磐安镇上的阅读推广人:Ⅲ.磐安味道与最富有的人

发布时间:2025-05-10 10:51  浏览量:8

磐安味道与最富有的人

那个时候,我和同学们每天从黑马书屋所在的街道上招摇而过。

清晨上学一次,放学一次。中午上学一次,下午放学一次。周一到周六,周而复始,风雨无阻。

大多数时候我骑着老式的加重自行车,后面带着张龙,虎林在后面拿着张龙的双拐。经常会有别的同学一起同行,就像我们后来看到的美国电影《阿甘正传》里的阿甘,因为坚持,所以成为了潮流。

我们一路上或高谈阔论,虎林一说起尼采和哲学就滔滔不绝。不谈尼采和荣格的时候,就唱歌。台湾歌星小虎队的歌,歌星崔健的摇滚……小镇的青春被我们装点得既张扬又文艺。

从磐安中学到街道的巷子是黄土路,国道上的道路虽然是柏油马路,但同样也经常坑坑洼洼,我曾在另一篇写磐安的文章里用叮叮当当这个词形容我们骑着自行车穿过街道的动静。

每逢农历的三、六、九,是磐安人到镇上赶集的日子。磐安人当地人叫“逢集”。一到“逢集”,街道上水泄不通。商铺外面摆满了各种摊位。除了供销社这样大一点的国营商店,普通的小商户都要把货物搬出来摆到街面上,以方便人们采购。买菜籽油的,收粮食的,买蔬菜的,卖水果的,卖衣服的,卖鸡蛋,一家挨着一家。

在这些各色各样的摊位中间,少不了散发着烟火气息的美食。

01

磐安凉粉是镇上最受人们欢迎的小吃。

一个被烟火晕染的凉棚下,两个箩筐,箩筐里满满了一大坨整块的凉粉,一框洋芋粉,一筐豆面粉。旁边一个矮桌,放满各种调料,其中最让人垂涎的是那一大钵红艳艳的辣椒油。

卖凉粉的老汉坐在后面的矮凳上,左手托一块从筐里切出来的凉粉,右手拿着刀飞快地切过去,整块的凉粉瞬间就被均匀分割成了厚度、大小相同的长条状小块,扣手放进白瓷碗,不多不少,刚好冒着尖满满的一碗。左手托着碗凑到调料旁边,一勺芥末勾芡的汤汁,一勺辣椒油,一勺辣椒不够再加一勺。一碗红彤彤散发着葱花、芥末和辣椒油香味的凉粉就递到了食客的手中。

这是赶集人的最爱,也是老少妇孺都要解馋的美味。

食客坐在摊位前面的条凳上,一手托碗,一手拿着筷子搅拌着碗里的凉粉,一边向旁边炸油饼或炸油煎洋芋的摊主吆喝一声:“来一个油饼”,或“来一碗油煎洋芋”!旁边的人应着,吃饭的人继续不紧不慢地搅拌着碗里的凉粉,粘稠的汤汁沿着一块块凉粉之间的缝隙渗透进去,红彤彤的辣椒油逐渐在碗里均匀地在汤汁和在一起,味蕾在享受着期待,等待一旁在油锅里煎炸着的凉粉伴侣。

02

凉粉加现炸油饼,或凉粉加现炸油煎洋芋,这是磐安凉粉的绝配。

炸油饼的人坐在油饼摊后面的矮凳上,面前一口沸腾着的油锅,油锅旁边的小方桌就是操作台。桌上一盆热油炝过的葱花油。卖油饼的人侧身撩起身后面盆上面的旧纱布,揪出一块醒好的面团,随手往面前小矮桌上一摁,就成了饼状平铺在桌面上,一手从葱油盆里抹出少许葱花,随手均匀涂抹在饼上,然后把饼如合页一样再合起来,把面和葱油揉在一起,再揉动面团,再摁成饼,最后手指在饼中间轻轻一摁一拨,就成了圈状面胚。

面胚旋即被轻轻扔进油锅,在油锅里翻滚着,白色的面胚渐渐变成金黄色,一双长长的筷子不时地在圈心拨拉,圏体变得壮硕有力,伴随着面和油热烈交融时嗞嗞的声音,葱花的香味散发出来,通体金黄的油饼被筷子从油锅中夹出来,放置在锅口上的铁架了,待油控干,一个香喷喷的磐安油饼就问世了。

