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书法审美?如何笔下表达“胸中万卷书”!苏轼之于书法第三话
发布时间:2025-05-04 10:27 浏览量:10
(续上)
这种有感而发、顺乎自然物理而定行止的态度,正是文章的最高境界,其论书亦然。东坡《评草书》云: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草书虽是积学乃成,然要是出于欲速。古人云:匆匆不及草书。此语非是。若匆匆不及,乃是平时有意于学,此弊之极,遂至于周越、仲翼,无足怪者。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一快,或作 “一诀”,诀要、秘诀;匆匆不及草书,语出卫恒《四体书势》述张芝书,原文作 “匆匆不暇草书”。张芝草书 “下笔必为楷则”,故行笔迟,《急就章》草书出于彼,其后今草笔速皆疾,至宋今草用笔反从缓异,遂失草书大旨,东坡以 “有意于学” 评之,是矣。
“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与前面列叙之文理一致,可以视为大文艺观下论书风气的转变之始,文理与书理相同,正是艺术通感的传神写照。东坡后言己书 “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新意,东坡《孙莘老求墨妙亭诗》有 “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 句,《书唐氏六家书后》评柳公权 “本出于颜,而能自出新意”,《书吴道子画后》有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语,乃书画审美价值观中一贯为东坡所重者,直可与其文章、诗词等量齐观。
又《石苍舒醉墨堂》题其草书 “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后两句乃东坡替堂主人为言,昔人皆误其为东坡自况,非是。诗中用 “适意”“意造” 之辞,亦与为文相同。又,周煇《清波杂志・坡教作文》载述:
东坡教诸子作文,或辞多而意寡,或虚字多,实字少,皆批谕之。又问作文之法,坡云:“譬如城市间种种物有之,欲致而为我用。有一物焉,曰钱;得钱,则物皆为我用。作文先有意,则经、史皆为我用。” 大抵论文,以意为主。今视坡集诚然。
斯言之 “意”,即作文立意、文理,居背后而未言者,谓胸罗万有,视野开阔,以是经、史皆能为我所用。东坡论文,“以意为主”,其论书亦然。《跋蔡君谟飞白》云:
物一理也,通其意则无适而不可。分科而医,医之衰也;占色而画,画之陋也。和缓之医,不别老小;曹吴之画,不择人物。谓彼长于是则可矣,曰能是不能是则不可。世人之书,篆不兼隶,行不及草,殆未能通其意者也。如君谟真行草隶,无不如意,其遗力余意,变为飞白,可爱而不可学,非通其意,能如是乎?
东坡主张的 “通其意”,所通者书意、书理,古今书体演进完成之后仍旧保留的彼此相通、相关联的技法美感,《孙过庭书谱》所谓 “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草又须 “旁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 之类,均其证。又,《次韵子由论书》诗有 “吾虽不善书,晓书莫如我。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
貌妍容有颦,璧美何妨椭?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吾闻古法书,守骏莫如跛。世俗笔苦骄,众中强嵬騀。锺、张忽已远,此语与时左” 之论,意在通晓书意、书理,亦即客观的艺术规律,属意个性出新,谐不伤雅,此正东坡书法所重所形。又,东坡于论画亦曾为是言。其《跋汉杰画山》云:
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槽枥、刍秣,无一点俊发,看数尺便倦。汉杰真士人画也。
“意气”,即生动传神处,谓士人画可以省简象征,遗貌取神,如若画马,则 “意气所到”,神骏备矣。画工唯在形似,不惮其烦;“俊发”,谓神采,或精神发散。“真士人画”,真正地展现出士人绘画所应有的风姿特点,“士人画” 后通名文人画。
