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楼长联》南翔缟素考
发布时间:2025-04-24 01:56 浏览量:18
昆明大观楼在云南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湖光优美,景色宜人,也因大观楼长联而闻名遐迩。走进大观楼,必须要去看的就是那副传颂古今的大观楼长联。
大观楼长联
长联中有四句也是人们耳熟能详的,那就是: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这四句分别代表了滇池东南西北方向上的四座山,其中东骧神骏指东边的金马山,西翥灵仪指西边的碧鸡山,北走蜿蜒指北边的长虫山,南翔缟素指南边的白鹤山。
前面三个一般都没有异议,但是南边的白鹤山却是众说纷纭。一个原因是昆明大部分地区处于滇池北岸,人口聚集。滇池南岸距离昆明市区稍远,大部分人对南岸的情况了解不多。另一个原因是现在已经没有白鹤山这个地名,地图里也找不到。
针对这个问题有人进行了一些考证,说不叫白鹤山而是叫做望鹤山。甚至有的人认为南翔缟素是从大观楼向南眺望的时候看到的滇池白茫茫的景象。
对这个问题需要首先说明的是,南翔缟素不会是指滇池的水面,因为对联讲究的不仅是意境和韵律的优美,还要兼顾字句对仗的工整,这副千古绝对不可能不照顾到这一点。
清朝名士,云南景东人程含章曾经修改过大观楼长联,但得不到后人的认可。他把这四句改成:“东骧金马,西峙碧鸡,北耸青虹,南翔白鹤”。意指白鹤山。
历史学家,云南丽江人方国瑜《有关云南清代文物概说-孙髯翁题大观楼木刻楹联》注释“南翔缟素”:指晋宁望鹤山。
然而南翔缟素具体所指究竟是哪里呢?
前几天偶然看了网络上推荐的关于这个问题一些文章,引起了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决定一探究竟。
据考证,旧时的晋宁(现晋城镇)和昆阳(现昆阳镇)相邻,晋宁在东,昆阳在西,都处在滇池南面。
旧时的晋宁和昆阳附近其实有多处跟鹤有关的山和地名。
最早的记录是明代中期陈文等于1454年撰写的地方志《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记载:“昆阳州(今昆阳镇)仙鹤寺在州治北十里,峰峦截显,林木畅茂,常有鹤栖止其间,因以名寺,亦元时所建也。”
明代晚期《徐霞客游记》滇游记,戊寅(公元1638年)九月二十四记载:
“从西门(指晋宁城西门,现在的晋城镇)三里,度四通桥。从大道直西行,半里,上坡,从其西峡转而西南上,一里半,直蹑望鹤岭西坳。”
“塘水不北泄而东破山腋,始知望鹤之脉自西来,不自南来也。”
“北峰则濒滇池,而东度为石将军、望鹤山之脉矣。”
又查了一些资料,最后在《新纂云南通志》卷二十五-地理考五-山脉二-云岭山脉二中找到了更为详细的描述,录入如下:
云岭大干由安宁之龙洞山折东北行为大云山(安宁南六十里,两峰特耸,秀入云间),又东北为白鹤山(安宁南四十里,望洋河出其北麓,西北流,合鸣矣河北流为三泊,山之南为玉溪诸山)。分一支折北行为九龙山(昆阳西四十里,上有白云洞),又东为石头山(昆阳西三十里,上有翻水洞,水泉澤沸,深不可测),又东为三元峰(昆阳南十五里,上有三峰,各极耸秀),又北为金龟山(昆阳南十里,形如伏龟,群流环绕,松竹蓊蔚,上建有阁),又西北为天马山(昆阳西南六里,双峰屹立,势若天马行空,山巅云合则雨,云散则霁,农人以此卜阴晴,老王坝河出其麓,东流入渠滥川)。
