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阅丨襄阳何以“屏吾国”
发布时间:2025-04-26 08:30 浏览量:52
襄阳何以“屏吾国”
2009年,我在《襄樊日报》发表《〈李曾伯纪功铭〉试解》一文,对铭文进行了逐字逐句的解读。时隔十六年后的正月,再次站在这座771年前“正月元日”所立的大型摩崖前,心中泛起的不再是当年解谜的兴奋,而是铭文背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以及李曾伯等人慷慨壮烈的报国情怀。
△位于真武山脚下的《李曾伯纪功铭》摩崖石刻,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摄影:马军
南宋安危看京湖
在铭文中,李曾伯有一个重要的身份——京湖制置使。
京湖制置使,全称为“京西湖北制置使”。《宋史·职官志》称:“制置司不常置。掌经昼边鄙军旅之事。中兴以后置使,掌本路诸州军马屯防扞御,多以安抚大使兼之。”是否在某地设制置使,视战局而定,其制置区域和性质,类似现代的战区。京西指京西南路,湖北指荆湖北路、荆湖南路,覆盖区域大致在今湖南、湖北一带。建炎南渡(1127年)后,随着金、蒙的相继南侵,宋廷为抵御北方威胁,逐步构建沿江防御体系,形成了分别位于长江上、中、下游的川渝、京湖、两淮三大核心战区。京湖战区则是自三国、六朝以来的南北双方重点争夺的区域,又称荆襄战区,其核心防御点是襄阳、江陵和鄂州三个军事重镇,南宋以此“铁三角”,精心构建对北方的第一道防御屏障。在荆襄地区担任京湖制置使的除李曾伯外,还有岳飞、虞允文、赵方、孟珙等名将。
从南宋初期的抗金战争开始,襄阳战略地位的重要性不断为南、北两方所认识。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收复襄阳六郡,他认为:“ 襄阳六郡,地为险要,恢复中原,此为基本。”因此着力将襄阳城营建为南宋的边防重镇,稳峙前线,保持了南宋的百年安稳。以“端平入洛”为标志,宋蒙开启战端。端平二年(1235年),蒙将阔出率蒙古军取道金州(今陕西安康)、光化(今湖北老河口),在陆续占邓州、枣阳后围困襄阳,时京湖制置使赵范与手下“朝夕酣狎,了无上下之序。民讼边防,一切废弛”,无力组织抵抗,导致大量人口、军械、物资被蒙军掳掠而去。
其后,襄阳在嘉熙二年(1238年)至四年(1240年)期间为孟珙收复。身为岳家军后人且籍贯为襄州枣阳的孟珙,与岳飞一样重视襄阳城的修建。他曾上书陈述:“襄、樊为朝廷根本,今百战而得之,当加经理,如护元气,非甲兵十万,不足分守。”在战争的蹂躏和蒙军的掳掠下,襄阳人口匮乏,边防空虚,以易守难攻而著称的坚城,变为“易攻难守”的荒城。孟珙虽然对襄阳城进行了一些修缮和维护,但远远未能恢复到原有水平。
作为京湖战区防御核心之一、在宋蒙之间几度易手的襄阳城在交到李曾伯手中后,再次成为双方胶着的战场。
京湖防御赖李氏
李曾伯于淳祐十年(1250年)任京湖制置使。从铭文可知,他于次年发动了收复襄、樊之战。此时,蒙古陷入贵由去世后的汗位之争,李曾伯精准把握战机,果断行收复之举。四月二十日,李曾伯以荆鄂副都统制高达为总指挥官,率二万一千人进发襄阳,又以江州、黄州援军吉文瑫部五千人随后跟进。二十七日,收复襄阳和樊城。
△《李曾伯纪功铭》铭文。摄影:马军
阅读铭文会发现,李曾伯的“纪功”则在收复襄、樊三年后。这是因为当时沦为荒城的襄阳收复易,守御难,一次的奇袭成功,远不能庆功言胜。李曾伯对襄阳的再造之功在于其后一系列的有效经营,他曾自称:“奉命复襄,两年之间,征筑并举,敌骑不敢轻入。”
