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钦安四大名方释义

发布时间:2025-04-25 14:04  浏览量:38

近代四川著名医家郑钦安临床虽喜用经方,但并不拘泥。其著作《医法圆通》所载方剂就达170首之多,里面含有大量后世古方。下面选择郑钦安自创、最常用、医理论述较深的,且能代表其学术思想的四首方剂作一解析。

一、补坎益离丹: 原方药物:附子8钱(25克)、桂心8钱(25克)、蛤粉5钱(16克)、炙甘草4钱(12克)、生姜5片。关于方名,郑钦安说:“补坎益离者,补先天之火以壮君火也。”可见,此方是上病治下,通过补坎阳而壮离火。其药物配伍,郑氏指出:附桂为君,补坎中真阳;蛤粉补坎中之阴,使阳有依附;姜草调中,交通上下枢机。其治法思路,在水火升降之上。此方首见于《医法圆通·卷一·心病不安》,主治心气虚而心慌心跳,并见少神、喜卧、懒言、小便清长,或有潮热自汗者。

郑氏也用此方治疗惊悸、不卧、汗证、目病等。按中医辨证,这些病症的病机为心阳虚或心肾阳虚背景下的心肾不交。以《医法圆通》中此方应用的三个病症为例。补坎益离丹治疗病症汗症:“阴盛隔阳于外之证,夜间亦汗出,此为阳欲下交而不得下交,阳浮于外,故汗出。法宜扶阳,阳旺而阴不敢与争,阳气始得下交,如白通汤、补坎益离丹之类。”

惊悸:“惊者,触物而心即惶惶无措,偶闻震响而即恐惧无依,此皆由正气衰极,神无所主。法宜扶阳,交通水火为主,如白通汤,补坎益离丹之类。”

不卧:“因肾阳衰而不能启真水上升以交于心,心气即不得下降,故不卧;有因心血衰不能降心火以下交于肾,肾水即不得上升,亦不得卧。其人定见萎靡不振,气短神衰,时多烦躁。法宜交通上下为主,如白通汤,补坎益离丹之类。”补坎益离丹与四逆类方异同由上三症可知,郑钦安将补坎益离丹与四逆、白通等方视为同类,让人费解。

在他看来,两方治理如出一辙,共性是:正治在补火,兼治为潜阳。因为,阳弱则不能内守而浮,遂潛越于上(外),只有阳旺才能水火相济,各守其位,而阴阳得和。但两方显然是有区别的。

补坎益离丹治心阳虚证,症见心病不安、惊悸、不卧、汗出等属心阳不足者。因坎离(心肾)相关,故提出补坎益离法。然用药非单一补坎阳,而是补坎(附子)益离(桂心)并举,同时和阴(蛤粉)、培中(姜草)。这样扶阳和阴、培中升降,而达济水火、交阴阳的目的。药力上,此方缓于白通汤,故多用于病势较缓的病症。

白通汤治寒盛阳亡证,症见阴寒内盛、阳虚外越见戴阳、假热者。此方 功在 回阳救逆 , 故大辛大热、力专用强。郑氏用白通汤时,干姜用量是伤寒原方加倍(二两),指出:附子壮元阳、干姜温中焦、葱白引离中之阴交肾。这与补坎益离丹的治法组方思路大体一致,但对应为阳亡危证,故药力专而强,非扶阳,而是回阳救命。

另外吴佩衡制有坎离丹一方,与补坎益离丹大同小异。

附片60g,肉桂15g,蛤粉12g,炙甘草9g,龙眼肉24g,生姜24g。

据称“治心病不安等症,效果极好”。与补坎益离丹比较,主要多龙眼肉一味,剂量亦较重。

1.心悸(心房纤颤)——唐步祺治案

李某,男,60岁。心慌不安,面容苍白无神,声音细小,两脚浮肿。特别怕冷,虽暑热炎天,两足亦冰凉。口干口苦,咽喉干燥,口中无津液,但不思饮水,脉浮数。西医诊断为心房颤动。脉搏120次/分,动则气喘,舌质淡红,苔白滑。乃师法郑氏补坎益离丹。

附子24g,桂心24g,蛤粉15g,炙甘草12g,生姜5片。

连服5剂,自觉咽喉干燥减轻,口中微有津液,无其他不良反应。其后附子用量逐渐增加至每剂200克,连续服20剂,自觉精神好转,两脚浮肿消,不复畏寒,口中津液多,已不觉口干口苦,脉搏稳定在每分钟95~100次。继服用原方加补肾药物如蛤蚧、砂仁、益智、补骨脂、仙茅、黄芪、人参等,又服20剂,脉搏每分钟85~90次,其他症状消失而告愈。

