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肛周脓肿的手术方式有哪些?治疗效果如何?
发布时间:2025-05-01 00:40 浏览量:60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即直肠肛管周围软组织及其周围间隙所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是肛肠外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集中发病于20-40岁左右的中青年男性,抵抗力较弱的婴幼儿、孕妇及老年人也时有发病。
其发病原因目前较为公认的是由艾森哈默与帕科等学者提出肛窦肛腺感染学说,该学说着重强调肛门腺的意义,将肛周脓肿分为“腺源性脓肿”和“非腺源性脓肿”两种,对于肛周脓肿的诊治及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
现临床多根据全国中医行业1995年标准,以肛提肌为界将肛周脓肿分为“低位脓肿”和“高位脓肿”,手术治疗被认为是其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单纯切开引流术及一次性切开根治术,两种术式均是肛周脓肿的手术治疗中较为基础和传统之方法。
单纯切开引流术操作为:腰麻成功后,取截石位,于脓腔波动最明显处作弧形切口或放射样切口,彻底排脓并小心分离脓腔之间间隔,不留死腔,有利于术后引流。
一次性切开根治是于切开排脓、充分引流之后,需要在感染的肛窦、肛腺附近仔细寻找内口,并切开内口与脓腔切口间组织,完全清除脓腔内的非正常组织,达到根治目的。
两种术式在临床运用都较为广泛,本质上的区别在于对内口的处理。Macfie等认为单纯行切开引流术,不盲目破坏肛周正常组织及解剖结构,对大部分肛周脓肿来说是最为安全的手术方式。
Abercrombie等同样认为对于儿童的肛周脓肿采用单纯切开引流更为安全。随着肛门腺感染学说的提出,临床多以此标准,将肛管周围脓肿分为“腺源”和“非腺源”两类。
部分专家认为单纯的切开引流对于“非腺源性肛周脓肿”有较高的治愈率,对于“腺源性”的肛周脓肿,则需要寻找并处理受侵肛腺,才能达到彻底治愈的目的。
有数据指出单纯切开引流术后复发或形成肛瘘的比率高达90%。一次性切开根治术对于低位的脓肿尚且实用,柳著等用此法治疗肛管直肠周围的脓肿,治愈比例达到98.5%,术后的随访中也未发现复发及形成肛瘘及肛门失禁的情况发生。
低位肛周脓肿在行此手术时因其内口位置较低,容易探及,能在彻底切开内口的同时避免破坏肛管直肠环,临床治愈率较高。
对于高位肛周脓肿利用一次性切开达到根治目的,对肛周解剖结构的破坏太过严重,易影响术后肛门的节制等功能。
肛周脓肿挂线疗法由来已久,祖国医学对其早有描述,《古今医统大全》中便提出了“芫根煮线”、“坠铅唾悬”等较为详细治疗手法,且机理与术后恢复记录均较明确。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对肛周解剖结构的进一步探究理解,和患者对于手术后肛周功能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注重肛周脓肿患者术后肛门精细功能恢复效果,认为对于肛周脓肿内口处理以达到根治目的和根治的同时避免过度损伤肛周功能这两点需要同样重视。
采用挂线技术对肛周脓肿行一次性根治,利用挂线独具异物刺激和慢性切割功能,使得内口与肛缘间的组织经历边慢性切割边与周围组织粘连生长的过程,这对于治疗内口的位置较高的高位肛周脓肿非常适用。
挂线同时具有一定的引流和标识作用,在术后早期换药及冲洗脓腔时更为方便。近年来,许多专家运用各种挂线及其改良技术治疗高位的肛周脓肿,获取了不错的疗效,主要方法如下:
切割挂(实)线
即切开局部皮肤,排脓、完全清除脓腔后,耐心寻得内口,以探查针自内口处挂入橡皮筋,切开内口与肛缘间组织,橡皮筋两端并齐,松紧适度结扎。
此法在处理内口的同时以线代刀行慢性切割,既避免了传统切开引流后患者需面临二次手术的可能,降低患者手术痛苦和经济负担,又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肛周肌群的功能,改善了预后。
关维雨等应用切开挂线治疗80例高位肛周脓肿患者,治愈率达95%,随访未见复发及功能障碍,认为此法对高位肛周脓肿治愈率高,操作简单,并发症减少,肛门术后功能得到一定保障,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郭云等认为对于脓腔位置深和较为复杂的肛周脓肿,该术式术后复发率较高,不可忽视内口寻找、通畅引流及术后护理等方面的重要性。
