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物手札之:太平盛世里,我们的心为何并未泰平过

发布时间:2025-05-10 22:14  浏览量:6

“五一”假期的所见所感:一、宅家者。老人负责买菜做饭,中年夫妻招呼亲友娱乐和烟酒茶,小孩则玩手机或看动画片,偶尔在父母监督下假装认真写作业。夜深人静,“曲终人散”,疲惫地做完家务,躺在床上刷着手机,不知不觉进入梦乡;二、旅行者。扶老携幼,在拥挤的人群中穿梭,为那些人造景点和虚构美食点赞,直到筋疲力尽才回到好不容易订到的酒店,嘴上说着“不好玩”,却依然强打精神发完朋友圈视频,然后带着异乡的气息沉入梦乡;三、加班者。他们是前两者的“剩者”,仍在努力工作,服务他人。他们有时也会望向窗外的热闹与自由,但想到还有班可加,脸上便浮现出几分无奈又掺杂得意的神情。其中也包括一些“建功立业”的领导和沉浸在游戏世界里的学生。

种种现象都印证了这个文明古国当下的太平盛世。但我们更应关注的是人们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这关乎生存的意义。我们活在如此繁华的时代,为何内心却总感到空虚?每天忙碌,却仿佛找不到方向,除了无聊便是迷茫。是我们压抑了这个世界,还是这个世界正在压抑着我们?真正的“泰平”在哪里?

我曾以“浮世四相”描述当代人的生活困境,不再赘述。在此,我想从文化角度划开一道出口,让微光照进现实,让我们在日复一日的漂泊中找到心中的彼岸。

长安城的朱雀大街被霓虹点亮,无人机将《千里江山图》投射在高楼之间,算法模拟《兰亭集序》的笔意。这个时代拥有比永乐宫壁画更瑰丽的物质图景,但在深圳科创园的脑机接口与台北故宫《早春图》同屏展出时,我们却失去了郭熙笔下“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生命体验。德尔斐神庙“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在数据画像中成了失效的谶语。敦煌藏经洞的文书里记载着盛唐的物价与情诗,宋徽宗《听琴图》定格宣和年间的风物。历史提醒我们:文明的丰碑常建于精神的流沙之上。当《韩熙载夜宴图》变成直播间的打赏狂欢,当竹林七贤的玄谈降维成朋友圈碎片,我们已陷入波德里亚所说的“超真实”困境——物质富足的背后,是存在意义的符号性贫困。

轴心时代的圣贤早已预见过这种困境:孔子困于陈蔡仍不辍弦歌,苏格拉底饮鸩前仍从容论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觉悟对抗欲望魔军,都在追问同一个命题——如何在变动中守护心灵的恒定。而今人却陷入更深的迷惘:魏晋名士“越名教任自然”演变为躺平哲学,阳明心学“致良知”被解构成成功学工具,基督教“爱邻如己”的训诫在社交平台上异化。这种精神断裂在东西方呈现出不同面相:日本泡沫经济催生的“御宅族文化”,恰似晚明文人寄情园林的逃避;美国“迷惘一代”在爵士乐中的沉溺,呼应盛唐诗人“但愿长醉不复醒”的喟叹。现代性困境更具摧毁性——柏拉图的洞穴寓言变成短视频矩阵,陶渊明的“桃花源”被开发成文旅地产,我们连返乡想象的权利都被资本征用。

景德镇的老师傅把碎瓷研磨入釉,在高温中裂纹熔铸为冰裂纹的残缺美学。这种东方智慧启示我们:治愈现代性创伤,需要在文明的断裂处培育三种根系。

诗性根系:王维在辋川写下“空山新雨后”时,长安正经历开元盛世的物欲膨胀。这种“盛世隐居”的智慧,在今日体现为成都茶馆里评书艺人将GDP增速改编成唱词,东京咖啡馆保留手冲仪式对抗效率暴政。不是逃避,而是用审美距离守护心灵免疫体。

在地根系:客家土楼的夯土墙调节微气候,正如佛罗伦萨人用教堂壁画保存市民精神。鹤岗青年改造废弃矿区为露天剧场,柏林市民在二战废墟上种植“自由菜园”,这些实践都在重建本雅明所说的“灵光”,让技术理性重新接续土地记忆。

对话根系:敦煌壁画中佛陀与飞天共舞,暗合巴赫金“狂欢化”理论中不同声部的交响。今日的治愈之道,应是让《论语》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在元宇宙对话,令青花瓷与包豪斯设计碰撞——不是文化对抗,而是如荣格所说,在集体无意识深处寻找共通原型。

奈良正仓院的唐代螺钿琵琶贝壳脱落,裂痕中沉淀的光泽反而更显浑厚。我们顿悟:真正的泰平不是完美标本,而是允许文明带着裂痕生长。临安城破时,郑思肖画无根之兰明志;克里姆特在《吻》中用金箔遮盖裂缝——艺术家们都在诉说:破碎处才是光明渗入的甬道。我们在景德镇用古法烧制量子芯片外壳,巴黎圣母院修复尖顶保留火灾痕迹,台北故宫将《富春山居图》裂痕开发成AR程序——这些实践正在编织新的文明经纬。它不是古今拼贴,而是效法王夫之“理在气中”的智慧,让技术理性扎根文化土壤。

玉门关的春风又度,梭梭树在砾石间舒展根系。它们教会我们:生命力不在表层的光合作用,而在向文明断层深处探寻暗流。陆家嘴玻璃幕墙折射出《清明上河图》全息投影,柏林墙涂鸦与莫高窟飞天云端共舞,我们终将懂得——所谓太平盛世,不过是教会每个灵魂,如何在时代裂缝里完成自己的光合作用。就像修复师填补壁画时总会刻意保留剥蚀,因为那留白,正是留给未来的呼吸孔道。

我是多么希望站在河对岸,看见你破涕为笑!

乙巳 辛巳 乙亥 于渡心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