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专栏|高考预测:关于AI,高考会怎么考?我们该如何应对?

发布时间:2025-05-08 15:12  浏览量:26

【高考链接】

【高考真题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

善用科技,解决真问题

郑 刚

“我们身处信息的海洋中,身边都是海水,却没有一滴可以喝。”这是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给我们描绘的后现代生存场景——信息唾手可得,问题随时能找到答案,但真正解决存在意义问题的答案却越来越少,我们越发茫然失落,以至于抑郁焦躁。

科技改变世界,推动着人类文明发展,让很多在过去难解的问题不再困难,甚至消除。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力,尤其是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全方位地改变着世界。生产的智能化,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了传统的产业结构,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促进了经济发展。“秒懂百科,世界如此简单!”这是某搜索引擎的一个广告,它指出了互联网时代给我带来的便利,遇到问题,打开网页,千千万万个答案就出现在我们眼前,供我们选择。若你觉得选择也挺麻烦,那就去找人工智能,它会帮你整合出一个最佳的答案。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的生活愈发便捷舒适。智能驾驶,驾照不再是问题;智能翻译,沟通不再是问题;智能家居,家务不再是问题……

当我们乘着科技的航船,在信息海洋上航行,享受着前人不曾体验过的恣意和畅快时,新的烦恼却随之而来。智能应用为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短视频、网络游戏可以填充我们的闲暇,可为什么更多的人陷入孤独抑郁呢?互联网让获取信息易如反掌,可为什么“后真相时代”成了新的梦魇?当一些工作被智能机器替代,原本做这些工作的人该何去何从呢?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人类是在解决问题中发展进步的,但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总会有新的问题产生。当然,我们不必恐慌,更不必想着回到过去,我们需要正视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因为,人类历史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步的。

智能时代,一些问题减少了,一些问题增加了,但这只是纷繁的表象,我们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有限,最需要关注那些要紧和紧急的问题。具体是哪些问题呢?根据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在人满足了基本的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之后,就开始追求归属感、认可度以及自我实现。这其中决定着我们人生方向,赋予我们人生意义的问题,就是如何自我实现。所谓自我实现,需要超越功利,在找到自我的基础上,将自我与他人、社会联结起来,并努力实现自身才华和潜能,从而为社会乃至国家甚至世界做出更大的贡献。其实人的一生也就是明确每个阶段的问题,正如孔子从十五“志于学”到七十“从心所欲”,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对于我们,要有智慧,找到真问题;要有能力,解决真问题。不同的人,面对的问题是不同的:对于汉武帝来说,真问题就是天下太平,百姓富足;对于卫青来说,真问题就是驱逐匈奴,得胜还朝;对于司马迁来说,真问题就是发愤著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对于苏武来说,真问题就是捍卫气节,不辱使命——因时代、地位、境遇、才能等等的不同,问题必然会有差异,但相同的就是如何让生命的价值得以彰显、意义得以实现。

“当你关掉手中的电子设备后,那逐渐黯淡的屏幕就像一面黑色的镜子,看见的只有你自己。”著名科幻电视剧《黑镜》中的这句台词警醒着我们,人工智能并不等于我自身的智慧,互联网也不意味着我自身与他人真实的联系。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用它披荆斩棘,解决问题,而不能让它成为我们成长发展的问题本身。智能时代,面对浩浩汤汤的信息海洋,我们要于繁杂处觅得方向,为自己掘一口深井,让清泉润泽精神的干渴,让思想沉淀为智慧,使心灵在喧嚣中寻得宁静,用精神富足塑造强大内在世界。这样,问题自然会少,自我自然会丰盈,意义自然会实现。

【高考真题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

图南未知,自有鲲鹏

郑刚

“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这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告白。康德将头顶繁星密布的神秘苍穹,跟主宰社会正常运转的道德法则相提并论,凸显出“未知”之于人类的重要意义。未知不仅让人敬畏,也诱导着人类不懈探索,让人类从蒙昧的荒原走出,走向文明和繁荣。