原按:此方重用附子以补真阳,桂心以通心阳,真火旺则君火自旺。又肾为水脏,真火上升,真水亦随之上升以交于心,水既上升,又必下降。复取蛤粉之咸以补肾阴,肾得补而阳有所附,自然合一矣。况又加姜、草调中,最能交通上下,故曰“中也者,调和上下之枢机也”。此方药品虽少,而三气同调,心肾相交,水火互济,故治之而愈。

2.心悸(心房纤颤)——傅文录治案

王某,女,62岁,农民。心慌、气短,胸闷乏力3年余,曾诊为慢性心力衰竭、心房纤颤,长期服用中西药物,情况时好时坏,未见明显改善。近时进行性加剧。心电图报告:心房纤颤、心肌缺血,心率165次/分。现症见心慌,气短,胸闷,乏困无力,动则尤甚,面色黯黑,畏寒肢冷,双下肢浮肿,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证属心阳虚衰,虚阳上越。治宜温阳潜镇。方用郑氏补坎益离丹化裁。

肉桂10g,制附子30g(先煎2小时),炮姜30g,炙甘草30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红参10g。3剂,水煎服,每天1剂。

复诊:服药后,情况明显改善,体力明显恢复,畏寒肢冷减轻,心率65次/分,律齐。原方再服3剂,病愈大半。后服附子理中丸巩固治疗。

原按:心房纤颤是比较顽固的心律失常,其特征表现在心房与心室的跳动不一致,即脉搏慢而心率快,脉沉迟无力,舌淡苔白滑,一派心肾阳虚表现。治用郑钦安先生创制的补坎益离丹化裁。补坎者,补肾阳也;益离者,益心火也。“补先天之火以壮君火也”“真火旺则君火始能旺”。同时佐以龙、牡,心肾火旺,肾阳得潜,心病自然得愈也。

3.心悸(心动过缓)——傅文录治案

孔某,女,57岁,退休职工。患病窦综合征,经治数年未能缓解,近几年更年期停经,病情加剧。曾求治于各级医院,未有显著改善。心电图报告:心率45次/分钟。现症见心悸胸闷,畏寒肢冷,时有烘热汗出,烦躁不安,失眠多梦,气短懒言,不耐劳作,舌胖大边有齿痕,脉沉迟无力。证属心肾阳亏,虚阳上越。治宜温肾助心,镇潜活血。方用郑钦安补坎益离丹加减。

附子30g(先煎2小时),肉桂10g,炙甘草10g,红参10g,生龙骨、生牡蛎各30g,三七10g,灵磁石30g,紫石英30g,干姜30g。6剂。水煎服,每天1剂。

复诊之时,患者称近10年未有之好转,心慌胸闷消失,体质增加,烘热汗出消失,失眠好转,睡眠质量仍较差。心电图报告:心率62次/分。原方有效,再服6剂,巩固治疗。

原按:患者有心病不安病史,加之天癸已竭,肾阳亏损,心阳无助,心肾阳衰而病情加剧。补坎益离丹一方专为此而设。补坎者,补肾阳也;益离者,益心火也。肾火旺而心火自旺,此补坎益离之意也。在郑氏方药上,加用三七以活血化瘀,加磁石、紫石英镇潜虚阳上越,同时加人参益气助阴。方药对症,效有桴鼓之应。

4.心悸——戴丽三治案

吕某,男,77岁。素性勤苦,虽高年尚在操持家务。近2个月渐觉心悸、气短,日愈加重。小便频数,涕泗交流,屡治无效。察其脉代,舌白滑。患者告曰:“诸医皆谓吾病系阳虚,但扶阳方中若加肉桂,反觉心悸更甚,不知何故?”余曰:“扶阳不离姜、附、桂,但附子无姜不热,无桂不燥,是以扶阳方中加桂则燥性大增,纯阳刚烈,过于兴奋,故有不受。然若调剂得宜,则又不忌。”

所现诸症显系心肾阳虚,中阳不足,元气不能收纳所致。心阳虚,阳神不藏,以致心悸、气短。肾主五液,肾阳虚衰,元气不能收纳,上不能统摄阴液,而致涕泗交流,下不能约束膀胱,而致小便频数。且心肾之阳相通,互相影响,肾阳虚衰,可引起心阳不足,心阳不足,亦可伤及肾阳。故肾阳虚者,心阳易虚;心阳虚者,肾阳亦多感不足。然其相互交通之作用,全凭中气为之斡旋。所以郑钦安说:“中也者,调和上下之枢机也。”此症之治,宜补阳以运中,补中以助阳,先后天同时兼顾。但用药应刚柔相济,适于病情。遂处以郑钦安附子甘草汤。

