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任”
发布时间:2025-04-25 16:49 浏览量:31
人们经常说“信任”,现在说一说“任”。
何为任?甲骨文字形,担荷的担子的竖立形,本义为挑担;荷;肩负。
《国语·齐语》中“任,抱也。”,其含义为“负任担荷”。现在经常作为“担当、委派、职责”等意思。
01 任的主动与被动
从任的解释中可以看到,有主动意味的是“担当、承受、负责”等;有被动意味的是“委派、使用、保举”等;作为名词且中性的是“职责、无拘束”等。
《道德经》中有云“不敢为天下先”。其实就有“任”的意思。因为古人做文章无标点,因此断句就很有意思。
如果“不,敢为天下先。”,如此断句,就表达非常主动、积极进取之意,就是“担当、承受、负责”的含义,就是振臂一呼,天下响应,舍我其谁的争先姿态。
如果“不敢为天下先。”,如此断句,就表达谦让、退步、示弱的含义,明显地怕“枪打出头鸟”的明哲保身、暗藏隐蔽之策略。
任,也如此。根据环境变化、发展趋势和自身条件,要么选择“不,敢”,要么选择“不敢”。
现在,经常听到“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努力,是程度方面;选择,是敢不敢方面。其实这是两股道,鸡同鸭讲,牛唇不对马嘴。
02 任的条件
能够“任”,自然要符合一定条件,当然规范一些的可以成为“标准”,比如岗位说明书、任职资格技能标准,等等。
这是人力资源管理必备的工具,每个岗位的工作内容和权限,每个职务的技能和经历背景,都需要用文字描述清晰。这样便于各级使用者操作。当然,环境一直变化,这些规范和标准,每年都要改善,做到与时俱进。
我国学校教育的特点是流水线化的,因此标准化和学科化,是各个学段的指引。从中考到高考,人才选拔方法有各种变化,但换汤不换药。数学、语文和英语是核心,对所以的学生折磨最甚。
一般而言,985学校高考录取为2%,211学校高考录取为3%,二者共计5%。本科阶段录取为15%。这20%,是全体高中生中,读书比较好的。大约70的高中生,会进入大专阶段学习。大专学生,在就业时,不同企业会有不同要求,岗位和任职都会挑剔一些。
这些学生大学毕业后,进入职场,从专业技能岗位开始,随着发展,逐渐进入专业技能人才晋升通道、经管技能人才晋升通道和后勤支持晋升通道。经管,指的是经营管理。一般指的是企业系统。由于公务员系统和军队系统比较特殊,这里不做论述。
从标准化来讲,学校教育和职场衔接了。现在社会舆论重点在于学校教育的知识和技能不是职场所需要的。这其实等于白说。学校是行政计划型组织,企业是市场化组织,学校怎么能提供出符合企业需要的毕业生呢?不可能!但是,实际就是这样,僵在这里了。
怎么解决,不知道!
我所知道的,就是这个毕业生在孩提时期,就应该全面发展,而不是被贴上各类标签,成为某某方面的人才。他们会根据环境和自身的特点,逐渐成长,演变为通才或者专才。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所“任”的使命不同,是通才还是专才,造化弄人!
