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李自成》只有前两卷是精品?姚雪垠对历史小说的理解太深刻
发布时间:2025-04-30 14:34 浏览量:19
姚雪垠先生的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这部作品不仅生动再现了明末农民起义的壮阔画卷,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农民起义的兴衰到宫廷政治的暗流涌动,从战场厮杀到市井生活,小说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完整的社会图景。
姚雪垠先生对历史小说的理解很特别。他在给胡德培的信里说得明白:"写历史小说要'深入历史,跳出历史'。"这话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所谓"深入",就是要像历史学家那样扎进故纸堆里,把历史真相摸个透;而"跳出",就是要用小说家的眼光重新打量这些史料,把它们变成活生生的故事。这种写法,既不能像写论文那样死板,也不能像编戏说那样胡来。
说到研究历史,姚雪垠可是下了真功夫。他年轻时就开始收集李自成的资料,四十年代那会儿就为写明清小说做准备。光是读书笔记就记了两万多张卡片,这得花多少工夫啊。他不仅看正史,还特别留意那些记载生活细节的笔记、野史。为了搞清楚明朝锦衣卫是怎么回事,他专门写了研究文章;为了弄明白崇祯皇帝的性格,他连皇帝每天的起居注都要翻看。这种钻研劲头,现在搞学术研究的教授都未必比得上。
姚雪垠看书有个特点,就是特别较真。遇到重要问题,他非得找到原始资料不可。比如写李自成进北京这段,他就查了当时在京官员的日记、民间文人的笔记,甚至找到了几份当时人写的见闻录。这些第一手材料,让他笔下的场景特别真实。老百姓怎么迎接闯王,明朝官员怎么偷偷逃跑,这些细节都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但光有史料还不够,关键是怎么用。姚雪垠很会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同样是记载李自成的史料,有的把他写成英雄,有的骂他是流寇。姚先生就把这些材料放在一起比较,看看哪些可信,哪些可能有偏见。他还特别注意当时的社会背景,比如明朝末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农民造反,这里面有自然灾害的原因,也有官府腐败的原因。把这些都搞清楚了,写出来的故事才有深度。
姚雪垠写《李自成》能写得这么好,可不是凭空来的。他手上有几样看家本领,这些本事加在一起,才成就了这部经典。咱们就仔细说说他这几样拿手好戏。
第一样本事是懂历史。姚雪垠研究明史可不是一般的认真,那叫一个下死功夫。他四十年代就开始研究崇祯皇帝,把明朝那些事儿摸得门儿清。为了写《李自成》,他光资料卡片就做了几万张,这得花多少时间啊。更绝的是,他还专门去古战场实地考察,拿着古代兵书对照地形看。这么较真的人,现在可不多见了。正因为他把历史吃透了,写小说时才能把虚构的情节编得跟真事儿似的,让专家看了都挑不出毛病来。
第二样本事是会写人。姚雪垠笔下的人物,个个活灵活现。李自成不是简单的农民起义领袖,崇祯也不光是亡国之君。他把这些人物的性格写得特别丰满,该狠的时候狠,该软的时候软,让人觉得就是真人。这本事哪来的?还是因为他把那段历史研究透了。他知道当时社会矛盾是怎么回事,知道这些人为什么会那么做。所以写起来心里有底,怎么编都不会出格。
第三样本事是了解农民生活。这可是姚雪垠的独门绝活。他从小在河南农村长大,对农民的生活门儿清。更难得的是,他年轻时还被土匪绑过票,这段经历让他对"暴民"的生活有切身体会。后来他写《长夜》,就是根据这段经历写的。所以《李自成》里那些农民起义军的描写特别真实,打仗啊、过日子啊,写得有鼻子有眼。
第四样本事是善于学习。姚雪垠写小说之前,把古今中外的历史小说都研究了个遍。《三国演义》他熟,《战争与和平》他也懂,还专门分析过这些小说的优缺点。更厉害的是,他写《李自成》之前已经写了二十年小说,长篇小说、短篇小说都写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所以他一动笔就知道该怎么写,怎么安排情节,怎么刻画人物。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想到历史,脑子里马上就能浮现出小说的样子。
