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卓茂传
发布时间:2025-04-26 10:32 浏览量:41
卓茂字子康,南阳宛人也。父祖皆至郡守。
译文:卓茂字子康,南阳郡宛县人。卓茂的父亲和祖父都官至郡守。
茂,元帝时学于长安,事博士江生,习《诗》、《礼》及历算。
译文:卓茂在汉元帝在位时期在长安求学,师从博士江生,研习《诗经》《礼记》以及历法和算术。
究极师法,称为通儒。性宽仁恭爱。乡党故旧,虽行能与茂不同,而皆爱慕欣欣焉。
译文:卓茂深入透彻地钻研老师传授的学问和方法,被人们称为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大儒。卓茂生性宽厚仁爱,恭敬温和。家乡的亲朋好友、故旧邻里,即使品行才能与他不一样,却都非常仰慕卓茂。
初辟丞相府史,事孔光,光称为长者。时尝出行,有人认其马。
译文:起初卓茂被征召担任丞相府史,在孔光门下做事,孔光称赞卓茂是德高望重、品行忠厚的人。一次卓茂外出赶路时,有个人指认卓茂骑的马是自己的马。
茂问曰:“子亡马几何时?”对曰:“月余日矣。”
译文:卓茂问道:“先生的马丢了多长时间了?” 那人回答说:“大概一个多月了。”
茂有马数年,心知其谬,嘿解与之,挽车而去;
译文:卓茂的马已经为自己拉车好几年了,心里明白对方肯定认错了,但还是默默解下马交给了那个人,然后自己拉着车离开了。
顾曰:“若非公马,幸至丞相府归我。”
译文:卓茂回头对那人说:“如果这不是先生的马,希望先生能到丞相府把马归还给我。”
他日,马主别得亡者,乃诸府送马,叩头谢之。茂性不好争如此。
译文:过了些日子,那个人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马,于是就到丞相府来送还之前认领错的马,还磕头向卓茂道歉。卓茂的性情就是这样不喜欢与人争执。
后以儒术举为侍郎,给事黄门,迁密令。
译文:后来卓茂凭借着精通儒家学术被举荐为侍郎,在黄门担任给事一职,之后又升迁担任了密县县令。
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
译文:卓茂费尽心思,恳切地教导当地百姓,看待百姓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举荐善良贤能的人并加以教导,口中从不说伤人的恶语,官吏和百姓都爱戴他,不忍心欺骗他。
人尝有言部享长受其米肉遗者,茂辟左右问之曰:“亭长为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嘱之而受乎?将平居自以恩意遗之乎?”
译文:曾经有人向卓茂告发说在他所管辖地区的一个亭长接受了自己赠送的米和肉,卓茂让身边的人退下后问那人说:“是那个亭长主动向你索要的呢?还是你有事嘱托他,他才接受的呢?亦或是平时你自己出于感恩的心意而送给他的呢?”
人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邪?”
译文:那人回答说:“是我自己主动送给他的。” 卓茂说:“是你主动送给他的,他接受了,那为什么又来告发呢?”
人曰:“窃闻贤明之君,使人不畏吏,吏不取人。
译文:那人说:“以我的个人认知是贤明的君主,能让百姓不畏惧官吏,官吏也不索取百姓的东西。
今我畏吏,是以遗之,吏既卒受,故来言耳。”茂曰:“汝为敝人矣。
译文:现在的情况是我害怕官吏,因此才给他送东西,官吏最终接受了,所以我才来告发这件事。” 卓茂说:“你真是个见识浅陋的人啊。
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
译文:人之所以比动物尊贵,是因为人有仁爱之心,知道互相恭敬、互相交往、互相帮助这些道理啊。
今邻里长老尚致馈遗,此乃人道所以相亲,况吏与民乎?吏顾不当乘威力强请求耳。
译文:现在邻里之间的老人尚且会互相赠送礼物,这就是人们之间用来互相维持友好关系的方式,更何况是官吏和百姓之间呢?官吏只是不应当凭借权势暴力强行索要罢了。
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
译文:人的一生,都是在群体中混居共处,因此需要制定规范和礼仪来作为人们交往的准则。
汝浊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走,不在人间邪?亭长素善吏,岁时遗之,礼也。“
译文:你自己不想着去遵循这些道理规范,难道还能高高飞走远远跑开,不在这世上生活了吗?我了解到那个亭长向来是个好官吏,你在逢年过节时送些东西给他,这是符合礼节的呀。”
人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顺人情。
译文:那人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法律为什么要禁止这种行为呢?” 卓茂笑着说:“法律设立的是根本性的原则,而礼遵循的是人之常情。
今我以礼教汝,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
译文:如今我用礼来教导你,你必定不会心怀怨恨;但如果用法律来治你,你又哪里还能有容身之地呢?"