定向切割挂(实)线
陈玉根等从生物力学角度对切割挂线进行研究,认为橡皮筋挂线从四周向中心同时对挂入组织进行切割,不仅患者疼痛难忍而且不能达到“僻处即补”的切割目的,会加大对肛门功能的损伤。
随之提出定向挂线技术,将韧质的皮垫置于被挂入组织的内下方,使得橡皮筋产生仅向肛管方向切割的定向作用力,被挂入组织深底部可以优先切割与生长。
定向挂线技术在降低患者疼痛程度和保护肛门功能、降低术后复发等方面有一定优势。
引流挂(虚)线
所谓挂虚线是针对保护肛门括约肌而提出,将传统挂线对括约肌等挂入组织的切割作用转变为标示和脓腔引流作用。
朱秉宜认为想要保证术后肛门功能的良好恢复,只有严格规避对肛周肌群,尤其是对括约肌的术中创伤。
钱海华等治疗10例脓肿,均发生于直肠窝,手术运用齿状线上虚挂线技术,与传统切割挂线对照研究发现虚挂线引流法不会降低治愈率,在肛门功能保护方面由于传统术式,具有降低并发症、减轻患者疼痛的优势。
龚建明等治疗28例高位肛周脓肿,采用低位切开高位虚挂技术,全部治愈,在完整保护肛门括约肌的同时一次性根治,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白东林等对高位蹄体型肛周脓肿手术,采用虚挂引流技术,得出同样结论。
在肛周脓肿的整个治疗过程中,引流是否通畅一直被认为是影响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Onaca等研究认为保证肛周脓肿术后创面引流通畅可以减少术后复发,提高手术成功率。
近年来针对不同类型肛周脓肿的通畅引流,众多学者研究了不同的方法,主要包括:
多切口对口引流
此法主要是在传统切开引流的基础上,针对脓腔范围较大的脓肿,不用完全切开被波及的皮肤,用进行过大扩创,采用取多切口,保证切口之间引流的通畅即可。
具有创面损伤小、患者痛苦轻、创面愈合快的优势。朱天正等对深部肛周多间隙脓肿实施多切口对口引流一期根治,共50例患者,术后愈合时间平均30d,随访5年,1例复发,余未见复发及并发症,认为多切口引流具有损伤小、愈合快等优势。
付皓等运用多切口引流技术治疗30例多间隙的高位脓肿患者,取得满意效果,研究认为多切口对口引流操作简单且符合现代外科手术发展趋势。
腔内置管引流
此法是脓腔的大小深浅,将合适的胶管置多侧孔后放于腔内进行引流,使较深的脓腔或复杂性脓腔的引流更好,更加有助于术后肉芽的生长。
赖日东等采用这种引流方式治疗30例高位脓肿,与传统术式相比,愈合时间更短,术后疼痛程度和肛门失禁程度明显降低。
章蓓等利用硅胶引流管和皮条自制双套管引流治疗48例高位肛周脓肿,同样减小了创伤,加快愈合,更好的保护了肛门功能,且经济实用。
加用负压装置引流
现阶段,负压伤口治疗(NPWT)概念被逐步应用于肛周脓肿的手术,将对术后脓腔的传统被动引流转变为主动引流,并被证实具有增加创面血运、减少渗出、抑菌等作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新方法。
郑伟琴等利用负压球引流治疗高位肛周脓肿,取得满意疗效,达到引流“零积聚”目的,且有促进愈合、止痛抗感染等效果。姜庆彤采用此法对69例高位肛周脓肿进行治疗,同样取得显著效果。
安可湘等利用输液器和玻璃生理盐水瓶自制负压真空瓶,治疗30例高位肛周脓肿患者,在保证治愈效果的同时,减轻对患者的身心打击,减少住院时间,体现出负压治疗的优势。
目前外科手术仍是肛周脓肿的主要治疗手段,临床上针对不同类型的脓肿,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方法多种多样。
学者们通过对内口处理、挂线方式、引流方式及创面愈合等各个方面不断作出改良和研究,对各种肛周脓肿采用恰当的手术方式,力求在治疗过程中达到治愈目的,避免复发,同时最大程度的减少对肛周解剖的损伤破坏,保护肛门功能。
各种术式的不断改良以及新技术的运用,使得肛周脓肿的治疗有了一定进展,但是临床上肛周脓肿的患者始终没有摆脱手术带来的巨大痛苦,不能避免术后各种并发症带来的种种不适。
我们认为,手术治疗是一种有创手段,我们未必能做到无创治愈,但我们应该顺应现代外科微创的发展趋势,进一步探讨出更为完善的手术方式,最大化治愈率的同时,最小化病人的痛苦和术后肛门的损伤程度。
- 上一篇:【无涯书斋】第2174组
- 下一篇:长安城:1400 年前的 “世界朋友圈” 啥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