黑附子60g,炙甘草9g。

方中附子辛热,补先天心肾之阳,其性刚烈;甘草味甘,专补后天脾土,其性和缓。甘草与附子相伍,可缓和其刚烈之性。同时,脾得先天真阳以运之,而中气愈旺,愈能交通先天心肾之阳,此先后天并补之剂也。

上方连服3剂,症情好转。宜加强补中作用,兼补心气。原方加高丽参,由6g加至15g,服3剂,诸症大减,且觉安静、恬适。至此,心肾之阳恢复,欲图巩固,须阴阳兼顾,本《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之旨,易方郑钦安补坎益离丹和潜阳丹加味。

第一方,补坎益离汤:黑附子60g,桂心9g,蛤粉15g,炙甘草6g,生姜15g。

第二方,潜阳汤:黑附子60g,龟甲15g,砂仁6g,桂心9g,炙甘草9g,高丽参9g。

补坎益离汤用附、桂补心肾之阳,蛤粉补肾阴,启下焦水津上潮,姜、草调中,最能交通上下。虽附、桂同用,然有蛤粉补阴以济之,甘草之甘以缓之,不但刚烈之性大减,且水火互济,上下不乖,心悸自不作矣。

潜阳汤中龟甲潜阳滋阴,附、桂补心肾之阳,加高丽参补益元气,又得砂仁、甘草理气调中,使上下气机交通,水火调平矣。

上方各服2剂后,诸症消失,精神亦较前增加。

点评:此证心肾阳虚不耐肉桂之燥,选用附子甘草汤回避之,颇具圆通之巧。所用3方皆郑钦安所拟,可见戴丽三于火神派学说用功深矣。

二、潜阳丹:原方药物:砂仁1两(31克),附子8钱(25克),龟板2钱(6克),甘草5钱(16克)。潜阳丹被郑钦安归为“纳气归肾之法”。郑氏认为此方,砂仁宣发中焦阴寒,纳气归肾;附子补坎阳壮君火;龟板通阴助阳;甘草补中。对照补坎益离丹,虽治法思路均在坎离水火,方药组成差异却大。补坎益离丹基本为附桂结构,潜阳丹则接近温补剂(如右归饮等)。但郑氏亦常将之作为四逆、白通汤的并选方,真是费人猜量。

潜阳丹治疗病症潜阳丹首见于《医理真传·卷2·阳虚症门问答》,用治“头面忽浮肿,色青白,身重欲寐,一闭目觉身飘扬无依者。”郑氏指出,此为阴盛逼阳外越,治宜潜阳。此外,他也用此方治疗其他多种病症,如:

其一,“平人忽喉痛甚,上身大热,下身冰冷,人事昏沉者。”此为阴阳离决、上热下寒的危证,与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证相当。其二,“病人口忽极臭,舌微黄而润滑,不思水饮,身重欲寐者。”这是一个虚寒重证,郑氏认为,口极臭和舌苔黄是阳气虚浮之象。其三,“腰痛,身重,转侧艰难,如有物击,天阴雨则更甚者。”这只是一个寻常的腰痛症。郑氏指出,此症十居其八为肾阳虚。其四,“五更后常梦遗精,或一月三、五次,甚则七、八次者。”

郑氏认为,遗精之病属肾阳虚者,是阳虚不能摄精,遗精多发生在阴气较盛的上半夜,用潜阳丹、白通汤等;肾阴虚者,是阴虚不能敛阳,遗精多发生在阳气较盛的下半夜,用封髓丹倍黄柏、参枣汤加黄连等。细加分析可知,潜阳丹与四逆类方不同,主治多为常见病或重缓证,少有危重症,与补坎益离丹相似。这与该方药物组成有关,即方药功效决定于其结构。

方中砂仁为主药,用量超乎寻常,并用姜汁炒,用意应在温中扶阳。郑钦安称其能“纳气归肾”,古今无此说。此药能“温肾安胎”,倒有出处。是否与附子配伍能产生温阳纳气效果?尚需要研究确定。此外,方中龟板和甘草,前者传统上就是滋阴潜阳之品,归经肝肾心脾,有人称能“通心入肾”,郑钦安说“通阴助阳”“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曰潜阳”。可见,潜阳丹的功效是温中扶阳、通阴潜阳。

潜阳丹三变方潜阳丹之功用还可从郑钦安对其的加味变化中去理解。《医法圆通》载有三个变方:其一,肺病咳嗽,因肝肾阳衰、水邪上泛,症见腰胁胀痛,足膝时冷,夜间痰水多,咽干不渴者,可用潜阳丹加吴茱萸。此证病机含肝阳亏虚,故加用吴茱萸。