探索未知,让人类不断进步。从吟唱“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屈原,到提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张若虚,再到“苍茫九霄阔无极,身亡魂飞留英名”的万户,中国人既有对星空不断地仰望,更有继往开来地实践。到现在,“嫦娥”揽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宇宙越来越多地奥秘由中国航天人揭开。人生而具有好奇心,点亮求知的火把,也推动人类不断进步。探索有大有小,有人探索星空,有人向往大海,有人痴迷物理,有人钻研化学,等等。个体的探索可能微不足道,但无数人探索的汇聚,就形成了蔚然的人类文明。

探索未知,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毅力,脚踏实地的实践。翻开书本,那些看起来质朴无华的公式定理,背后都有波澜壮阔的故事。布鲁诺坚持“日心说”,面对强大的罗马教廷,血肉之躯显得渺小而脆弱,在熊熊的烈火中,但他的坚定而响亮的声音却让大地颤动:“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托勒密是错误的、罗马教廷是错误的!”陈景润穷尽毕生心力,也不过是要证明“1+1=2”。从新航路的开辟到工业革命,从蒸汽机车再到飞机,一次次的探索,让我们的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前人探索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今天的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广更远,自然也会遇到更多的未知。面对未知,我们不仅要用科学的方式探索,更要将前人的精神品质熔铸进自己的血肉,这样才能在自己钻研的领域做出应有的贡献。

探索未知,还需要准确找到适合自己探索的“未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周原意是感叹以有限之生命追寻无限之知识并无必要。确实,人类科学文化博大精深,书籍资料煌煌巨巨,对于个人来说在有限的生命里,只有找到自我擅长的领域,结合国家发展的方向,确立探索的目标,与科学共同体协同努力,才可能将某个具体的“未知”变成“已知”。于敏,“愿将一生献宏谋”,为国家造出氢弹;袁隆平,“喜看稻菽千重浪”,为人类发现杂交水稻技术;乔布斯,“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帮助人类进入移动智能时代。面对未知,我们不能躺平懈怠,而是要积极作为,努力探索,或许最终也不会有瞩目的成就,但探索本身就是生命的意义所在,美好与充实都在其中。

鲲鹏展翅,图南而飞,正是因为对未知南溟的好奇,让“逍遥”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成为可能。哲学家说,没有创造,就没有幸福。我要说,没有探索,就没有意义。太阳虽然照常升起,但每一个明天都有未知,需要我们保持探索之心,勤自实践,将茫然的未知变成澄澈的已知。

【高考真题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

慎用科技,掌握时间

白云之

曾几何时,我们苦叹“寄书长不达”,而现在只需半小时无人机就会送货上门;曾几何时,我们无奈于“适千里者,三月聚粮”,而现在只需坐上高铁便能朝塞北而暮江南。是科技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便利了我们的生活;然而,也是缤纷的信息世界,使得“拖延”成了当代生活最难疗愈的病症——科技的变革让我们产生了时间风驰电掣而自我只能蜗牛行步。我们不禁思考:人与科技,究竟是谁在掌控时间?

人是时间真正的支配者。历史长河流淌千年,人与时间的交锋也持续了千年:从滴水计时到日晷定时,从汉代的《太初历》到后来的《授时历》,人们想尽千方百计,只为能够更精准地把握时间。与时间赛跑,李密选择“牛角挂书”,有《陈情表》流传千古;与时间赛跑,特斯拉采用达芬奇睡眠法,发明出交流电系统造福百世。人或许永远跑不赢时间,但能够把握好自己行进的速度,支配好每一个“当前”,与时间并驾齐驱,找到与时间同频的精彩生命节奏。

科技是为人支配的工具。时间是坐标系,科技是定位的标尺。有了网络,我们不再需要对家书翘首以盼;有了气象卫星,我们不再需要苦苦思量稻麦的插种日期。掌握时间变成了低下头、看向表这两个简单的动作。时间是坐标系,科技是带着我们在数轴上平移的工具。通过碳检测技术,我们得以了解古地质时期的秘密;通过数据计算模型,我们又能够预估未来发展的模样。没有“科技”这把小斧,人类怎能破开“时间”这块原木,来探索这似乎不可知、知不尽的奥秘?

