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物理相逢,这么酷,这么美
发布时间:2025-05-07 20:42 浏览量:7
张 伟
“你是什么专业的?”“文学。”“你呢?”“物理。”两个不同专业的人首次见面,有了这样一个开场白,对话就很难开展下去了,只能大眼瞪小眼,气氛难免尴尬。这正是中南大学物理学院团队和文学院团队第一次见面时的情形。然而,一场跨学科的对话,竟然让两个不同学科的人有了许多共同话题,发现了看待同一件事的不同角度。譬如荡秋千,既可以利用力学原理,令秋千上下翻飞,也可以从中感受“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的美妙诗意,或是体会“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的怅惘之情。
其实,如何通过一本书把物理、古诗串联起来,相当有难度。《物语诗心:古诗与物理的奇遇记》做了有趣的尝试:通过不同学科背景的三位青年,巧妙地将二者联系起来。
跨界对话:物理青年遇见文艺日常
小物是一位从事翻译工作的青年。他从第一人称的角度,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了日常生活:秦淮河夜游、在南岳看日出、夜晚吹笛子、在桂林大寨村听鸡叫、与朋友吃饭聊天等。他是个爱思考的“倒霉熊”,要么错过日出、要么碰到门槛差点儿摔跤,可这些无伤大雅的小倒霉,反倒引发了他对声、光、电、力、热、时间等物理学现象的思考。他在小理的客厅提出的关于物理的问题,虽然有点儿萌萌的,但作为门外汉的我们,何尝不也是如此呢?小物还颇有文艺范儿,在秦淮河夜游就联想到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长岛旅行就背起了巴尔蒙特的诗……他的分享让人感觉物理与文学并不是两门壁垒森严的学科,而是我们“日用而不觉”的日常。书共六章,每章节皆以小物的日记开头。日记体叙事的优点是具有可信度、亲和力,真实感强,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日记中提到后湖的川菜馆、中南大学的食堂、长沙的天心区、岳麓区、山东烟台的长岛、江苏南京的秦淮河、北京的胡同等地,让人感觉小物并不是虚构的人物,而是实实在在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
小诗的角色设定,是由古代穿越到当代的女青年。书中运用了“穿越”这个形式,将小诗作为古今对接的使者,使当代读者能够近距离地感受古代社会。通过小诗的回忆,读者可以领略到不同历史时期人物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打开此书,屈原、王维、苏轼、辛弃疾、陆游、晏殊、文天祥等历史名人纷纷奔赴而来,与读者相聚。
小诗将古诗的精妙之处娓娓道来,亲切动人又不失深度,令人在不经意间体会到诗意的美好。譬如鸡鸣,书中引用《诗经·齐风·鸡鸣》,讲述了一对夫妻晨起之时的私语:懒惰耍赖的丈夫听到鸡鸣声,不肯起来,非说是苍蝇嗡嗡叫,虫子薨薨飞。勤劳明理的妻子催促丈夫早起上朝,既忧心忡忡又满含柔情。这充满温情而略带无奈的一幕,跨越两千年的时空,令生活在当下的我们倍感亲切。
古今碰撞:穿越千年的诗意解码者
书中安排小物与小诗在小理的客厅相聚,颇有意味。从17世纪到19世纪,会客厅一直是重要社交场所。上层人物的会客厅,往往聚集了戏剧家、小说家、诗人、画家、评论家、哲学家、政治家等不同身份的人。大家在此相聚,促膝长谈,无拘无束。小理作为青年物理学家,在会客厅中负责“答疑解惑”。他的解答为读者打开了一扇科学的大门,阐明了鸡鸣与声波震动、花香与分子热运动、回声与声音反射原理、5G技术与电磁波、心灵感应与量子纠缠、三体与混沌系统等现象背后的物理原理,通过小理与小物、小诗的对话,让同一个事物、事件,从此有了来自物理与文学方面的双重解释维度,同时又与日常生活产生了密切关联。
古人对世界的认知模式是天人合一,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互相依存。《庄子·齐物论》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文学是人学,物理是自然科学,《物语诗心:古诗与物理的奇遇记》让文学与物理相逢,是一次大胆的、年轻化的尝试。这次尝试也让两个团队有了改变,从此,“文学人的眼神里有了物理的光芒,而物理人的微笑里有了文学的清香”。
在人工智能化日益发展的今天,人文素养与自然科学技术相结合,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期待更多哲学、逻辑学、社会学、美学等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联姻”的新作,让《物语诗心》这样酷而美的作品成为一个系列,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