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十首七律古诗,首首名垂青史!
发布时间:2025-05-04 13:01 浏览量:31
01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被誉为“七律之冠”。杜甫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高台。风急天高,猿啸鸟飞,落叶萧萧而下,江水滚滚而来,诗人目睹秋景,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头发白了,酒戒了,壮志未酬身先老,悲秋之情,愁苦之绪,绵延不绝,令人哀悸。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秋,杜甫羁旅羡州登高时所作。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杜甫,登高述闻,想到自己的身世遭遇,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人生痛苦难当,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表。
《人民日报》点评: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泪、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这首诗有人称作“七律之冠”,《诗薮》中评价此诗:“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全诗尽显悲凉之感,情景交融,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读完一股悲哀之情油然而生。
明代学者胡应麟《诗薮》认为杜甫《登高》“为古今七律第一”。
胡评价说:“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
02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代诗人辈出,当中执牛耳者当属李白、杜甫。李白一生吟咏名山大川的佳作,比比皆是,杜甫的律诗也堪称一绝。然而,1300多年前,一座楼因为一个人的一首诗,却让诗仙李白搁笔,而且这首诗并不是特别规范的七言律诗,却登上了《唐诗三百首》七律之首,这座楼就是黄鹤楼,这个人就是崔颢。
崔颢出生在唐武周长安四年,汴州人。崔颢也是幼年早慧型的少年天才,很早就展示出过人的读书天赋,一路过关斩将,于公元723年(开元十一年)进士及第,年仅19岁。
欣赏:
黄鹤楼因传说仙人乘鹤升天而得名,崔颢登楼远眺,传说中仙人飞升的故事让他怅然若失,无限乡愁与时空深远,遂成此千古绝唱。
首联以神话起笔,仙人已逝,唯余空楼,历史沧桑感扑面而来。
颔联“白云千载”与“黄鹤不返”对照,时空浩渺中透出人生须臾之悲。
颈联转写眼前实景,晴川草木生机盎然,却反衬游子漂泊之寂寥。
尾联“日暮乡关”“烟波江上”,以迷茫暮色隐喻归途无望,愁绪如江雾般弥漫不散。
全诗虚实相生,今昔交融,既有对盛衰无常的哲思,亦饱含游子思乡的深情。
传说李白登黄鹤楼见崔颢诗,叹曰“眼前有景道不得”,足见其艺术感染力。
03
登金陵凤凰台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首诗以宏大的气势和深邃的意境,描绘了金陵凤凰台的壮丽景象。
李白是大唐的天才诗人,每到一处,都会吟诗作赋,留下自己的笔迹。可惟独临黄鹤楼时,没能尽情尽意,“驰志”千里。其原因便是所谓的“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的《黄鹤楼》压了李白一头,使得他郁结难消。于是李白“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写出了可与崔颢《黄鹤楼》相提并论的《登金陵凤凰台》才肯罢休。
诗中白鹭栖息的汀洲是自然景观的一部分,与周围的青山绿水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诗人笔下的诗意世界。白鹭洲的分割,巧妙地展现了金陵的山水之美,而白鹭的栖息与飞翔,更是为这片美景增添了几分生动与活力。
04
《蜀相》
唐·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公元759年底,杜甫历经四年颠沛流离抵达成都,在朋友资助下定居浣花溪畔。生活虽暂得安定,但政治理想始终未实现,心中郁结。
次年,杜甫探访成都城外的武侯祠(诸葛亮庙),触景生情。成都是蜀汉故都,诸葛亮在此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君主,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与杜甫的报国情怀产生强烈共鸣。
彼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唐朝国势衰微,百姓流离失所。杜甫目睹国家危难却报国无门,内心充满忧愤。
诸葛亮作为“蜀相”,是杜甫心中理想的忠臣典范。杜甫借咏诸葛亮,既是对其功业的赞颂,也是对自己未能施展抱负的哀叹。
05
《阁夜》
【唐】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766年岁末,寓居夔州西阁(在今奉节白帝城西侧,临瞿塘峡)的杜甫,度过了一个不眠之夜。霜雪消散,昼短夜长,天上的星辰倒映在江水中随波摇动,五更时传来军营悲壮的鼓角声,不时可听到渔民、樵夫唱的夷人歌谣;战乱消息让千家万户的哭声传彻四野。夔州有武侯庙、白帝庙,杜甫联想到被称为“卧龙”的诸葛亮、”跃马而称帝“的公孙述最终都复归黄土,人事变化、音书断绝,诗人感时、伤乱、忆旧、思乡,写下了这首“气象雄浑”的七律。
06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唐代]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此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春。当年正月史朝义自缢,安史之乱结束。杜甫听到这消息,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诗的前半部分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因此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后六句都是对偶,但却明白自然像说话一般,有水到渠成之妙。
07
客至
唐|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我们后世所熟知的杜甫形象大多是命运多舛,潦倒漂泊,诗诉民生多艰难。回看了大唐诗人传杜甫篇,依然让人潸然泪下。
而《客至》这首诗是轻快的,欢乐的。友人来访,仿佛看到杜甫踏着匆忙又轻快的脚步来迎接客人,一边开门招呼,一边笑谈还没来得及打扫落花。
最后杜甫看到了广厦千万间。
08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场婚姻,本是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话,却因王茂元属 “李党”,而李商隐早年受 “牛党” 恩师令狐楚提携,从此被贴上 “背叛” 标签。这首《无题》,写于妻子王氏病重之际。临别时,妻子已缠绵病榻,他却不得不踏上离途。诗中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是誓言,亦是谶语。丝谐音 “思”,至死方休的思念,终成了王氏生命的挽歌。
作者:
李商隐(811年—863年)。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后随祖辈移居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晚唐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又与李白、李贺合称“唐代三李”
李商隐9岁时,父亲去世。11岁时,跟随家族的一位长辈读书,同时替人誊抄文字挣钱,补贴家用。837年考中进士。李商隐一生不得志,在朝只做过短短两任小官,其余时间都漂泊异乡
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晚唐诗歌在前辈的光芒照耀下日渐式微时,李商隐却将唐诗推向了又一个高峰。
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用很多作品来表现晚唐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
09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千百年来人们无不沉浸在诗歌所营造的晦涩的意境与朦胧的美感中。
李商隐的诗大多晦涩难解,《锦瑟》又是公认的不好解读的一首。历代诗歌评论家对《锦瑟》都作过注解,但大多停滞在表层的摘章断句上,没有深层次的注解。
元好问为此不胜感慨,于是在诗评中写道:“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瑟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10
《无题二首·其一》
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樊南生,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人,后随祖辈移居荥阳(今河南省郑州市),晚唐时期诗人。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