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 禅的境 界有高低之分吗?什么样的境 界才算得上究 竟?

发布时间:2025-05-07 12:57  浏览量:6

师玩月次,僧问:“几时得似这个去?”师曰:“王老师二十年前,亦恁么来。”曰:“即今作么生?”师便归方丈。

——《五灯会元》第三卷 南泉普愿禅师

南泉普愿与弟子们一起赏月。有位僧人望着月亮不禁感慨道:“不知要修 行到什么时候,我的心才能如月亮这般皎洁无瑕啊!”

南泉普愿说:“王老师我在二十年前就已经达到如此境 界了。”

二十年前就这样了,那如今的境 界岂不是更加高不可攀了?

僧人不禁好奇,又问道:“那老和尚如今的境 界又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了呢?”

南泉普愿不再回答,便起身回方丈室去了。

谈到修 行的境界,想起了另外一则公案。

听说曹溪慧能禅门大开,法席颇盛,青原行思就前往参偈。

见到慧能后,青原行思问:“要如何修 行才能不落入相对的境界?”

慧能问他:“你曾经都修 行了些什么?”

青原行思回答:“四圣谛都不修。”

慧能再问:“那你现在修 行到了什么境界?”

青原行思说:“连四圣谛都不修了,还说个什么境界呢!”

或许这就是不修之修,修 行不是为了得到个什么,而修 行本身就是其意义所在。

其实,这则公案仍然只是在佛 理上探讨,还是在外围兜圈子,并未直指那个不修之修的落脚之处。

天上的月亮就如那修 行的境界,月圆之时和月弯之时虽有不同,但见月亮的那个,岂有差别?

古今中外,只有此月挂在天上,人有不同,时过境迁,也无论天涯海角,见月亮的哪个又不是自己呢?

参 禅是向内的而非向外的。月有阴晴圆缺,但赏月的那个什么时候少得半分!无论外面是圆是缺,内在的那个本自圆融无碍。

正是内在的本真不圆不缺,才能呈现出外在的有圆有缺。如果内在的有个固定模样,那就不能似明镜照物,了了分明了啊!

如是这样,那位僧人问:不知要修 行到什么时候,我的心才能如月亮这般皎洁无瑕?就成无谓的妄 想了。

你什么时候又不是圆满的呢?你看那天上的明月,不是因为本自圆满的自己,何以能呈现眼前的呢?

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感慨,就是因为未见自己而外求佛 道。

南泉普愿毫不避讳的直说:“二十年前我就达到这样的境界了。”

他是在说自己的亲见真相,在二十年前我就体悟见月亮的那个本自圆满,一切当下呈现无一不是拜他所赐。

当然,二十年的后今天,我还是我啊!曾经懵懂的少年,如今智慧的老者,不都是自己嘛!

那面对僧人所问:如今老和尚又到了何种境界了?南泉普愿又能说个什么呢?离开当下的自己,还能有个什么?

他起身回屋,或许就是回答僧人的最佳答案,陪伴自己一生的,唯有自己。这也是每个人的来去之处。

正所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只要有水,就能呈月,但所有水中呈现的月影都不是真的,真的不在万 法之中,恰在千江之外,它正在天上挂着呢!天上的月亮就是能生万 法的自己,一切的源头。

见得自己,也仅仅是明 心而已。如能把自己当做天空中最后的一片云,在烟消云散之时,方算见 性,那就是万里无云万里天了。

有我明 心,无我见 性。前者是理上顿 悟,后者是生活实践,切切实实做到去黏解缚,化解烦恼。参 禅,最终是要应用于当下的,可不是嘴上讲讲道理的口 头禅。

你的烦恼消除了吗?你自在无碍了吗?除了自己,谁能体会!参 禅,不是展示给别人的,不是说给别人听的,而是与自己的体验同频。

最终大都会像南泉普愿那样,默默走向自己的方丈室。除此以外,还能说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