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文《莫要恼》,109字教你放下忧愁,每天默念2遍活到九十九
发布时间:2025-05-06 13:25 浏览量:11
清·石成金
莫要恼,莫要恼,烦恼之人容易老。
世间万物怎能全,可叹痴人愁不了。
任你富贵与王侯,年年处处埋荒草。
放着快活不会享,何苦自己等烦恼。
莫要恼,莫要恼,明月阴晴尚难保。
双亲膝下俱承欢,一家大小都和好。
粗布衣,菜饭饱,这个快活哪里讨?
富贵荣华眼前花,何苦自己找烦恼。
《莫要恼》是清代文人石成金所作的一首劝世诗,语言通俗质朴,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全诗以近乎口语化的反复咏叹,传递出豁达超脱的处世态度,读来如长辈谆谆教诲,令人心生共鸣。以下从主题、意象、现实意义三方面展开解读:
诗中以“莫要恼”开篇,连续四次重复这一劝诫,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作者直言“烦恼之人容易老”,将烦恼视为消耗生命的无形杀手,指出世人“可叹痴人愁不了”的普遍困境——执着于求全责备,却不知“世间万物怎能全”,终究是自困于无解的执念。
作者以“任你富贵与王侯,年年处处埋荒草”的冷峻现实,刺破世俗对荣华的迷信:再显赫的权势地位,终将湮没于荒草之中,不过是短暂的过眼云烟。所谓“富贵荣华眼前花”,点明外在的名利如镜花水月,执着于此只会“何苦自己找烦恼”。
与功名虚幻形成对比的,是“双亲膝下俱承欢,一家大小都和好”的天伦之乐,以及“粗布衣,菜饭饱”的平淡满足。作者以反问“这个快活哪里讨?”强调真正的幸福源于亲情和睦、内心知足,而非外物堆砌,这种对本真生活的珍视,充满东方哲学的智慧。
“明月阴晴尚难保”以自然现象喻指人生无常:连明月都有圆缺变幻,何况人事?作者借此提醒世人接纳不完美,放下“求全”的痴念。这种以自然规律类比人生的手法,让抽象的哲理变得具体可感。
“粗布衣,菜饭饱”“双亲膝下俱承欢”等意象,勾勒出平凡生活的温馨画面。作者避开玄奥说教,转而聚焦日常细节,让读者在熟悉的场景中领悟“快活”的真谛——幸福不在远方,而在身边触手可得的温暖里。
在快节奏、高压力的当代社会,《莫要恼》的劝诫更显珍贵:
- 对抗焦虑的良方:现代人常困于“内卷”“成功焦虑”,诗中“世间万物怎能全”的通透,提醒我们接纳自身与世界的不完美,停止对“圆满”的徒劳追逐。
- 重估幸福的标准:当物质欲望被无限放大,诗中“一家大小都和好”的朴素愿景,呼唤我们回归情感联结,在亲情、友情中寻找深层的安全感与满足感。
- 生命观的豁达重构:“年年处处埋荒草”的苍凉意象,实则蕴含对生命本质的洞察——唯有放下对外在标签的执着,专注于“放着快活不会享”的当下,才能挣脱烦恼的枷锁。
石成金的笔触看似浅白,却道破了古今共通的人生课题:如何在不完美的世界里自洽地活着?《莫要恼》的答案朴素而深刻——莫为虚妄烦忧,莫因浮华迷失,珍惜眼前的温暖与安稳,便是对生命最好的馈赠。这种“人间清醒”的处世态度,或许正是当代人在喧嚣中重拾内心平静的一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