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川的刘家隔镇,作为县政府所在地,为何先后有三个名字?
发布时间:2025-05-07 21:43 浏览量:8
汉川的刘家隔镇,在今人眼中是一个普通的“区镇”,但它的前身是几千年的古城。从西周时期到今天,其名称有金鼓城、大赤、郧城、汊川、义川、城隍台、鼓楼台,等等,而作为县政府的所在地,它先后有三个名字:汊川、义川与汉川。
航拍刘隔镇
从五代周世宗显德五年(958),到元代至正二十二年(1362),刘家隔镇作为县城而存在达400余年,其后又有两百多年的繁荣期。下面我们说说刘家隔镇作为县城,其名字的由来。
一、“汊川”的来历
汊川是现今“汉川县”早期的县名。
史书记载有出入,我们采纳较早的信息。
南北朝时,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年),开始在现今汉川地盘上设县,县政府在甑山下,也就是今天马鞍乡管辖的甑山村。因为在县政府在甑山脚下,所以县名是甑山县。
刘隔镇镇政府
沧海桑田,甑山县被废,公元621年,县恢复,县署在泐山(今天汉川市南河乡),因汊水流经县境而改名汊川县。
时光荏苒,公元958年,汊川县的县署迁到刘家隔,当时刘家隔的名字是“金鼓城”,于是“金鼓城”变为了汊川县城,汊川取代了刘家隔。
为何取名“汊川”?——与一条河流有关。
航拍刘家隔镇水产养殖基地
汊川是汊川水的简称,而汊川水发源于钟祥京山之间:那里有座山叫磨石山,汊水从这里滥觞。这条河流的流经线路与今天的“天门河”部分重合。
看看下面的地图,您会发现汊水的流经线路与今天的天门河大致相当。
汊水流经路线示意图
有人说汊水的“汊”,可能与天门河注入古汈汊湖有关。——古汈汊湖,是古云梦泽沼泽化之后的东北部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多种文献指出汊水是汉江的“汊流”,但它在上游绕了一段路后,又在竹筒河与汉江的分支合流,流经刘家隔镇,最后与汉江的南支汇合……
《元和郡县志》指出:复州竟陵县的县城南临汊水,意思是汊水在天门县城关南面流过。——复州,北周初设置这一行署。唐代的复州管辖今天的湖北仙桃、天门、监利等县市。在唐代的宝应年间,复州行署移到竟陵(五代改名景陵),即今天的天门。
《太平寰宇记》说汊水在刘隔镇的“南一里”,意思是汊水在刘隔镇的南面流过,距离刘隔镇一里路。
事实上,汊水或汊川水,在竹筒河附近与汉江融合/重合。我们下次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二、“义川”的来历
公元960年,也就是宋建德元年,汊川县改名为义川县。
为何改名“义川”,请您先看文献:
明代《古今图书集成》记载:“义河,世传宋太祖微时,常渡此;遗舟人钱,不受。后蠲鱼稞,赐今名。”意思是:宋太祖微服私访或地位卑微的时候,经常在天门市城西过河,给过河费,艄公不受,后来宋太祖免除此地鱼税,赐名“义河”于这段河流。显然,宋太祖出于表彰此地重义轻利的民风民德而赐名“义河”。
天门古城墙
《天门县志》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微服逃脱郭延成的追逼,过竟陵县河,舟子不收渡费。他登基后,诏封天门县河小板至截河河段为“义河”,并免除渔课。“县河”,即天门河或汊水。
看过上面两种文献之后,您是否认为汊川县改名为义川县,与皇恩浩荡有关联?
我们再来纵览史书。天门河,是后来的命名,因为早先没有“天门”这个称呼。天门河的名称除开汊水、汊川水之外,还有澨水、义河、县河等名称。“川”的本义之一是河流,在天门汉川两地,汊川水与义河,指的是同一条河流。
天门义河边的摸蛤人
天门汉川两县“同饮一江水”,汉川改“汊河”为“义河”,似乎在情理之中。当然,我们还要进一步探明:汉川县为何改“汊河”为“义河”?是因为要沾一沾宋太祖赐名的“喜气”吗?——哪位大神出来指导一下!
综合文献记载与“义河”的含义,我们认为汊川县改名为义川县,既与宋太祖的恩赐有关,又与义河流经汊川县有关。
在此,需要补充谈谈与“义河”相关的“义河蚶”。
根据现今相关资料看,“狭义”的义河指的是天门河约两公里长的河段:从曾家小河口起,到下游红花港剅口止。这一段河流的河床为硬宝沙砾黄土,水质澄洁,水流平缓,水底饵料丰富,因而盛产橄榄蛏蚌,被特称为“义河蚶”。因此,现今天门政府认为“义河蚶”只产在天门河约两公里长的河段,而且天门“义河蚶”还承载着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笔者的家乡在“义河”下游二十几里地,河里也有“义河蚶”,长在深水的硬土里,需要用铁丝钩子掏出来……
义河蚶
然而,汉川也说“义河蚶”是汉川的特产。其门户网站如此这般陈述:“义河蚶是中国湖北省汉川市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它又名扁玉螺,生长于汉川市汈汊湖至汉江一带的义水河中……”
——到底哪个是真,笔者深感困惑!
三、“汉川”的来历
公元977年(太平兴国)二年,因避宋太宗赵光义的“讳”,“义河县”又改名汉川县,其根据是汉水横贯县境。——在古代,民众“避讳”是一件很头疼的事情。
刘家隔镇街景
说起来,汉川县在古代有点“憋屈”:从公元561年的“甑山县”到公元977年的“汉川县”,汉川这块地盘不断划归不同的州/府/县管辖,一直变来变去,一直被边沿化——先后管辖汉川县的地方(以今天地名为准)有鄂州、汉阳、武昌、沔阳、安陆(安州),等等,其间又多次废县而并入其他州/县。
改为汉川县之后,县政府仍然在刘家隔镇,直到至元二十二年,即公元1285年,县政府才搬到长城,即今天汉川城区。那就是说,义河县改为汉川县之后,县政府在刘隔镇呆了两百多年。(??)
三、后话
刘家隔镇“废县为镇”之后,仍然十分繁荣。公元1453年,明代右副都御史李公实路过汉川时说:“汉川虽县,地狭而民寡。刘家隔虽镇,地广而民众。”意思是,汉川虽为县城,其繁华程度远远不及刘隔镇。
航拍刘家隔镇
刘家隔镇虽“废县为镇”,但仍然声名在外。从浏览翻印的古籍看,湖北的“府志”“州志”“县志”不断提及“刘家隔镇”,而且常用“旧县”替代镇名,谈到“旧县”…时,大多带着某种尊崇…
从相关文献看,县治移到“长城”之后,刘家隔镇又延续了两百多年的辉煌,其经济一度与勃兴的汉口并驾齐驱,曾被誉为湖北的“小南京”。然而,从相关的“府志”“州志”“县志”看,还有西方人的记叙,刘家隔、垌冢(同冢)等地是汉川“土瘠民贫”的苦寒之地,但刘家隔能够脱颖而出,“富甲天下”,创造六百多年的童话,实属不易。
——对于刘家隔镇的经济繁荣,我们下一篇讨论。
——资料繁杂,真伪难甄,顾此失彼,如有错误,请大家直言指出,笔者立马纠正,感激不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