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月背之壤”到“数字悟空” 看大阪世博会如何演绎科技“中国式”浪漫
发布时间:2025-05-06 11:34 浏览量:10
第1眼TV-华龙网
记者从中国贸促会获悉,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2025年日本大阪世博会中国馆迎来众多游客参观打卡。这座以“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为主题的展馆,为中日文化交流增添了新的活力。
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受访者供图
为何中国馆能够疯狂圈粉游客?这是一场演绎科技“中国式”浪漫的盛会:首次在全球零距离对比展示由中国嫦娥五号、六号探测器采集的月球正面和背面土壤样品;展出“蛟龙号”深潜体验舱、AI大模型驱动的数字孙悟空、八网融合的智慧城市沙盘、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大型多媒体动态影像、数字化动态长卷《耕织图》等展项。
中国贸促会会长任鸿斌表示,希望通过中国馆的精彩展示和丰富活动,让世界看到欣欣向荣、自信开放的中国,为大阪世博会留下精彩难忘的中国印记,积极促进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
“上天”的浪漫
——让38万公里外的星辰触手可及
中国馆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是本届世博会面积最大的外国自建馆之一。中国馆共设“天人合一”“绿水青山”“生生不息”3个展区。
步入馆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馆前以篆书石鼓文字体撰写的醒目“中国”标识,古朴庄重,尽显中华文字的独特魅力。
馆中最吸引人的展品,无疑是对比展示的月球正面与背面月壤,这也是人类首次零距离对比展出月球正面与背面的月壤。
通过透镜装置,可以观察月壤独特结构和两者细微差异,分享人类探索浩瀚宇宙的美好梦想照进现实的喜悦。
正面月壤有约20亿年前的年轻玄武岩样本,将人类对月球火山活动历史的认知延长了8亿至10亿年;背面月壤作为月背的“第一道足迹”,封存着43亿年前的太阳系记忆,为月球演化研究补上关键拼图。
展馆展出的月壤。受访者供图
这份“上天”的浪漫背后,折射出的是中国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
2004年,中国启动探月任务,步步衔接、接续跨越、连战连捷:
2007年,嫦娥一号成功绕月;
2010年至2012年,嫦娥二号实现对月球的高精度测绘、日地拉格朗日L2点科学探测和图塔蒂斯小行星飞掠探测;
2013年,嫦娥三号携“玉兔”号月球车成功着陆月球;
2020年,嫦娥五号从月球正面采集1731克月球样品返回地球;
2024年,嫦娥六号带回人类首份1935.3克珍贵月球背面月壤……
如今,在中国馆里,呈现的不仅是人类探索浩瀚宇宙的美好梦想照进现实的喜悦,同时也展现中国围绕月壤的科学研究及国际合作,刷新了人类对月球的认知,在逐梦星辰大海的征途中书就浓墨重彩的篇章。
“入海”的浪漫
——开启奇妙的深海探秘之旅
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海洋就有着无尽的向往与遐想。在中国馆,既能“上天”亦能“入海”,“五洋遨游” 展项,便以 “蛟龙号” 为引领,开启奇妙的深海探秘之旅。
“蛟龙号”是一艘由我国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载人潜水器,最大工作设计深度为7000米。
2012年6月,历时十年完成“蛟龙号”7000米级载人作业潜水器研制及海试任务,创造当时重载科考型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世界纪录,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具有大深度载人深潜能力的国家。
截至目前,“蛟龙号”已经在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等海域执行下潜任务340余次,携带200余名中外科学家执行深海科学任务。“蛟龙号”的成功,标志着中国海底载人科学研究和资源勘探能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也标志着中国的深海调查范围可覆盖全球海洋区域的99.8%。
“蛟龙号”内部体验舱。受访者供图
走进“蛟龙号”内部体验舱,科技感直接拉满。以三面全景屏打造出沉浸式空间,操作控制台,就能 “穿越” 到浅海珊瑚群,看五彩斑斓的珊瑚摇曳生姿;随着“下潜”深度增加,画面切换至深渊热泉口,高温高压环境下独有的管状蠕虫、盲虾等极端生物群落在此“亮相”,配合模拟的深海音效与舱体微震反馈,带来多维度的体验感。
以《海错图》为蓝本的雷达互动墙,一旦有人走近,手势识别与雷达感应技术便会被触发,各种海洋生物的详细信息和动态展示随即呈现:指尖划过之处,清代彩绘的“海人鱼”“井鱼”等奇幻生物与对应的真实海洋生物影像同步浮现,辅以AR技术动态演绎生物习性,将古人对海洋的诗意想象与现代科技认知在同一空间交织碰撞。
“穿越”的浪漫
——感受AI科技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本次的大阪世博会主题为“构想焕发生机的未来社会”,未来社会是什么样的?人工智能一定是占据极为重要的位置。
在中国馆,就能与中国AI大模型来一场穿越时空的浪漫。依托国产自主可控讯飞星火大模型,打造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展项“AI孙悟空”,作为中国馆唯一大模型展项,这位“数字大圣”为全球游客提供幽默问答和智慧导览。
游客与人工智能大模型现场互动。受访者供图
上影厂《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是中国动画的里程碑角色,原本就创造着历史。如何将曾深植于记忆中的角色“完美复活”,科大讯飞依托于形象建模、语音合成、唇形预测、图像处理等AI核心技术,在星火大模型的加持下,成功展现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孙悟空形象。
而当用户与孙悟空开启“面对面”实时对话,仿若穿越历史,体验古今交融的奇妙。
“听说中国有很多美景,你能帮我介绍一下吗?”听到观众提问后,身穿西瓜裙、手拿金箍棒的“AI孙悟空”以动画《大闹天宫》中角色的高还原声线答道:“俺老孙可太懂了!万里长城巍峨雄伟,像巨龙盘踞山间;杭州西湖柔美秀丽,四季景致各有风情;黄山更是有奇松、怪石、云海,每一处都妙不可言呐!”
中国AI大模型首秀大阪世博会。受访者供图
这看似“神奇”的一幕,究竟是如何实现的?科大讯飞东北亚研究院院长孙庆华表示,这一展项应用了多项人工智能技术,在国产算力平台训练的讯飞星火大模型基础上,融合强抗噪语音识别、多情感语音合成,以及多模态交互等国际领先的特色技术,使得观众能够以中、日、英三种语言,与孙悟空展开自由、深度的多模态交互问答,收获生动有趣的体验。
当然,这份体验不仅仅是有趣,还真实地反映着中国科技的实力与文化的厚度。AI大模型展项基于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结合了世博会中国馆“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主题,将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角色孙悟空,打造成既有传统动画形象,又有科技属性的数字化孙悟空。通过AI科技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让全球观众更直观地了解中国文化,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与共鸣。(首席记者 董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