又,东坡《书司空图诗》推重其诗 “得味于味外”,论书《杂评》称 “苏子美兄弟俱太俊,非有余,乃不足也”,苏舜元、苏舜钦兄弟学古至深,可入室奥,不足处在于,字无象外之象、味外之味,亦即可供联想赏味的余韵意趣,文学评论与书画评论混然无间矣。
苏东坡《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之一云:“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首句援引智永功力卓绝而瘗“笔冢”之事,指明功夫并不足以珍视;二句源自杜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两句,意谓读书破万卷,下笔便能通于神明,有人认为这并非谈论书法之语,实乃谬误;三句“元和脚”所指为柳公权书法,刘禹锡《酬柳宗元》诗中有“柳家新样元和脚”,意指在唐朝元和年间柳体书法风靡天下,广为传习,借此指代柳家外甥的祖父柳瑾,字子玉,擅长草书,东坡《观子玉草圣》诗以“柳侯运笔如电闪”称赞之;
四句引用王僧虔《论书》中所记庾翼写信斥责子弟舍弃家法而学习王羲之书法,有“不爱家鸡,爱野鹜”之语,劝诫二外甥应当珍视研习家法,不必向他人求教。东坡此诗虽是为亲属大略谈论书法,然而凭借其文坛领袖的超凡地位,冠绝海内的书法成就,犹如平地一声惊雷,足以振聋发聩,其影响可想而知。实际上,“读书万卷始通神”并非仅仅局限于学识渊博、陶冶胸怀、学问文章,更为关键的是站在主流文化群体的立场,重新确立其审美价值观,还原文人士大夫的本真,使人与读书、文学创作以及书画艺术融为一体,为传统的大文艺观赋予了新的内涵,相比唐人,有了更为深刻、更为显著的历史性进步。
三六义含兴比,千载意悠长
任何一种新观点,从提出到成为普遍的认知,乃至于传承并发扬光大,都必备三个条件。其一,首倡者的地位和影响。其二,新观点之于文化传统、艺术形式自身的审美与批评、理论需求及可实践性的价值如何,是否具有普遍意义。简言之,要在入人,行之有效。其三,好的观点也需要有志同道合者的持续阐发与推进,最终成为主流文化群体的共识,经受历史的检验。
苏东坡与黄庭坚亦师亦友,关系亲密,艺术见解也大体一致。所以,对苏东坡 “读书万卷始通神” 的观点,黄庭坚颇为认可,其《跋东坡书〈远景楼赋〉》云:
东坡书随大小真行,皆有妩媚可喜处。今俗子喜讥评东坡,彼盖用翰林侍书之绳墨尺度,是岂知法之意哉。余谓东坡书,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此所以他人终莫能及尔。
学问,包括读书学养、胸次识见;文章,即文学创作,包括诗文辞赋;发,发散,由内而外随着笔墨自然流溢;郁郁芊芊,郁勃盛大。以此观之,“学问文章之气” 功在字外,非笔墨积功可以至者,其新意之 “得韵”“韵胜” 均自此生出。相反,如果笔下胜在规模古法,了无新意,即不能免俗。黄庭坚《跋周子发帖》云:
王著临《兰亭序》、《乐毅论》,补永禅师周散骑《千字》(隋智永真书千字文),皆妙绝。同时极善用笔,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自胜李西台、林和靖矣。盖美而病韵者王著,劲而病韵者周越,皆渠侬胸次之罪,非学者不尽功也。
王著功逼古人,而以少读书、随俗营营碌碌致使书法 “病韵”。“美而病韵” 谓王著谨守 “二王” 而不知有我;“劲而病韵”,言周越功追唐贤而不能从容变化,二者皆为胸次低下所累。这表明,宋人普遍重视的 “胸次”,直接与读书多寡相关。又,黄庭坚《跋法帖》云:
宋儋笔墨精劲,但文词芜秽,不足发其书。
也就是说,在黄庭坚看来,有存世名品《唐宋儋道安禅师碑》的宋儋书法工夫虽佳,但书写的文辞内容芜秽,无由振奋作者的心意性情,亦不能激发笔墨的新意与生动。可见,“学问文章之气” 能否副于笔端,还需要品高格雅的佳文达辞来触动作者的内心世界以抒散怀抱。
我们将《孙过庭书谱》、《隋智永真书千字文》、《孤品 唐宋儋道安禅师碑》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
欲购专业级《孙过庭书谱》、《隋智永真书千字文》、《孤品 唐宋儋道安禅师碑》超清复制件的书友,可点击下面商品卡,品鉴与激赏!
- 上一篇:大型纯铜李白雕塑户外广场铸铜诗人摆件
- 下一篇:中国最早土龙图像出自广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