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句绝美景致诗词,古人的情怀,你觉着怎样,与你有差距吗

发布时间:2025-05-06 15:38  浏览量:9

01

白鹤双双,剑客昂昂,锦语琅琅。

——元·张可久《折桂令·倚栏杆不尽兴亡》

看云天白鹤一双双自在飞翔,大道上剑客游侠意气昂扬,锦绣闺房里笑语琅琅。词人以鹤喻高洁,以剑客抒胸臆,于栏杆独倚间,将古今兴亡之叹化作琅琅诗语,既见隐者之淡泊,亦藏侠者之热血。

02

荷花十里,清风鉴水,明月天衣。

——元·张可久《人月圆·会稽怀古》

十里荷花连天绽放,清风拂过水面如镜,明月高悬似为苍穹披上素衣。词人怀古会稽,借自然永恒之景,反衬历史沧桑之变,既有对往昔的追思,亦含对天地长存的喟叹。

03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

——唐·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溪水倒映翠竹碧色,荷花的清香仿佛从如镜的水面氤氲而出。竹之清幽与荷之淡雅相映,溪水为纽带,串联起视觉与嗅觉的通感。于静谧中暗藏流动的诗意,离别之情不著一字,却尽在景中。

04

漾漾溪流碧照天,荇丝荷叶小如钱。

——宋·刘攽《游环溪 其二》

溪水荡漾碧色映天,荇菜细丝与初生荷叶小似铜钱。以“漾漾”状溪流之灵动,以“小如钱”写新荷之稚嫩,寥寥数笔捕捉初夏生机。细微处见天然趣味,透露出对自然新生之物的怜爱。

05

白云升远岫,摇曳入晴空。

——唐·焦郁《白云向空尽》

白云自远山升起,袅袅摇曳融入晴空。云与山的相依,动与静的对照,有一种出悠远缥缈之境。诗人以云喻心,既有超然物外之志,又暗含了聚散无常的感觉。

06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

——唐·李白《江夏别宋悌》

楚水清澈见底似若空无,直与远处的大海相连。李白别友不诉悲戚,反以壮阔意象消解愁绪,于洒脱中见深情,天地之大,终难阻隔诗心相契。

07

人淡淡,水濛濛,吹入芦花短笛中。

——清·纳兰性德《渔父·收却纶竿落照红》

人如淡墨,水雾朦胧,短笛声随风没入芦花深处。笛声与芦花共舞,似将尘世喧嚣尽数吹散,唯余一舟一影,独对江湖,纳兰笔下渔父,实为倦游文人的精神化身。

08

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

——宋·方岳《听雨》

竹斋中卧听雨声淅沥,梦中竟见青苔悄然蔓生。竹斋之清幽,雨声之绵长,青苔之幽寂,皆化作禅意,透露出隐者远离尘嚣、万物静观皆自得的境界。

09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

——唐.白居易《微雨夜行》

秋云漠漠低垂,夜寒渐生侵衣。云层密布不言雨,寒意悄至不惊风,白描手法写尽秋夜微雨前的沉闷与孤清。诗人独行于苍茫天地,以云寒隐喻人世漂泊,淡语中蓄满羁旅之思。

10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明·袁中道《夜泉》

月光倾泻流泉,泉水恍若化作一溪皑皑白雪。以“雪”喻月下泉光,既写色之皎洁,亦写境之清寒。诗人夜观泉月,刹那光影交织成永恒幻境,这是对自然造化之惊叹,亦流露孤怀幽独的文人意趣。

11

晓月千重树,春烟十里溪。

——唐·孟迟《徐波渡》

破晓残月映照千重树影,春雾弥漫笼罩十里溪流。“千重”“十里”以数字拓开空间,月与烟交织出朦胧晨景。诗人渡口伫立,见天地苍茫如未醒之梦,离愁别绪皆隐于烟月迷离中,不言而深远。

12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唐·王维《田园乐七首·其四》

春草萋萋至秋犹绿,长松落落盛夏亦生寒。王维以物性写禅心,草木不问春秋,松柏无惧炎凉,暗喻隐者超脱物外、静观时序轮转的淡泊心境,田园之乐,实为心性之安。

13

老树呈秋色,空池浸月华。

——唐·刘得仁《池上宿》

老树染尽秋色萧瑟,空池沉浸月光寂寥。树老池空,秋月孤悬,诗人夜宿池畔,以枯淡笔墨勾画冷寂之境。秋色与月华,一为凋零,一为永恒,对照间愈显人生逆旅、世事无常的苍凉况味。

14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宋.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

细雨润泽,软草平莎焕然一新;轻沙路上马行无尘,天地一片澄明。苏轼以“软”“轻”“新”等字眼,写尽雨后原野的清新旷达。马踏无尘,暗含词人超然物外、心境无染的洒脱,寻常景中寓不寻常的逸怀。

15

谢却海棠飞尽絮,困人天气日初长。

——宋·朱淑真《初夏》

海棠凋谢柳絮飞尽,倦怠的夏日白昼渐长。花絮零落写春逝之怅,困人天气抒身世之幽。朱淑真以女子细腻笔触,将季节更迭与内心孤寂交融,春去夏来,光阴绵长,只有一缕闲愁萦绕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