一是主动出击,屡战屡胜。除了淳祐十一年的奇袭,在铭文刻立23天之后,宋军在襄阳取得了一次更大的胜利。正月二十四日,蒙将古纳图率军过汉江来势凶猛。李曾伯令高达扼守河关,在襄阳城西的西柳关、万山一带,阻击蒙军。两军鏖战整整一天,宋军利用山水夹峙的有利条件,在风雨交加的天气助力下,以区区三千兵力,破蒙军三万之师。李曾伯上奏称:“臣周旋江、淮、荆、蜀三十余年,屡见敌人侵轶,未尝有此捷。”此战之大胜,大大提振了宋军士气,也最终确立了宋军对襄阳的占领。
二是重视防御,修缮城池。高达进入襄樊后,所看到的是城溃池荒的景象。这是当时京湖战区北沿的普遍现象:“京湖沿边诸城,十五六年,付之榛莽,彼此视如弃地。”李曾伯指示高达迅速“立官府”、修城池。数月之后,襄、樊二城均告修复,襄阳“周围余九里”,樊城“近四里有半”,建成了“师出必克,敌入辄败”的坚固堡垒。宋理宗下诏嘉奖说:“襄阳要区,积年未曾经理,每关忧顾。李曾伯受任边间,抗志远图,稗襄樊二城一日复旧,计虑密而用力多矣。”襄阳在十五年之后恢复了边防重镇的规格,也为后来长达六年的襄阳保卫战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是劝屯结合,生产自给。收复后,李曾伯上陈《奏襄樊经久五事》,将军队屯田与劝民种地相结合,解决粮食问题。他报准朝廷免去襄阳三年地租,官府又发放农具,借给流民耕牛和种子,勿苛取,勿私收,给农民以自由。
四是充实兵力,增强防御。襄、樊立城之后,李曾伯从江陵等地协调兵力,在襄阳驻军二万一千余人。他认为朝廷所派遣的生券军资费浩大,且军驻异乡,军心不稳,主张从本地招“义士军”,将军人及家眷一同招入。为了吸引周边百姓投军,他预先“令襄阳府计置创造寨屋万间,以备屯驻”,到宝祐二年(1254年)上半年,已有6276户军人带家眷迁入襄阳定居,大大增强了襄阳的军事力量,也改变了襄阳十数年的荒凉局面。
此外,李曾伯还将襄阳与周边的郢州(今湖北钟祥)、邓州等联为一体,协同防御。一系列措施可谓卓有成效,一座城高池深、兵精粮足的边城稳稳扎根前线,致使蒙古军队不敢再轻易南侵。
铁打襄阳“屏吾国”
在李曾伯的奏章中,襄阳是“天下之脊,古今重地”,正如铭文中的“壮哉岘,脊南北”。 他对襄阳更高的评价在于“千万年,屏吾国”一句。七百多年前,李曾伯在这里苦心孤诣,筹划方略,营造了襄阳这样一座城池,并向她交托了一个王朝的命运。之后,襄阳以一座孤城,坚守六年,虽然最终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却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可谓虽败犹荣,虽败犹壮。
站在《李曾伯纪功铭》摩崖石刻前,遥想苍茫岁月,巨大的铭文仿佛一幅宏大的历史剪影。再读铭文,当年的金戈铁马似乎在耳边鸣响,慷慨悲壮。
襄阳三千年的建城史上,历朝历代都不乏抗击侵略、保家卫国的英雄。襄阳人于千年烽火中淬炼出的钢的意志、铁的脊梁,成就了“铁打的襄阳”之美名。而《李曾伯纪功铭》中“千万年,屏吾国”的不朽宣言,便熔铸着历代襄阳人的铁血丹心和万丈豪情!
(原文刊发于《襄阳晚报》2025年2月21日10版)
作者简介
方莉
现就职于襄城区古城办事处。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湖北文理学院习凿齿研究中心副主任,襄阳市首届隆中文化名家拔尖人才。市人大立法顾问、市政协协商议政专家、市规委会咨询专家、市地方志专业人才库专家、市地名委员会专家,市博物馆协会理事、顾问。长期从事地方文化研究,已出版主要著作:《襄阳岘山》《羊祜志》《襄阳城古街巷的前世今生》《千年习家池》等。
看精彩视频
- 上一篇:杨超说,是主厨的技术让“食材无贵贱”
- 下一篇:医院:人类最赤裸的剧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