一门之内,小者可论,大者可杀也。且归念之!”于是人纳其训,吏怀其恩。
译文:在一个家庭或社会内部,小的过错可以论罪处罚,大的恶行则当处死。你暂且回去好好想想吧!” 于是那个人接受了卓茂的教导,官吏们也都感怀卓茂的恩德。
初,茂到县,有所废置,吏人笑之,邻城闻者皆蚩其不能。
译文:当初,卓茂刚到密县任职时,对当地的一些制度进行了废除或调整,官吏们都讥笑他,邻城的人听说后也都嘲笑他没有治理才能。”
河南郡为置守令,茂不能嫌,理事自若。数年,教化大行,道不拾遗。
译文:河南郡为密县增设了其他官员,卓茂并不因此嫌弃,仍像往常一样处理政务。几年后,他推行的教化普遍施行,社会风气大为改善,路上遗失的东西都没人拾取。
平帝时,天下大蝗,河南二十余县皆被其灾,独不入密县界。
译文:汉平帝在位时期,全国爆发严重蝗灾,黄河以南二十多个县都遭受了蝗灾的侵害,唯独密县境内没有蝗虫进入。
督邮言之,太守不信,自出案行,见乃服焉。
译文:督邮把密县没有遭受蝗灾这件事报告给太守,太守不相信,亲自外出巡视考察,看到密县确实没有蝗灾后才信服了。
是时,王莽秉政,置大司农六部丞,劝课农桑。
译文:在当时,王莽掌握政权,设置了大司农六部丞这一官职,鼓励并督促百姓从事农业和蚕桑生产。
迁茂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
译文:后来卓茂被调任京部丞,密县的男女老少都流着眼泪在路旁送卓茂。
及莽居摄,以病免归郡,常为门下掾祭酒,不肯作职吏。
译文:等到王莽摄政时,卓茂因病而被免职回到其家乡,卓茂宁愿在郡中担任郡府门下掾祭酒这样的闲职,却不肯去担任有具体职事的官吏。
更始立,以茂为侍中祭酒,从至长安,知更始政乱,以年老乞骸骨归。
译文:更始政权建立后,更始朝廷任命卓茂担任侍中祭酒,卓茂也来到长安任职,卓茂看到更始政权内部管理混乱不堪,便以自己年纪老迈为由请求退职还乡。
时,光武初即位,先访求茂,茂诣河阳谒见。
译文:光武帝刘秀刚刚登上皇位时,第一时间就安排人寻访了卓茂,卓茂也前往河阳拜见了光武帝刘秀。
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
译文:光武帝下诏说:“从前的密县县令卓茂,能约束自身、修身养性,坚守节操纯正坚定,实在是能做到他人所不能做到的事。
夫名冠天下,当受天下重赏,故武王诛纣,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
译文:名声冠绝天下的人,应当受到天下最重的奖赏,所以周武王讨伐商纣王之后,修筑比干的坟墓加以表彰,在商容居住的里巷竖起标志以旌表其贤。
今以茂为太傅,封褒德侯,食邑二千户,赐几杖、车马,衣一袭,絮五百斤。“
译文:现在任命卓茂为太傅,封他为褒德侯,享有食邑二千户,赏赐给他凭几和手杖、车马,一套衣服,五百斤丝绵。”
复以茂长子戎为太中大夫,次子崇为中郎,给事黄门。
译文:光武帝又任命卓茂的长子卓戎为太中大夫,次子卓崇为中郎,在黄门署供职。
建武四年,薨,赐棺椁冢地,车驾素服亲临送葬。
译文:建武四年(公元28年),卓茂去世,朝廷赏赐了棺椁和墓地给卓茂,光武帝还亲自穿着素服亲自前往为卓茂送葬。
