民与当地的融合程度也有相当的差异。
4.艺术文化。包括黄河相关的工艺品制造、诗歌、歌谣、黄河号子、神话传说、影视作品等。如黄河号子,船工们一投入工作就开始唱“黄河叫号”,招呼大家准备行船。船在岸上检修后拖船下水时唱“威标号”,接着有“起锚号”、“搭篷号”、“扬帆号”、“拉纤号”、“停泊号”、“抱辕号”等。使用最多的是“拉纤喂喂号”,拉纤号又有清早拉纤号和晚上拉纤号之分,虽曲调相同,但歌词内容却有所不同,但是都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从歌词到曲调都敦厚质朴、雄劲开阔、高亢有力,用以协调人力臂力,放松情绪,减缓劳动强度。
5. 灾难文化。包括灾难遗址、黄河泛滥地域群众的生活习惯等。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而著称,向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黄河历史上决口泛滥 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水患范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河南境内大的灾难遗址如开封城摞城遗址、郑州花园口、黄泛区等地,警示后人时刻警惕黄河之险。
五、要深入挖掘和多角度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黄河治理成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始终把黄河的治理开发作为至关重要的大事来抓,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临黄河视察,指导治理工作。黄河流域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团结治水,人民治理黄河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创造了70多年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一是黄泛区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重视黄泛区的复兴工作,成立了黄泛区农场。黄泛区农垦人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农垦精神铸造出黄泛区的辉煌。黄泛区农场不仅有农业生态资源,还有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文物资源,如王近山将军旧居、原国家计委五七干校和中央党校五七干校旧址等文物景点。二是黄沙治理,其中要重点挖掘和宣传焦裕禄精神。三是黄河滩区治理、移民、脱贫等。四是水利工程文化。“三门峡工程”、“小浪底工程”等是黄河上两座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黄史上的丰碑,在防洪、防凌、灌溉、供水、发电、调水调沙与减淤、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以及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伟大的治黄成就。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不仅是中华民族治黄史上的丰碑,更是我国第一个在全世界公开招标、全方位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中国水利工程在世界舞台上展示的一个窗口。2008年,小浪底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小浪底从工程到景区,是黄河文化、水利文化和工程文化荟萃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