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四川】中江芍药红映英雄故里——百年花潮涌动 共绘振兴画卷‖李昌平
发布时间:2025-05-12 07:32 浏览量:11
中江芍药红映英雄故里
——百年花潮涌动共绘振兴画卷
李昌平
历史文脉篇
细雨濡染万亩芍药,黄继光纪念馆的檐角、挂面村工坊的银丝,遥相呼应。凯江奔流,见证粉白芍药丛中的古今对话——一朵花的千年之约,在朦胧雨雾中悄然写就历史新章。
晨光映照花瓣,折射三百年药香——清康熙年间,芍药便与中江血脉相连;粼粼波光中,凯江流淌着本草文化,织就这片土地的肌理。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中江县志》首载野生芍药,玉屏山民,家植山芍,孕育“浴佛供芍”民俗。“中江白芍、丹参均为道地药材上品”。民国初年,已植千亩,远销海外。1951年,西南农科所拉开芍药科研序幕。1956年,苏联专家建议成片种植。20世纪80年代,日本药商携《本草纲目》寻根签约。
芍药与挂面——两条文化脉络在乡村叙事中交汇:中江挂面自明清即为皇家贡品,“三抻九转”的古法技艺延续至今;芍药种植则沉淀三百年药都底蕴。晾面场上的麦香,与芍药苷(paeoniflorin,一种活性成分)的清香在岁月中交融共生。
科技创新篇
1999年至今,芍药种植技术持续更新迭代。从生态布局专项研究,到斩获国家地理标志,跻身四川省五星级园区。经检测,芍药黄酮含量较《中国药典》标准高出30%。近5万亩芍药构建西部药都产业矩阵。
制药车间内,微囊化技术显著提高芍药苷生物利用度;丹参酮纯度达99%。数字大屏跳动着实时溯源数据,《本草纲目》的古老智慧与现代技术的变奏产生共鸣。科技光束穿透显微镜片,照亮乡野非遗密码。传统技艺在数字化浪潮中新生。
2006年,《芍药生产技术规程》等省级标准相继出台。2015年,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基地认证。2021年,育成“川芍”系列新品种,“中国芍药之乡”名片分外靓丽。
非遗活化篇
非遗活化把挂面工坊变身直播间,“龙须面穿针绝技”直播关注量破百万。芍药谷AR重现李时珍踏雪采药全息幻境。
古树下“缘结三绝”民俗焕新。“铜山三苏”(梓州铜山——今中江县广福镇的三个宋代文人苏易简、苏舜钦、苏舜元之合称)古柏林再现《诗经·郑风·溱洧》“‘赠之以芍药’的古礼。”“英雄三绝宴”融合丹参乌鸡药膳煲与芍药花形水晶饺。晾面场涅槃重生为药膳主题空间,年接待游客逾3万人次,芍药种植户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
区块链技术将老匠人的工艺凝练为数字资产,让传统技艺化身时代徽章。
如今,中江人用三百年沉淀的智慧,将文化基因转化为竞争优势,在凯江新城编织产业锦绣。晨雾散去时,传统技艺与现代标准在此交织。
中江县挂面村成网红打卡地(中江县委宣传部 供图,图源:四川日报)
产业振兴篇
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在凯江沿岸交响,全县建成8家中药企业、131家专业合作社。
智能分选线二十四小时分拣鲜芍,药渣经生物发酵转化为有机肥;“芍药天宫生态营地”引入植保无人机巡护,5G云台直播万亩花海。
“95后”硕士曹馨宇领办养生民宿群,全县年游客量突破百万人次,由此带动文旅综合收入5.03亿元。
芍药花环与五星园区同框,三百年匠心成就10亿元综合年产值。这片英雄热血浇灌的土地,已掀开西部药都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凯江潮涌处,芍乡余晖与晾面素练共舞,霞光浸染银丝,恰似琴弦轻颤,三百年药都将“芍药丹心映赤诚”的传奇,谱写成英雄故里的时代乐章。
中江县芍药花(曹凘源 摄,图源:四川日报)
2025年4月29日
- 上一篇:2025中考作文热押 我心中的那座(城/镇)
- 下一篇:满江红·球场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