子崇嗣,徙封汎乡侯,官至大司农。崇卒,子棽(shēn)嗣。
译文:卓茂的儿子卓崇继承了爵位,被改封为汎乡侯,卓崇后来官至大司农。卓崇去世后,他的儿子卓棽继承了爵位。
棽卒,子嗣。,子隆嗣。永元十五年,隆卒,无子,国除。
译文:卓棽去世后,其子卓继承了爵位。卓去世后,其子卓隆继承了爵位。永元十五年(公元98年),卓隆去世,没有子嗣,封国被废除。
初,茂与同县孔休、陈留蔡勋、安众刘宣、楚国龚胜、上党鲍宣六人同志,不仕王莽时,并名重当时。
译文:当初,卓茂与同县的孔休、陈留郡的蔡勋、安众县的刘宣、楚国的龚胜、上党郡的鲍宣六个人志向相同,在王莽当政时都不去做官,他们在当时都享有很高的名声。
休字子泉,哀帝初,守新都令。后王莽秉权,休去官归家。
译文:孔休字子泉,汉哀帝初年,担任过新都令。后来王莽掌权,孔休辞官回乡。
及莽篡位,遣使赍玄纁、束帛,请为国师,遂欧血托病,杜门自绝。
译文:等到王莽篡夺汉室皇位后,王莽派使者带着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等礼物,邀请孔休担任国师,孔休吐血装病,闭门不出,与外界断绝往来。
光武即位,求休、勋子孙,赐谷以旌显之。
译文:光武帝刘秀登上皇位后,寻访孔休、蔡勋的子孙后代,赏赐给他们谷物,以此来表彰他们先辈的高尚行为并使他们显扬于世。
刘宣字子高,安众侯崇之从弟,知王莽当篡,乃变名姓,抱经书隐避林薮。
译文:刘宣字子高,是安众侯刘崇的堂弟,他预见到王莽将会篡夺汉朝政权,于是更名改姓,抱着儒家经典隐居在山林草泽之中。
建武初乃出,光武以宣袭封安众侯。擢龚胜子赐为上谷太守。
译文:建武初年刘宣才出山,光武帝让刘宣继承并袭封安众侯的爵位。光武帝还提拔龚胜的儿子龚赐担任上谷太守一职。
胜、鲍宣事在《前书》。勋事在玄孙邕传。
译文:龚胜、鲍宣的事迹记载在《汉书》里。蔡勋的事迹记载在他玄孙蔡邕的传记里。
论曰:建武之初,雄豪方扰,虓(xiāo)呼者连响,婴城者相望,斯固倥偬(kǒng zǒng)不暇给之日。
译文:评论说:建武初年,英雄豪杰正纷纷兴兵扰乱局势,起兵反抗的人接连不断,据城自守的人随处可见,这本来就是形势急迫、事务繁多来不及应付的时期。
卓茂断断小宰,无它庸能,时已七十余矣,而首加聘命,优辞重礼,其与周、燕之君表闾立馆何异哉?
译文:卓茂只是个诚笃守善的小官,没有其他出众的才能,当时已经七十多岁了,然而却首先受到光武帝的聘请任命,光武帝给予他言辞优厚的诏书和隆重的礼仪,这与周武王、燕昭王为贤能之人表闾立馆以示尊崇又有什么不同呢?
于是蕴愤归道之宾,越关阻,捐宗族,以排金门者众矣。
译文: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心怀愤懑、归隐守道的贤士,越过险阻关隘,舍弃宗族亲人,前来投奔朝廷(排金门,指叩开金马门,这里代指投奔朝廷为官)的人才就源源不断了。
夫厚性宽中近于仁,犯而不校邻于恕,率斯道也,怨悔曷其至乎!
译文:性情淳厚、心胸宽广就接近于 “仁”,别人冒犯了自己也不计较就接近于 “恕”,遵循这样的道理,怨恨和懊悔又怎么会到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