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魏了翁:推崇朱熹却不盲从,七绝3首带你感悟自然哲思,特殊
发布时间:2025-05-07 07:50 浏览量:35
魏了翁(1178 年 6 月 25 日-1237 年 4 月 14 日),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县(今属四川)人,是南宋著名理学家、大臣。
反对佛、老 “无欲” 之说,认为圣贤只言 “寡欲” 不言 “无欲”,指出 “虚无,道之害也”。推崇朱熹理学,但也怀疑朱注各经是否完全可靠。提出 “心者人之太极,而人心又为天地之太极”,强调 “心” 的作用,又和陆九渊接近。继承张栻,主张知行互发,强调 “真知,著于实践”,既重功利,讲求实事实功,又主张义利统一,“趋事赴功”。还指出人欲不可避免,认为圣人也是 “使人即欲以求道”。
能诗词,善属文,其词语意高旷,风格或清丽,或悲壮。著有《鹤山全集》《九经要义》《古今考》《经史杂钞》《师友雅言》等,词有《鹤山长短句》。
四月癸巳发浔阳馆过濂溪饭于杏溪愒清虚庵宿太平宫 其一 南宋 · 魏了翁
旌旗阴里盛传呼,春梦才醒一事无。
草草山肴话朋友,依然白鹤故时吾。
首句 “旌旗阴里盛传呼”:开篇营造出一种热闹且带有一定威严气势的氛围。“旌旗阴里”,描绘出旌旗林立,在旌旗所形成的阴影之下,给人以场面宏大的感觉。“盛传呼” 则进一步强调了众人高声传呼的情景,可能是某种出行或活动时的喧闹场景,暗示了诗人所处的环境是比较热闹、喧嚣的,也可能是他从官场或世俗的事务中经历的一幕。
次句 “春梦才醒一事无”:“春梦才醒” 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之前的经历或状态比作一场春梦。春梦往往给人一种虚幻、不真实的感觉,诗人说自己刚刚从这样的 “春梦” 中醒来,意味着他从某种不切实际或浑浑噩噩的状态中清醒过来。“一事无” 则表达出一种超脱或释然的心境,仿佛在经历了 “春梦” 后,他觉得之前所追求或在意的事情都变得虚无缥缈,有一种放下尘世纷扰的意味。
第三句 “草草山肴话朋友”:画面陡然一转,从前面的热闹、虚幻转向了质朴的生活场景。“草草山肴” 描绘出简单、朴素的山间菜肴,体现出一种自然、不奢华的生活状态。“话朋友” 则突出了与朋友之间的交流,在这里,没有了之前的喧嚣和虚幻,只有与朋友围坐在一起,吃着简单的饭菜,谈天说地的温馨场景,展现了真挚的友情和对这种质朴生活的享受。
第四句 “依然白鹤故时吾”:“白鹤” 在传统文化中常常是高洁、自由、闲适的象征。诗人说 “依然白鹤故时吾”,意思是自己依然如同往昔的那只 “白鹤” 一样,保持着内心的高洁和自由的本性。尽管经历了尘世的种种,他的本质并没有改变,依然向往着那种自由、超脱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我本真的坚守和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四月癸巳发浔阳馆过濂溪饭于杏溪愒清虚庵宿太平宫 其二 南宋 · 魏了翁
多少濂溪生并时,两程夫子咏而归。
须知宇宙何曾隐,鱼自川游鸟自飞。
首句 “多少濂溪生并时”:“濂溪” 指周敦颐,他是宋明理学的开山鼻祖,世称濂溪先生。此句意思是在周敦颐生活的那个时代,与他同时代出生的人有很多。这里通过 “多少” 一词强调了同时代之人数量众多,然而在众多人中,周敦颐却能脱颖而出,在学术和思想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引发读者对周敦颐独特之处的思考,也为后文对理学思想的阐述做了铺垫。
次句 “两程夫子咏而归”:“两程夫子” 指程颢、程颐兄弟,他们是北宋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周敦颐的思想。“咏而归” 出自《论语・先进》中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描绘了一种悠然自得、洒脱自在的生活状态和精神境界。此句暗示程颢、程颐继承和发扬了儒家那种追求内心的平和、自在,注重精神修养的思想传统,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在理学研究和传承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一种豁达、超脱的情怀,表明他们对理想精神境界的追求和实践。
第三句 “须知宇宙何曾隐”:此句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宇宙何曾隐” 意思是要知道宇宙的道理、规律从来都没有隐藏起来。宇宙万物的运行都有其内在的法则和秩序,这些法则和秩序是客观存在的,只是人们有时没有去发现和领悟。这里传达出一种积极的认识,即鼓励人们去探索和发现宇宙的真理,不要认为真理是遥不可及或难以捉摸的,而是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世界之中,等待着我们去挖掘。
第四句 “鱼自川游鸟自飞”:以生动的自然景象进一步阐述前面的哲理。“鱼自川游鸟自飞”,描绘了鱼儿在川流中自由自在地游动,鸟儿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的画面。这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实则体现了万物各安其位、各得其所,遵循着自然的规律生活。它暗示着宇宙的真理就蕴含在这些看似平凡的自然现象之中,人们只要用心去观察、去体悟,就能从这些自然现象中领会到宇宙的奥秘和生命的真谛。
四月癸巳发浔阳馆过濂溪饭于杏溪愒清虚庵宿太平宫 其三 南宋 · 魏了翁
欲识真人千古心,疗饥独有杏成林。
岂无世上閒桃李,要使人从实行寻。
“欲识真人千古心,疗饥独有杏成林”:“真人” 通常指品德高尚、领悟大道的人,这里可能指周敦颐等理学先哲。诗人认为,若想了解这些真人的千古之心,关键在于 “疗饥独有杏成林”。“杏成林” 可能有特殊的象征意义,或许暗示着像周敦颐这样的真人,以其独特的思想和品德,如同杏林能提供疗饥的果实一样,为世人提供精神上的滋养和慰藉。它传达出一种观点,即真正的智者和贤者,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是可以帮助人们在精神上摆脱困境,获得成长和充实的。
“岂无世上閒桃李”,诗人承认世上有很多像桃李一样看似美好的事物,“閒” 字暗示这些桃李可能是指那些表面上吸引人,但实际上缺乏深刻内涵或实际价值的东西。
“要使人从实行寻” 则强调了诗人的主张,即人们应该从实际行动中去寻找真正有价值的东西,而不是被表面的繁华所迷惑。这里体现了一种务实的精神,呼吁人们不要只追求表面的虚荣和短暂的美好,而是要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去探寻真理和有意义的事物,与前文提到的真人所代表的精神内涵相呼应,暗示只有像真人那样注重实践和内在品德修养,才能真正领悟到千古之心,找到精神的寄托和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