又北为三台山(在长松山右,山峡有灵泉),为长松山(昆阳西五里,螺峰双髻,松竹交森,上有灵泉香卉,胜境也),其西为珊蒙果山(昆阳西十里,秀列三峰,奇分四面),其东为金屏山(昆阳西四里,为县屏障),又东为凤仪山(昆阳西三里,势若奋飞,俯视群峰,滇海如在掌上),为冠盖山(昆阳西三里,群峰屏列,苍翠层环、两水抱流,其下汇入滇池,吴刚箐在其下),又东为月山(昆阳城后,形如半月,三小山环拱于旁,俗称三星伴月,县城建其麓)。
大支又北,东为真武山(昆阳北三里,上建八蜡庙),又北,东为望州山(昆阳北十里,其势高耸,回顾县治),为仙鹤山(昆阳北十里,层峦叠翠,面临昆池,太华两峰并峙,其侧传有仙鹤飞翔之异),其东为仙卧山(一名白鸟山,昆阳东北十里)。其正支自望州、仙鹤又北,分支东出,为海口南岭(昆阳北二十里,南、北、东三面俱悬滇海中,正东与罗藏隔河相望,岭北有山,与北岭南北遥对成峡,滇池之流出海,就峡中贯成河,是为螳螂川),东抵滇池海口而尽。
大干又东,自清水沟坡东度起顶,分一支北行,为三尖峰(晋宁西三十里,昆阳东三十里,自南山起最高为南峰,由南山西绕峡而北为中峰,又北濒海为北峰),由三尖山东北度脉起为石鱼山(晋宁西南十五里,石将军山西南,东北有石鱼庙),其西有牛恋石(晋宁西十五里,山麓有金线洞,清泉一线,不与海水相混,洞鱼出游,不与海鱼同群,细鳞金色,其味颇佳,旁有牛恋乡,其南山下有牛恋塘),又自石鱼山东度脉为石将军山(晋宁西南十里,峰头耸起,北向指滇池,有操戈介胄之状,峭岩上刻将军像),又东为望鹤山(晋宁西南五里),其北为金砂山(晋宁西五里,天女城西南,山产砂石,色如流金,其顶平坦,相传梁王演武于上,号为金砂武库。山势圆耸,夹峙其西,滇海南漱而入,直逼大山,南则望鹤高拥而北瞰,西则将军山耸崖突立,与望鹤骈峙,山有金砂寺)。
根据以上历史记载,可知旧时的晋宁和昆阳附近就有仙鹤寺、望鹤山、白鹤山、仙鹤山等地名。根据具体所指的方位可知大致在如下图位置:
滇池南岸地形图
仙鹤山在滇池南岸左边,古昆阳城北,紧邻滇池,山形不大,其侧传有仙鹤飞翔之异;望鹤山在滇池南岸右边,古晋宁城西南,距离滇池不远,山形也不大,现在地图上标注的地名是孟获山,这大概是听错了名字,把望鹤听成孟获了;白鹤山在滇池南岸左边,古昆阳城西南,距离滇池10公里,山顶海拔2390米,山形高大巍峨。仙鹤山上建有仙鹤寺,为元时所建,林木畅茂,常有鹤栖止其间,因以名寺。另外还有一座仙卧山,又名白鸟山,在仙鹤山东侧,即现在的虎山。仙鹤山脚有一个村庄,现在的名字叫仙鹤村。在望鹤山南边大概5公里还有一个地名叫白鹤坟。
我又在关于晋宁的传说故事里找到了一篇文章,说的是仙鹤村的来历,是天庭为了保护昆阳一方安宁,派仙鹤童子下凡,拯救村民的故事。
梳理了这么多有关鹤的山和地名,现在首先想到的却不是南翔缟素是不是白鹤山了,而是为什么滇池南岸有这么多关于鹤的山和地名。我想在古代,这里很有可能是山清水秀,鹤群聚居的地方,人鹤相处和谐,人们才会把这么多的地方以鹤的名字来命名。
那么南翔缟素也不是一座山可以表达的了,而是一座城,或者说滇池南岸就是南翔缟素。孙老先生当年站在大观楼上,向南眺望,是成群的仙鹤在翱翔,是滇池南岸的旖旎风光。
文人笔下是文学作品,是现实的艺术体现,特别是对于这种千古佳作,应该结合艺术的思想去理解,不用纠结是白鹤山还是望鹤山。
最后要说的一点是,古人取名是很有讲究的,有现实也有传说,既有对美好事物的期待,又饱含了传统文化的精神,如上文中摘录的长松山、金屏山、凤仪山、月山、金砂山等。这是祖先留下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它们也是我们后人的责任,但是现在这些名字很多都不复存在了,不禁让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