03 通才和专才
人分为通才和专才两大类,每个人根据自己的情况,随着学习和成长,逐渐发展起来,一步步演变为通才和专才。一般而言,通才较少,专才较多。
(1)关于通才
之所以能成为通才,全赖于儿童时期始,好奇心强,兴趣广泛,能长时间专注与一件事上,每个事务,都能做得有模有样而不是浅尝辄止。说白了,就是能够全面发展。
这里面也暗含是一万小时定律,即虽然投入了几白个小时,远远没有达到一万小时,但是比起一般人,那是远远超越了。非常适合未来某个时刻,引出这方面的话题,进而如滔滔江水的内容绵绵不绝,给陌生者以博学、专长方面的印象。
能成为通才之人,主要的秘诀是掌握了方法论,打通了不同事物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能用某一领域内的诀窍,开启另外一领域。这种举一反三的能力,完全依赖于少年时代的精进。
(2)关于专才
专才,顾名思义就是专注于某一领域,一直深挖下去。一般而言,专才多发展为高手、专家,一旦跨领域,这些专家就会闹出笑话,说明专业知识的狭窄性和不易变通性。
绝大多数人属于专才,主要是在青少时期,没有全面发展。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演变为偏好型成长。
04 人才评价方法
不同的企业,对于人才的评价方法是不同的。三国时期,魏人学者刘劭编写的《人物志》对于辨认人才有专门叙述,可以借鉴,如下:
(1)察誉:
考察人的声誉时要有客观的态度,不能仅凭道听途说或多数人的意见来判断一个人的真实情况。需要亲自调查,用眼睛看到的事实来纠正用耳朵听到的可能存在的谬误。
(2)接物:
在待人接物时,要避免个人爱好的影响,要公正无私,这样才能准确地评估一个人的品质和能力。
(3)度心:
审查人的心志时,要对志向大小做具体分析,避免误判。这意味着在评价人才时,要考虑他们的长远目标和抱负。
(4)品质:
评定人的素质时,要以发展的眼光全面考察,区分聪慧早成与大器晚成的不同特点,适时选用人才。
(5)变类:
在辨别人才类型时,要避免对同类人才相敬或相争的疑惑,要客观地评价每个人的优势和劣势。
(6)论材:
在评论人才时,要避免提携富贵者、压抑贫困者的错误,要公平对待每一个人。
(7)观奇:
观察奇才时,要避免误用夸夸其谈、华而不实的人,要选拔那些踏实能干、质朴无华的人。
05 选贤任能
古之为将,智信仁勇严,五能并举。现代为官,德能勤绩,四类要求。
既然要“任”,就需要表现出“能”来,能在那里?
古之就有九德之说,其实就是九个方面的才能,摘自《左传·昭公二十八年》。
【原文如下】
心能制义曰度,德正应和曰莫,照临四方曰明,勤施无私曰类,教诲不倦曰长,赏庆刑威曰君,慈和遍服曰顺,择善而从之曰比,经纬天地曰文。
【译文如下】
(1)心能制义曰度:内心能以“义”为准则衡量事物,称为“度”。指理性判断与道德约束的结合,体现对原则的坚守。
(2)德正应和曰莫:德行端正且能与他人和谐呼应,称为“莫”。“莫”通“谟”,意为谋略或顺应,强调德行的协调性与感召力。
(3)照临四方曰明:光明普照四方,称为“明”。喻指德行如日月般光明磊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4)勤施无私曰类:勤勉施惠且无私心,称为“类”。“类”指同类相善,强调对众生的普遍关怀与公正。
(5)教诲不倦曰长:不倦怠地教导他人,称为“长”。体现教化责任与持续育人的精神。
(6)赏庆刑威曰君:“赏庆”指奖赏,“刑威”代表刑罚和威严。这句话的意思是,身为君主,正确地进行奖赏能让人心生愉悦,严谨地运用刑罚可以树立威信。奖赏和刑罚是君主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恰当运用赏罚,能使臣民明确行为的准则和方向,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稳定。
(7)慈和遍服曰顺:强调领导者以温和、慈爱、和蔼的态度去对待他人,能够使众人信服和顺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德服人”。这种温和的治理方式可以化解矛盾,凝聚人心,让民众从内心深处认可和服从领导者。
(8)择善而从之曰比:意思是应该推崇善举,并明示世人,民众就会弃恶从善。领导者自身要具备分辨善恶的能力,积极选择和遵循善的行为和理念,为民众树立榜样,这样才能引导社会形成良好的风气。
(9)经纬天地曰文:“经”和“纬”原本分别指直线和横线,是以天为经、以地为纬,比喻人的才智极大,能够规划经营宏远的事业,懂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更好地协调其中的取舍与互助。拥有这种品德的人,能够统筹全局,合理安排各种事务,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无论是《人物志》还是《左传》,古人的智慧,都能明照古今,尤为现代所借鉴。
现代所憾,是古人文字简练而隽永,难以理解。西方现代管理,虽然提供了海量思维,但总感觉不够精妙。
这个精妙,才是智慧,而非简单的词语堆叠,也非过度的系统化。,于是乎,因成而信,俱能而任,正所谓信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