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首凌云壮志霸气的古诗(一),赶快收藏起来
发布时间:2025-05-10 13:09 浏览量:7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呐喊穿越千年,十八首诗词如利剑出鞘,在铁马冰河与金戈铁马间,劈开懦弱者的伪装。李白笑傲权贵,岳飞怒发冲冠,文天祥的丹心在零丁洋燃烧——这些沸腾的热血与不折的脊梁,至今仍灼痛着每个中国人的魂魄。
诗词的世界,广袤无垠,而那些充满凌云壮志、霸气四溢的诗篇,宛如璀璨星辰,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永恒的光芒。它们或诞生于金戈铁马的战场,或创作于文人墨客的壮志豪情之中,每一首都蕴含着震撼人心的力量,令人热血沸腾。
现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18首古诗,领略其中的壮志雄风。
01
《夏日绝句》
——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以女子之身,写出如此豪迈壮烈之语。她歌颂项羽生为人杰、死为鬼雄的气概,实则是对南宋当权者偏安一隅、不思进取的辛辣讽刺。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她的文字如同一把利剑,划破了懦弱者的伪装,彰显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英雄气节的推崇。
《夏日绝句》是李清照创作的一首借古讽今、抒发悲愤之情的怀古诗。
前两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直抒胸臆,表达出一种人生观。人活着就要做人中的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这两句诗以磅礴的气势开篇,表现出诗人对英雄豪杰的崇敬以及对人生价值的积极思考。这种价值观超越了个人的生死,体现出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后两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运用了项羽的典故。项羽在楚汉相争中兵败垓下,本可渡江逃生,却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乌江。李清照在此处提到项羽,是因为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面对金兵的入侵不思抵抗。
诗人借项羽宁死不屈的壮烈之举,来讽刺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表达了对南宋朝廷软弱投降政策的不满和谴责。 全诗短短二十个字,却通过对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缅怀,反映出当时南宋社会的重大政治问题。诗人没有直接描述南宋朝廷的状况,而是以项羽的故事为切入点,以小见大,让读者从这一具体事例中感受到南宋统治者的懦弱,也体现了诗歌高度的概括性。
诗中充满了诗人的悲愤之情。南宋朝廷的不作为让诗人痛心疾首,她通过对英雄的歌颂和对南宋统治者的批判,抒发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悲愤。这种悲愤之情不仅仅是个人的情感宣泄,更是代表了当时许多爱国人士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02
《从军行七首・其四》
——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作为 “七绝圣手”,凭借深厚的边塞生活经历,创作出许多经典边塞诗,《从军行七首・其四》便是其中典范。
开篇,“青海”“雪山” 等意象勾勒出西北边塞雄浑又苍凉的画面,为后文蓄势。“黄沙百战穿金甲” 描绘出戍边战事的频繁与残酷,而 “不破楼兰终不还” 直抒胸臆,尽显将士们的报国决心。
整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情景交融,并巧用夸张、借代,寥寥数语,便将戍边将士的壮志豪情与爱国精神刻画得入木三分
在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 —— 玉门关。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将士们身经百战,铠甲都被磨穿,但他们心中的信念坚定不移:不攻破楼兰,绝不还乡!诗句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和视死如归的精神,令人动容。
03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宋·陆游
(其一)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晚年蛰居山阴,虽然年老体衰,处境孤苦,但他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从未冷却。他不以自身的处境为悲哀,心中所想的仍是为国家戍守边疆。
在风雨交加的夜晚,他躺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风雨声,仿佛看到了自己骑着战马,在冰天雪地的战场上奋勇杀敌。此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他的爱国情怀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1192年(南宋光宗绍熙三年)十一月四日。陆游自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当时诗人已经68岁,虽然年迈,但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在现实中已不可能实现,于是,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
其一主要写十一月四日的大雨和诗人之处境。前两句以夸张之法写大雨瓢泼,其声响之巨,描绘出黑天大风大雨之境,很是生动,波涛汹涌之声正与作者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之心相印。后两句转写近处,描写其所处之境,写出作者因天冷而不思出门,其妙处是把作者的主观之感和猫结合一起写。
其二以“痴情化梦”的手法,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是梦,而非梦,这是诗人现实中的理想在梦中的体现。然而眼睁睁地看着“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纵然有万千豪情,满腹才华,却不能在现实中施展,收复失地的理想不能在现实中立足,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是怎样一种让人抑郁不乐的心情?