科技的力量很强,但人不能沦为科技的奴隶。当人们猛然抬头,发现家庭聚会已悄然结束;猛然抬头,发现任务截止时间迫在眉睫——人们这才在电子屏组成的困局中惊醒过来,意识到科技之“毒害”。诚然,“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它的判决给沉迷“娱乐至死”的我们下发一次次通牒。但这并非不能改变:著名的数学家韦东奕教授始终使用“老年机”与他人联系,因为他希望将时间尽可能多的用于研究而非朋友圈。娱乐固然令人享受,但奋斗才是青春的主色调。倘若我们不能脱离虚幻的科技磁场,便可能脱离时间的轨道,迷失自己。我们应当做到严格自律,正确应用科技,谨防自己陷入沉迷的泥沼,始终与时间同行。

《真心英雄》里唱到:“把握生命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新时代的大门已经推开,面对令人眼花缭乱的科技世界,我们更需要提升自己的鉴别能力与自律意识,让科技成为我们时间的管家,尽可能发挥其良性作用,让青春无悔,奋斗无悔。

【范文】

融变革于自身,做时间之主人

陈嘉钰

当人们惊叹于阿尔法狗、ChatGPT等一系列人工智能带来的超凡功能,5G、高铁等基础设施更新带来的迅捷速度时,我们的生活与社会也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追求更高的效率,实现更大的收益,人们与机器似乎成为了“替代关系”。面对这样的困局,我们应当正视时代的变革创新,融合自身主观能动性,做时间的掌控者,人生的开路人!

掌控时间,不是随心所欲,而是严谨规划、高效利用的智慧;运用技术,不是异化自我,而是加速人生前进的脚步。技术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协调好两者关系,方可找到正确的人生之路。莫高窟内,以樊锦诗为代表的文物保护工作者,正是借助数字技术,留住了大漠驼铃这片永恒的美丽,延续了文化的生命。科研室内,北斗团队运用先进的科研技术,一手打造出自主开放、兼容渐进的卫星导航系统。可见,只要正视科技力量,发挥其长处,不仅不会妨害自身,还能助力发展,节约时间,提升生命的效率与质量。但若一味沉溺于内卷躺平、投机取巧之中,科技自然展示出其弊端。

树立目标,一苇以航,明确道路决心。人只有有了一个明确的目标,努力与付出才有了可供击中的靶心。对于时间,我们应当将它运用于理想与未来的奋斗之中,而非让自己陷于物欲诱惑与机械劳作中抽不开身,碌碌无为。此外,若没有坚定的意志和决心,我们则会成为时间的奴仆。正如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饰演的流水线工人,向往自由,但无法挣脱机器的奴役,最终精神崩溃。心存理想的热烈,才能焕发生活的热情,直面困难的勇气,而不是一具具行尸走肉,苟活于时间流逝中的缝隙。掌握时间,规划人生,成功之路自不会遥远。

增强自我掌控人生的能力,于一分一秒间砥砺前行,终成时间主人。葆有自律积极的态度,培养多元发展的思维,打开自我认知的格局,便不会囿于一方天地的得失,进而觅得良机,投入更加值得奔走的事业之中。“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我们当冷静处世,不焦不躁,专注投入到每一个有意义的活动里,不被外界诱惑干扰,散发自己的光芒。

融变革于自身,做时间之主人。树理想、强本领,善兼容并包,合理运用技术,才可创多彩未来,在人生的舞台上展现最美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