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南徂徕石氏

发布时间:2025-05-06 23:49  浏览量:6

石续(约1563﹣约1614)

石续,字士续,号咸六,曹县大彰里(今曹县青烟镇)人。是明朝隆庆、万历时期曹县的著名学者。

石续的曾祖父石巍,为曹县一代名士。石续的父亲石应椿,"三陟居,止青堌"。应椿死时,石续兄弟皆幼。他带领年仅7岁的弟弟石绍(字太祥,后为郡庠生)刻苦攻读,日读二万余言,通常一天即可背诵如流。家中藏书,均被读遍,又从亲朋处借书读。20岁,入乡学读书,学识更加渊博。凡是礼乐、文物、天文、地理、内典、丹经等,无不淹博贯通。

石续知识广博,有迷惑不解而向其求教者,无不为之详细解答。东方邻县某人退休归里后,在牡丹花下掘得一文物,有两只眼睛,光亮透明,不知何物。某人将出土之物详细描述,附在信中,寄信询问曹县知县孟习孔。习孔以信示续,石续说:"这一出土文物叫'视肉',是传说中的一种兽。有两目,聚肉形如牛肝,古代帝王墓中殉葬多用此。"孟知县以石续见多识广,为其门立匾额曰"济阴文献"。

万历十七年(1589年),常熟钱达道任曹县知县。此人为热心教育之士,曾提出废淫祠兴学校的主张。一次,钱知县率领差役在埕城坝撤毁庙中淫像,淫像胳膊流出血来。一方惊惧,钱知县也愕然瞪目。恰巧石续此时路过此地,他详细地看了看淫像,拉着钱知县的手说:"这哪是淫像的血,这是蝙蝠的血啊!"差役们经过搜索,很快捉住几斗。钱知县又愧又喜地对石统说,"如果没有你的指教,我一定迷惑不解。"

石续既善于赋诗作文,又长于考证。他的诗歌有盛唐风格,他的古文,与明代古文大家何景明、李梦阳风格相似。他赋诗作文时,振笔疾书,一挥而就,佳句迭出。一次,内阁王中书出使琉球(今台湾省)归来,派石续的哥哥石绵(字太元,当时为郡从事)把他请到郡邸,向他陈述海中的险易,台湾岛上的风光、礼仪和风俗习惯。石续依据陈述,撰著成书,寄予王中书。书中所写与王所叙述的无不吻合,好像他亲身经历的一样。石续又长于考证。他对宋代"礼教名数"大家陆佃的杂撰《礼象》、《春秋后传》等书,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和考证。凡书中遗漏的事件,一一作了补充。又对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的《水经注》,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凡是《水经注》中"疏于理"的地方,亦一一加以纠正。

石续不仅严于治学,又是清官廉吏的好顾问。万历三十三年(1605 年),孟习孔任曹县知县。第二年,孟知县发现"徭役不均之弊,邑久苦之"。乃多次登门请教石续,在他参预下制订了"一串铃"法,即一切以地丁当差,不论户,曹民便之。

石续又是一位热心教育事业的人。他曾经建造一座亭子。书其额曰"咸六",学者因称之"咸六先生"。他广收生徒,诲人不倦。曾对弟子们说:"治学的人,必须上学天文,下习地理,中知古今中外历史及世事人情,这样才能称为儒者。你的学术观及政治主张,必须适应于四方,然后才能称有识之士。我希望你们,还是实实在在地做学问为好。"他严于治学,但谋生乏术,家境贫寒。每弟子盈室,或宾客满座,而家徒四壁,虽乏粮断炊,但讲论不辍。他曾说:"吾岂以贫富易吾学哉!"大有孔子弟子颜渊箪瓢陋巷、曲肱而乐的风度。

年五十二病故,群弟子及诸亲友,私谥号"卢逸"。所著有《咸六亭四书义》、《石子庸潭》、《贞逸遗稿》各若干卷。

-摘录《曹州春秋》

石音,字元公,候選州同。性孝悌,守簡樸,訓子弟必戒浮華。殁後,同邑孔尙先爲之《銘》曰:水閲水而成川兮,滄桑迭更。人閲人而成世兮,同歸㝠冥。惟先生德不磨兮,孝友可風。遠克紹於徂徠兮,近可接乎雪齋公。亘千秋而萬䙫兮,雖死猶生。(光绪曹县志)

石巍(1446~1487)字民望,号雪斋,曹县安乐里人。年少时,读书于老家石庄(今曹县城西四里)村北新驿寺(即兴隆寺,寺旁为驿站)中,明成化十七年(1481)进士,官至苏州知府,是一位理学名家。成化二十年(1484)秋,曹县歉收,民乏粮。石巍擅长书法,便用公务之暇,书写条幅,令人携其外售,以资助族人平安度过灾荒。

石巍,贯山东兖州府曹州曹县,民籍,国子生,治《易经》。字民望,行一,年三十六,十月二十一日生。曾祖林。祖通。父全。母新氏,继母白氏。山东乡试第一名,会试第四十名。《明代科举与文学编年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