04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豪放词风的巅峰之作,以雄浑笔力勾连历史时空,在壮阔山河与英雄追忆中完成生命哲思的升华。全词通过三重境界的递进,展现了中国文人"入世—出世"的精神突围。
苏轼站在赤壁古战场,面对滔滔江水,思绪万千。他感叹时光的流逝,英雄豪杰都已随历史的洪流远去。
遥想周瑜当年,年轻有为,意气风发,在赤壁之战中,羽扇轻摇,谈笑之间,便让曹军的战船灰飞烟灭。
整首词意境雄浑壮阔,将历史与现实、自然与人生紧密结合,展现出苏轼豁达超脱的胸怀和对英雄人物的无限敬仰。
05
《龟虽寿》
——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是东汉末年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
创作背景
此诗约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当时曹操北征乌桓凯旋,他虽已年过半百,但仍胸怀壮志,便写下此诗以表达自己的人生抱负。 诗歌内容与主旨 全诗以“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开篇,以神龟和腾蛇为喻,说明世间万物都有终结之时。接着笔锋一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千里马自比,表达出诗人虽到晚年,但仍有远大的志向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最后,诗人以“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收束全诗,强调了人的主观努力对生命的重要性,体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艺术特色 这首诗语言质朴刚健,具有独特的建安风骨。
诗中运用了比兴等手法,将哲理与抒情紧密结合,意境开阔,慷慨激昂,展现出曹操诗歌的雄浑气势和独特魅力,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曹操以神龟、螣蛇为喻,表明世间万物都有终结之时。但他笔锋一转,指出即使是年老的千里马,也依然有着驰骋千里的志向;胸怀壮志的人,即便到了晚年,奋发进取的心也不会停止。
此诗体现了曹操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展现出一代枭雄的豪迈气魄。
06
《大风歌》
—— 刘邦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在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后,回到故乡沛县,与乡亲们欢聚一堂。
在酒酣耳热之际,他击筑高歌,唱出了这首气势磅礴的《大风歌》。前两句描绘了他在风起云涌的时代背景下,凭借非凡的才能和勇气,平定四海,建立了大汉王朝,如今衣锦还乡的豪迈之情。最后一句则表达了他对人才的渴望,希望能有更多的猛士为国家镇守四方,巩固政权。
整首诗充满了帝王的霸气和对国家长治久安的深远思考。
07
《不第后赋菊》
——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流传下来的三首诗中,有两首是以菊花为题材的咏物诗。其中,《题菊花》写道:“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表现了他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必胜信念。这首《不第后赋菊》的境界比《题菊花》更雄伟、豪迈。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比喻的手法,赋予菊花以农民起义军的英雄风貌与高洁品格。
黄巢参加科举考试落第后,心中充满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壮志豪情。
他笔下的菊花,不再是文人雅士笔下的柔弱花卉,而是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战斗力的象征。
“我花开后百花杀”,展现出一种唯我独尊的霸气;“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更是描绘出一幅菊花盛开、香透长安、满城皆兵的壮观景象,表达了他改天换地、推翻旧政权的雄心壮志。
08
《题菊花》
—— 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在这首诗中,黄巢看到菊花在飒飒西风中独自开放,花蕊寒冷,香气清冷,连蝴蝶都难以飞来。他由此联想到像菊花一样身处困境的人,心中涌起一股不平之气。
于是,他发出了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的呐喊,表达了对大自然不公的不满和改变这种现状的决心。他希望自己能成为掌管春天的神,让菊花和桃花在同一季节盛开,体现了他追求平等、渴望改变命运的壮志。
创作背景
黄巢在起义之前,曾到京城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可惜晚唐时期,政治腐败,时局动乱。黄巢几次科考都名落孙山,这严重地打击了他。野心勃勃的他,从此走上了农民起义军的道路,他也凭借着自己的才能成为了领袖。此诗就是写于他的一次落榜之后。
09
《侠客行》
—— 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诗中描绘了侠客的装扮、坐骑、剑术和风采,以及他与侯嬴、朱亥等英雄人物的交往和壮举。
《侠客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描写和歌颂侠客精神的诗作。 诗的开篇便描绘出一个英武豪迈的侠客形象。“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这些诗句从侠客的装束、武器、坐骑等方面入手,勾勒出一个潇洒、矫健且装备精良的侠客形象。他的动作迅猛如流星,展示出其不凡的身手,这种形象是唐代人对侠客理想化的呈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侠义精神的崇尚。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这几句是对侠客侠义行为和高尚品德的高度概括。侠客武艺高强,杀人于瞬间,却不为名利所累,在完成侠义之事后悄然离去,不图回报。这种侠义精神是一种纯粹的、超功利的正义之举,是对传统儒家道德观念中“重义轻利”思想的一种浪漫化诠释。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几句中,诗人通过描写侠客与信陵君门客朱亥、侯嬴的交往,进一步阐述侠义精神中的“重然诺”。侠客在饮酒之后许下的承诺,比五岳还重,体现了他们对承诺的重视,一旦承诺便会全力以赴去践行。
诗中“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运用了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典故,朱亥用金槌击杀晋鄙,从而解了邯郸之围。诗人借这一典故来歌颂侠客的英勇壮举,他们的侠义行为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千秋之后仍然被人敬仰。这些典故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使侠客的形象更加高大,使侠义精神有了历史的厚重感。
最后“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表达了诗人对侠客的倾慕之情。诗人认为,侠客即使死去,其侠骨也会留香,他们无愧于世间的英雄。同时,诗人通过对比侠客的壮烈一生与白首穷经的儒生,表达了对侠客那种充满激情、自由豪迈的生活方式的向往。这也反映了唐代社会在儒家思想主导下,文人士子对突破常规、追求自由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渴望。
总的来说,《侠客行》不仅是对侠客精神的颂歌,也是李白个人抱负和理想的体现。通过这首诗,李白展现了他对侠客的倾慕之情,以及对拯危济难、用世立功生活的向往。
10
《将进酒》
——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这首诗表面上是任达放纵,而全诗以“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为诗脉,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的悲愤,真实地熔铸了诗人的性格情感和艺术个性。
诗中形象地表现了诗人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诗人在这首诗里演绎庄子的乐生哲学,表示对富贵、圣贤的藐视。他借题发挥,表是在感叹人生易老,里则在感叹怀才不遇。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整首诗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ji悲愤而作狂放,语ji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蕞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不是刻意刻画和雕凿能学到的,也不是草率就可达到的境界。其音韵、节奏时缓时急,忽高忽低,曲折回环,奔腾向前。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ji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沈德潜《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李白在这首诗中,以豪放的笔触,尽情抒发了自己的愤激情绪和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开篇以黄河之水起兴,感叹时光的飞逝和人生的短暂。但他并未因此而消沉,而是高呼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展现出对自己才华的高度自信和对金钱的豁达态度。
在与友人的饮酒作乐中,他表达了对权贵的蔑视和对自由的向往,“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怀才不遇的愁绪,但这种愁绪在他的豪情壮志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整首诗情感跌宕起伏,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彰显出李白独特的个性和非凡的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