写历史小说最难把握的就是真实与虚构的分寸。姚雪垠先生在这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得很明白:历史著作必须写确有其事,而历史小说则可以写可能发生的事。这个"可能"二字,道出了历史小说创作的精髓。就像我们看一幅古画,既要看出历史的痕迹,又要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姚雪垠在《李自成》里把这种平衡把握得恰到好处。比如开篇的潼关南原大战,历史上其实没有这场战役,但他写得活灵活现。为什么这么写?因为要表现李自成军队的英勇顽强。历史上李自成的部队确实经历过类似困境,也展现过这样的战斗精神。
再比如"商洛壮歌"这段,史料记载只有寥寥数语。但姚雪垠却写出了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故事。他为什么要这样虚构?因为要通过具体的情节展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历史上的李自成确实在商洛山区活动过,也确实经历过艰难困苦。姚雪垠把这些历史事实作为基础,发挥合理的想象,把干巴巴的历史记载变成了有血有肉的故事。
这种写法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首先得吃透历史,知道哪些事可能发生,哪些事绝对不可能。比如写明朝的官场,就得了解当时的官制、礼仪;写农民军的生活,就得知道他们的武器装备、衣食住行。姚雪垠在这些方面下了苦功夫,所以他虚构的情节都经得起推敲。
其次要懂得取舍。历史资料浩如烟海,不能一股脑儿都塞进小说里。姚雪垠很会挑重点,他知道哪些历史细节最能表现时代特征,哪些可以略写。比如写崇祯皇帝,他重点刻画皇帝的多疑性格;写李自成,则突出他的军事才能和农民本色。这样的取舍,让虚构的人物既符合历史真实,又个性鲜明。
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历史规律。姚雪垠不是为虚构而虚构,他每处虚构都是为了更好地展现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比如他写明朝灭亡的原因,不是简单地归咎于某个奸臣或某次失误,而是通过一系列事件,展现整个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这样的虚构,比单纯复述史实更能揭示历史真相。
姚雪垠写《李自成》,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变"字。他常说:"笔墨变化,丰富多彩"这八个字是他写长篇小说的看家本领。这话说得实在,你看他笔下的人物,没有一个是呆板的。李自成有时豪气干云,有时又犯糊涂;崇祯皇帝一会儿刚愎自用,一会儿又优柔寡断。这些变化不是胡编乱造,而是跟着历史走,跟着人物性格走。读者看着看着,就会跟着揪心:李自成下一步会怎么做?崇祯还能撑多久?这种抓人的本事,就是姚雪垠说的"调动读者感情"。
说到小说的结构,姚雪垠有两把刷子:一把叫"大处着眼",一把叫"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就是把整个明末清初的历史看个通透。他知道农民起义为什么爆发,明朝为什么必亡,清朝为什么能入主中原。这些大道理搞明白了,写起小说来就有了主心骨。小处着手,就是把每个细节都写活。比如写战争,不光写两军对垒,还要写士兵怎么磨刀,战马怎么喂料;写宫廷,不光写皇帝批奏折,还要写太监怎么传话,宫女怎么梳头。这些细节堆起来,历史就活了。
《李自成》最精彩的地方,就是把大历史和小人物结合得天衣无缝。书里写了两种战争:一种是农民军和明朝官军打,这是阶级战争;一种是明朝和清朝打,这是民族战争。姚雪垠写这两种战争,不是简单地说谁好谁坏,而是写出了历史的复杂性。农民起义有道理,但农民军也有问题;明朝腐败该亡,但抗清又有正义性。这种写法,让读者既看到了历史大势,又看到了具体人物的悲欢离合。
《李自成》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姚雪垠这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写法。他既能站在高处看历史走向,又能蹲下来描写具体场景;既能把控整部小说的结构,又能雕琢每个细节的表达。这种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正是《李自成》至今仍被读者喜爱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