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照】苏轼读书法—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

发布时间:2025-05-06 12:03  浏览量:26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出自,苏轼在《又答王庠书》。核心意思是:知识太多,别贪多求全,每次专注一个主题深入钻研,看似笨拙,实则能打下扎实功底,最终实现融会贯通。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选自《东坡文集事略》,完整书信见《苏轼全集》卷四十八)

“书籍多得就像一片大海,里面什么‘宝贝’都有(各种知识、各类内容应有尽有)。但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东西都一股脑儿全学完、全吸收,只能挑自己真正需要的去学。所以建议学习的人,每次读书只专注一个目标去钻研。比如你想弄清楚古今历史上国家兴亡治乱的规律,或是圣贤人物在其中发挥的作用,那就只带着这个目的去读,心里别想着其他杂七杂八的事。下一次再读的时候,换个目标,比如专门去挖掘历史事件的细节、典故,或是研究典章制度、文物风俗之类的,也用同样的方法。其他主题也都照这个套路来。这种方法虽然看起来有点‘笨’,有点慢,但等你哪天学成了,就能全方位吃透知识,面对任何相关问题都能应对自如,和那些随便翻翻、浅尝辄止的人完全不是一个层次。”

此信写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晚年被贬儋州期间。时年62岁的苏轼已历经“乌台诗案”与多次贬谪,在海南孤岛的艰苦环境中,仍以书信形式指导侄女婿王庠(苏辙女婿)治学。王庠自幼苦读,精通经史,但急于求成,苏轼以“一意求之”法告诫其读书需专注专精,不可贪多骛远。信中“书富如入海”的比喻,既展现苏轼对知识浩瀚的敬畏,也暗含其历经世事沉浮后对治学本质的深刻洞察。此信既是对晚辈的谆谆教诲,也是苏轼“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治学理念的凝练表达。

“入海求珠”。苏轼以“书富如入海”喻知识世界的无穷,世人常被“所知障”束缚,如同入海者见浪花而忘深渊。苏轼提出“每次作一意求之”,强调破除贪多求全的执念,专注一事而直达本质,这种“一意求之”的方法,并非否定知识的广博,而是通过“八面受敌”的深耕,最终实现“触类旁通”的通透,先破我执,再融万境。

“百货皆有”苏轼将典籍比作“百货”,“事迹故实、典章文物”皆可证道。他在信中强调“别作一次”的分类研读,看似割裂知识,实则是对“事事无碍”践行。他晚年谪居儋州时,仍能从《汉书》中读出“古今兴亡治乱”,从日常劳作中悟出“人间有味是清欢”。这种“即事而真”的态度,使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

“八面受敌”。“八面受敌”通过反复专精,最终达到“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的境界。他在黄州时期抄写《汉书》,“每段事抄三字为题”,最终能“八面受敌”应对诘难;而晚年在儋州“日啖荔枝三百颗”的豁达,则是“顿悟”的显现。这种“渐修”与“顿悟”的统一,使苏轼的治学超越知识的堆砌,升华为“物我两忘”的境界。正如他在《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唯有跳出局部,方能观照全局。

苏轼的“一意求之”法,本质是“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的智慧在治学领域的实践。他以“入海”喻求知,以“求珠”喻求真,既非盲目沉溺,亦非浅尝辄止,而是通过专注与深耕,实现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再到“看山还是山”的认知跃迁。苏轼开创了“八面受敌”的读书范式,更在逆境中完成了“竹杖芒鞋轻胜马”的生命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