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君”和“侯”,究竟有多大区别?

发布时间:2025-05-07 08:31  浏览量:8

第十八篇:段位

封号,是君主封授的称号,又称爵位。

周代的诸侯爵位大体可以分为公、侯、伯、子、男。《孟子·万章篇》记载: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周天子是第一级,接下来分别是公、侯、伯,子和男属于同一级。

看得出,最初诸侯的爵位有4个,分别是公、侯、伯、子或男。

注意,这里没有“君”。

每一个爵位对应的土地、人口都有严格的界限。这本来是件好事情,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守规矩,比如,春秋时的霸主楚庄王,就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那位。

他顶多和齐桓公、晋文公一样叫楚庄公才对,但他偏偏叫“王”。

当时的周天子还是一国之君,名义上的统治者。只有周天子才可以称王,比如周文王、周武王。

现在又冒出来一个楚庄王?在那个时代,这是违背礼制,是僭越。

楚庄王还曾在周朝的都城外大搞阅兵,询问周天子的镇国神器“鼎”有多重?这可是赤裸裸的挑衅!是大不敬!

结果可想而知,楚庄王被王孙满怼得面红耳赤、哑口无言。

后世的人都赞叹楚庄王问鼎中原的气魄,却忽略了他乱臣贼子的行径。

楚国在建国时,周天子赐予的爵位是“子”。虽然楚武王开始就自命不凡,迫不及待地称王了,但其他诸侯根本不认可什么楚王。

后来孔子著《春秋》仍称楚国国君为“子”,可见孔子的态度!

有点扯远了,回归正题。春秋时期的这些爵位,进入战国后就有些变味了,有2个明显的变化。

首先是国君称王。

秦孝公死后,他的儿子秦惠文王继位。注意,这里是“惠文王”而不是“惠文公”。

秦惠文王是公元前337年继位,公元前325年称王,这中间有12年。也就是说,他曾做过12年的“秦惠文公”,之后才改为“秦惠文王”。

第二个就是君。

秦孝公任用商鞅进行变法,商鞅因其功绩被封为商君。

“君”这个爵位很特殊,因为在爵位排行榜中压根找不到它。

人们熟知的秦国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也就是从公士到彻侯,这里面并没有君的存在。

那么君到底是多大的爵位呢?秦孝公为什么不把商鞅直接封为侯?

这其实是由秦孝公自己的段位决定的。

商鞅变法时,秦孝公自己的定位是“公”,所以他是不可能把商鞅封为“侯”的。

当时秦国的军功爵位制度应该只有16级。后面的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这4级,应该是从秦昭襄王之后逐步加上去的。

现有人认为商鞅变法时秦国的军功爵位制度只有12级,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不管是16级还是12级,大良造当时肯定是最高级别。

可能是因为秦孝公觉得商鞅的功劳太大,大良造已经远不能和商鞅的地位相匹配,所以才造出来一个君。

君,肯定是要高于大良造。

从战国中期开始,随着军功制度的不断完善,“侯”最终才变成了最高荣誉的象征。

但完善的军功爵位制度里没有君。感觉这个君,一直处在一个游离态。

如果君和侯相比,哪个爵位更大?

我个人认为君和侯差不多,它们都是最高爵位,之间可以划等号。这点从《史记》中记载的人物爵位可以知晓:

先看“侯”对应的人物范畴。

范雎的爵位是应侯,吕不韦是文信侯,这两位都是政治大咖,军功没有那么突出。

但王翦的爵位是武成侯(此处略有争议),王贲是通武侯。这两位都是秦国军界的知名人物,可谓是战功赫赫。

从这里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封侯,有的侧重于政治,有的侧重于军事。

再看“君”。

白起是武安君,赵国李牧也是武安君,诸葛亮的偶像乐毅是昌国君,这三位都是军事天才,军功足以傲视古今

但商鞅的封号是商君,楚国的黄歇是春申君,他们的战功没有那么卓著。

一样都是封君,有的偏向于军事,有的偏向于政治。

因此,封君和封侯,是一个政治和军事的混合体,难以区分出严格的界限。

但君和侯,两者肯定都是最高爵位的象征。再区分下去,意思也不大。

其实在《秦本纪》中,有对“侯”和“君”的大致表述,这个记载还是针对商鞅的。

二十二年,卫鞅攻打魏,俘虏魏公子卬。封卫秧为列侯,号称“商君”。

商鞅被封为列侯,号商君。

所以, “君”的大体段位也就是列侯这个级别。

最后,比较一下两者享受的待遇,也就是最为实在的利益——封地。

侯,肯定是有封地的。

秦国历史上封侯的人一共就6位。其中穰侯魏冉、应侯范睢、文信侯吕不韦、长信侯嫪毐,这4位的封地史书上记载的很明确。

他们掌握着其封地的人口、税收,还有独立武装部队,简直就是土皇帝。史书记载,秦始皇就很担心吕不韦会造反;嫪毐更加劲爆,直接叛乱了。

而武成侯王翦、通武侯王贲,这两位比较特殊,因为他们是秦统一了中国后加封的。当时秦始皇正在全国推广郡县制,所以这两位未必有封地。

君和侯不太一样,因为君不一定有封地。

人们熟知的一些厉害人物是有封地的。孟尝君的封地在薛,春申君在淮北十二县,秦国四贵更是人人都有封地。

和侯一样,这些人在其封地也是为所欲为的存在。

比如孟尝君,他就把自己的封地搞成了一个独立的王国,甚至最后一度脱离了齐国的管控,真是让人大跌眼镜!

但有些封君的人,封地就很模糊,很难让人信服。

比如那位主张连横的张仪,他被封为武信君,史书只提到他的封地有五邑,但未详细记载。

张仪为秦国做出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但毕竟他这种满世界乱跑的人,秦国给他的封地很可能是虚封的。

再比如武安君白起,他的战功虽然很耀眼,但他和秦昭襄王快接近“天敌”了。

秦昭襄王后来要把白起发配到阴密,白起极不情愿,这也间接说明白起没有封地。

史书上说白起军功积累的最高爵位是大良造,后来是攻打楚国时“迁为武安君”。

这难免让人心有疑虑,是秦昭襄王碍于压力,不得已才加封白起武安君的封号吗?

所以白起不仅连虚封的土地没有,他这个武安君的头衔也是虚封的,可谓是悲惨至极啊!

那么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可以封为君?

我仔细研读了一下《史记》,发现只有以下2种情形才可以被册封为“君”。

第一种情形,功勋卓著的人。比如,秦国封商鞅为商君,燕国封乐毅为昌国君,楚国封黄歇为春申君。

第二种情形,本国宗室贵胄。比如,赵胜被封为平原君,田文被封为孟尝君,魏无忌被封为信陵君。秦国的宣太后曾将公子芾封为泾阳君,将公子悝封为高陵君。

补充一点,在秦国如果宗室成员要封君,多少也要有点战功。

很明显,昌平君是第一种情形,他一定是秦国功勋卓著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