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迈出建设“西部名市 丝路名都”更大步伐

发布时间:2025-05-14 17:24  浏览量:12

5月14日,“打硬仗 求突破 决战决胜‘十四五’迈出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更大步伐”系列新闻发布会上在咸阳市举办。 秦都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段朋泊,渭城区委副书记、区长张永强,兴平市委副书记、市长马鸿出席并介绍相关情况。

秦都区:乘势而上,全力推动“四个区”建设

近年来,秦都区紧盯“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持续深化“三个年”活动,聚力打好“八场硬仗”,统筹抓好稳增长、促改革、防风险、惠民生等工作,加快打造市域发展引领区、创新升级先行区、一体融合示范区和党建赋能样板区。

“秦都作为咸阳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经济体量在全市最大。装备制造产业园是秦都经济发展的主战场、项目建设的主阵地。园区占地18.93平方公里,落户企业202户,工业产值达到243亿元,全国最大的国有电气企业西电集团和全国最大的民营电气企业正泰集团都落户园区,以输配电、汽车零部件、光伏新能源为主导的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正在集聚成势。隆基绿能项目耗时208天实现了项目签约、建设到投产,刷新了“咸阳速度”,彰显了秦都环境。随后2年多时间企业产值从当年的38亿元提升到103亿元,成为全市第三个百亿级企业。”秦都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段朋泊介绍道。

科技创新方面,秦都区搭建了“成果、人才、需求、融资”四大平台,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西交大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秦都工作站”,建成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1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24年转化科研成果54项。法士特咸阳产业基地,一条年产值10亿元的生产线只需要10名工人,已实现自动化生产。三立智能电气建有“五条智能化生产线、一个国家级试验检测中心和一个联合实验室”,是电网稳压“高手”。百佳年代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各类专利199件。

按照“更新南城,振兴北城,提升主城”的思路,秦都区去年完成了渭河南城牛家村、伍家堡等区域拆迁改造,为彩虹二路高架桥建成通车创造了有利条件;实施区职教中心搬迁工作,保障西兴高速改扩建、西咸大道改造取得了新的进展。加快老旧小区改造和基础设施更新,基本完成渭阳路提升改造,建成开放珠泉路体育运动公园,城市功能日益完善。

此外,秦都区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按照“六有”标准,把全区划分为1307个网格,网格党组织、微网格党的工作实现了“两个100%”全覆盖。去年,网格共办理服务事项16.2万件、办结率99.7%。

实现开门红,渭城区第一季度GDP增长6.1%

据渭城区委副书记、区长张永强介绍,渭城区扎实推动三产振兴、城市更新、文化提升、社会治理“四大工程”,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数字经济,为加快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贡献力量。今年一季度生产总值增长6.1%,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7 %,均排名全市前列,顺利实现了“开门稳”“开门红”。

近年来,渭城区大力实施“文化+”战略、开展“老城复兴”计划,全力推进咸阳老街文体旅商融合品牌提升、功能业态重塑、文旅支柱产业打造。

改造提升方面通过风貌微更新、文化微修复、设施微改造、业态新升级“三微一新”模式,先后完成了东明街、中山街步行街改造,部分街巷地下管网改造提升,安国寺、凤凰台等古建修缮,2023年咸阳老街获评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全省非遗特色示范街区,2024年咸阳老街(凤凰台·安国寺)成功创建3A级旅游景区,目前4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已启动,北平街步行街改造计划6月份全面完成。

文化惠民活动方面,先后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陕西省面食大会,“跟着美食游陕西”等省级大型活动,打造的“穿越古今、相约老街”“来咸阳老街、过传统大年”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受到中央电视台多次报道,2024年接待游客626.29万人次、增长66.5%,今年一季度接待游客已超200万人次,延续了火爆态势。

业态更新方面,去年年底以来,老街区域持续举办中医药文化集市等系列活动,目前已引进芥子中医馆、问止中医馆等中医药企业6家,我们将聚焦传承历史文化、延续城市记忆、紧跟市场趋势,加大业态更新力度,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年龄段的多元化、个性化、差异化需求。

同时,推进校地企资源融合、加快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目前已经与6所高校、9个二级学院签订合作协议,成功转化科技成果30项。还将聚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重点产业链群建设”硬仗部署要求,深度融入秦创原科技成果转化先行区建设,加快高新区范围基础设施提升,加强光电科技产业园等园区发展保障,启动环大学高端装备制造、文旅创意、现代康养、数字媒体、电子信息5个街区建设,助力辖区高校高质量发展,推动环大学科技创新产业带由软支持向硬支撑转变。

兴平:打造西安都市圈的“三航新城、科创之谷、智造高地”

近年来,兴平认真落实稳经济、扩投资、促增长、保就业等一系列重点任务,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24年生产总值完成310.12亿元,同比增长5.1%;规上工业总产值完成320.8亿元,同比增长10%;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48040元、19224元,增长4%、7.1%。

作为国家“一五”、“三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之一,兴平拥有航空电源、陕柴重工、西航制动等军工企业4家,军民融合配套企业40余家。兴平高新区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202亿元)超过“半壁江山”,当仁不让地挑起了兴平工业发展的大梁,成为县域经济的“主战场”。

据兴平市委副书记、市长马鸿介绍,这里链群格局初现。紧扣“三航一新”首位产业,强化延链补链,汇聚优质项目,已形成以航空电源、陕柴重工等龙头企业为牵引,瑞森金属、华特新材料等上下游配套的国防科技特色化产业集群。“三航一新”产业链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达到197家。航空航海装备产业集群荣获2024年度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这里基础配套完善,营商环境优越,体制机制健全。创新推出“两棵树”政务模式,全流程绘制“企业3件事”和“人生9件事”办事树状图,着力高效服务、惠民便企。深入推进“项目管家+企业管家”服务工作机制,企业入驻、项目落地更便捷,政务服务更贴心。还进一步探索“一级公司管资产、二级公司管运营”模式,以协同化、市场化、专业化运营赋能园区建设,实现“轻装快跑”。

还与西安交通大学、省国防企业创新发展促进会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拥有国家、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10个,授权专利1000余项,有效发明专利342项,荣获国家、部委、省级各类科技创新奖200余项。同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35家。秦创原总窗口“卫星岛”落户兴平高新区。2024年研发经费投入8.47亿元,居咸阳市各县区第一。科创活力十足。

这里平台动能强劲。聚力打造“三航一新、金兴科创、玖犁智造”三大平台。其中,总投资17.5亿元的金兴先进制造孵化中心,已招引东龙工具、秦兴机电等12户企业入驻发展。正在建设的三航科技创新产业园,规划总面积5000亩,其中一期占地1500亩,投资5.6亿元的航天华威特种合金精密塑性成形生产线项目,填补了兴平航天产业的空白。投资5亿元的航天装备零部件制造生产线正在加速建设,预计于今年7月建成投产。(彭洁、王凤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