在磐安,油饼不是饼而是圏,圏状的油饼既能让尽可能多的表面和热油碰撞,形成金黄色的焦皮,又能保证焦皮里面有丰厚的内涵,这颇像磐安人的性格。磐安油饼外表金黄焦脆,内里酥嫩劲道,嚼劲十足但不生硬拗牙。葱花的香味和小麦的面香、菜籽油的芬芳混合在一起搅动味蕾,口齿留香。

03

卖油煎洋芋的摊位就在凉粉摊子的另一侧。摊主同样坐在油锅和方桌后面的矮凳上,一个个的土豆在方桌上被随意切成形状不一但中心厚度必相同的片状小块,然后随手放进沸腾着的油锅里,土豆片们在油锅里翻滚着,土豆里的水分被滚烫的菜籽油炸出来,在油锅里冒着泡,嗞啦啦的响声牵动着赶集人的味觉。

油煎洋芋的锅里永远有一幅太极图。一边是白色的刚切好放锅的生土豆片,一边是金黄色的已煎熟的正在被一块块夹出锅的油煎洋芋。他们同在一锅里,但身份和名称却不相同。生的叫洋芋片,熟的叫油煎洋芋。

一块块的洋芋片从左边切着锅沿源源不断入锅,慢慢沉入油锅溜到锅底,经过一番短暂的煎熬,就被推出锅底,浮出油面,靠在油锅的右侧,等待被夹一又长长的筷子夹油锅。

正在等待被夹出油煎洋芋通体金黄,外皮焦脆,内里软糯,一口咬下去,有着沙沙的感觉。

04

香辣清爽的凉粉,焦脆劲道的油饼、软糯带沙的油煎洋芋。这些简单的食物,每一个细节在岁月的沉淀中成就着小镇的烟火气息。 天然的食材和这一方水土相连,每一个加工环节和生产细节都见证着手艺人家的累世传承。

吃饭的人看得见厨师,做饭的人看得见食客。虽然没有大酒店的窗明几净和奉客人为上帝的繁缛服务,但摆摊的人凭着良心干活,赶集的人吃的踏实放心,现代化都市里让人闻而生畏的各种“科技狠活”在这里毫无生存的土壤。

05

黑马书屋和凉粉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黑马书屋提供古今中外人类文明的精神营养,小吃摊提供的是古法烹制的小民生计和生活。

黑马书屋租一本书一天五分钱,凉粉、油饼或是油煎洋芋,一份一毛钱。

阅读是奢侈的,租上两本书就少吃一份美味的小吃。

阅读是便宜的,少吃一份小吃,就可以看两本书。

买书则毫无疑问是奢侈的,一本书多则十来元,少则一两元。在那个时候的磐安,自己有课外书的,估计就我们这一群人最多。

我们从来没有在是否吃凉粉或买书上有过权衡和犹豫——只要口袋里有一分钱,一定要存起来,等攒到够买本书了,就直奔书店而去。

我自己在中学阶段买的书就有一千六、七之多,这些钱是省吃俭用中一分一分攒得,记得有一寒假外出打工,过年没回家,挣了两百多元全买了书。

06

创立黑马书屋的时候,大家把自己的藏书拿出来,凑到一起,足足几大筐。我们的书大多以世界名著和中外经典为主,全是人类文明的精华。

直到后来有一天到湖南去讲学,同行的北师大肖川教授在讲台上宣称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因为他去过世界上许多的博物馆,他见过世界上无数的奇珍异宝!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我们是那个时候磐安镇上最富有的人——因为我们拥有那么多的书,这些书我们一本一本都读过,我们身居小镇,但一直在和人类伟大的心灵交流!

当然在那个时候我们并没有这样的意识,我们只是觉得自己从阅读中享受到了难以言喻的快乐,这份快乐应该给更多喜欢阅读的人分享。

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沁透在中国人文化血脉里的“弘毅”!“士不可以不弘毅”,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从狭窄的渭河流域走向中原且成为世界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就是中国人自己体会到了美好的事物之后,一定会给更多的人分享。

三十多年前我们确实不知道“弘毅”这个词汇,到我们在思想和行动上已然是这一高贵品格的自然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