袜子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5-05-13 19:32  浏览量:4

袜子最早见于《中华古今注》:“三代及周著角韈。”“三代”夏、商、周,距今已三四千年了。“角韈”是用兽皮制作的原始袜子,所以写作韈。后来,由兽皮发展到用布、麻、丝绸制作,“韈”才改为“襪”,最后逐步简化为“靺”“袜”。

袜子也叫“足衣”“足袋”。从“袜”这个字的结构可以看出:袜,左右结构,左“衣”右“末”,会意字,说明袜子是衣饰的最后部分,即脚底的衣饰。

虽然袜子在我国至少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但在五六十年代,农村人要穿双袜子还是很不容易的。许多农人冬天没袜子穿,赤脚过冬很常见。那时,整个冬天里我基本上就是一双黄球鞋,整天在地里干活,细土坷垃时常钻到鞋子里,脚一出汗,鞋子里边常和成汗泥,即使过了几天,鞋底还能挖出来好多汗泥。

家境好些的人家,大人孩子有袜子穿,一般都是袜机织出来的棉线袜子,颜色以黑灰黄色为主。也有自己拿竹针用棉线或毛线编织出来的袜子。这种手工织成的袜子,线粗,织得较松,袜子相对厚许多,穿上十分暖和。缺点是不耐久,要不了多久脚后跟部位就会磨破。

雷锋穿过的袜子

冬季实在冷得受不了,有人会用玉米壳瓤包脚,外边再套穿鞋子。还有人用单层或双层土布缝成一尺见方的包脚布,对角包在脚上,前后一抄捅进鞋子中,主要作用是保暖。 八十年代以后,机制线袜和尼龙袜普及开来,袜子的花色品种渐渐多起来,冬天大都能穿上袜子了。如今,夏天人们也穿袜子,爱美的姑娘们更是长筒丝袜、连裤袜一套一套换着穿。袜子不再仅仅承担保暖功能,还起着美化形体的作用,成为彰显个人气质的窗口。

袜子的演变,展现了中华服饰文化的细腻脉络,也铺垫了后世中国人对于精致生活的追求。这份对细节的不懈雕琢,穿越时空,与我们今天对品质生活的坚持不谋而合。

作者:庞仁甫

原创: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