其二,耳病肿痛,因肾阳虚衰、阴寒内盛,其两耳虽肿,却皮色如常,即痛亦微,唇舌必淡,人必少神者,也以潜阳丹加吴茱萸。少阳经络循耳廓,厥少相表里,加用吴茱萸,有加强温阳之效和引经作用。

其三,妇人带下,因肾阳虚衰,其带下清淡而冷,不臭不黏,并见头眩心惕,饮食减少,四肢无力,脉寸旺尺弱,可用潜阳丹加补骨脂、益智仁。加药后,潜阳丹更接近温补肾气之方,与四逆汤等大不同了。

由潜阳丹的应用变化可知郑氏坎离之阳的整体性特征。潜阳丹温潜之阳虽言心肾,却不限于此,而多在水火升降层面,注重的是阴阳关系与气机升降,故主治范围较广,临床在调理阴阳水火的同时,由加减用药微调方药的效用及其方向。

案1:腹胀

周某,男。2018年7月21日初诊。

主诉:食入即胀三月。

病史:唇四白易发痤疮。上臂三焦经循行部位色素沉着,腰骶部皮肤色素沉着。

脉诊:右脉浮弦滑,中取滑搏,沉取无力;左脉浮弦滑,中取尺滑,沉无力。

望诊:舌淡,薄白苔

病机:命门火衰 ,脾胃阳虚,浮热在外。

治拟:收敛浮阳,暖胃安中,潜镇补肾

选方:潜阳丹加白术

处方 :龟板30,砂仁10,白术15,炙甘草10,附子9。 14剂。

反馈: 2018年8月19日复诊,服上方14日,效好,腹胀消失,胃中温暖。

按:此案主诉为腹胀。而腹胀亦有特点,是食入即胀。脾主运化,而胃主受纳。此胀为能受纳而不能运化,故食入而胀,故似乎可从脾而论治。而唇四白为脾之分野,却有痤疮发于上,此火是土上浮火之象。

再看脉偏于浮,以兼滑搏,沉取反而无力,此为相火浮越于外,不纳于肾的征象。

故三焦与命门之分见有色素之沉着,此亦为浮火在外之象。

而脾之运化,赖肾火之温热襄助。今肾阳浮于外,而不足于内,故脾无阳则不运,故食入而腹胀。综上所述,当以潜阳丹温潜,白术健运脾土。药与症合,故有显效。

案2:耳鸣

陈某,男,41岁,2017年7月26日初诊。

主诉:潜水后耳鸣二月。

病史:耳鸣,左耳如有水声,安静时明显。胆怯善惊,多梦。夜尿频多,右腹股沟处痛。偶发右腰痛,痛时伴有呕恶。现腰部运动轻微受限,右膝盖不适。

脉诊:左脉浮沉取之无力,中取略弦而软;右脉浮沉取之无力,中取寸关弦而上越之态显。

望诊:舌体胖,舌根苔白厚腻,舌质淡。

病机:相火浮越,命门火衰。

治拟:收敛相火,温补命门。

选方:潜阳丹合真武汤。

处方:龟板30,炙甘草10,砂仁10,炮附子10,生姜15,生白芍15,白茯苓15,炒白术10。七剂。

2017年8月2日复诊

反馈:服药后,左耳鸣消失,听力基本恢复。右腰、右膝、右腹股沟处不适都有明显改善。胆怯善惊见轻。夜尿频多现象消失,梦明显减少。

按:此案主诉为耳鸣,而病发于潜水。耳为肾窍,潜水则肾窍受压,故潜水时常见耳痛。肾中寄藏相火,窍痛则命门之火救之,以致相火外泻,命门两肾反而为寒。

胆与命门同类而司相火,其经环于耳。故亦引其相火上救,则胆气寒,胆气寒则为怯为惊为多梦。

肾阳虚惫则腰膝痛、腹股沟痛、夜尿频多。人有两肾,左藏肾阴,右藏肾阳。阳虚故病在右。相火冲于耳,久久不能回纳,故为耳鸣。

而肾阳之衰,则不能行下焦之津,则见舌苔根厚。

故直当潜其上浮之阳,温化其下焦水饮。用潜阳丹合真武取效。真武汤本不治耳鸣,而于此案,理当合用。不必拘于条文。

案3:倦怠

李某,女,64岁,2018年7月23日初诊。

主诉:倦怠乏力半年。

病史:五年前因胃癌胃部全切,后经调摄基本无碍。半年前,老伴因病去世,精神颇受打击。此后倦怠乏力,精神无力,胸闷。西检发现心动缓慢,约42次/分钟。自觉头顶热而脚凉,膝盖痛。右侧脸部汗出明显多于左侧。常觉困意忽至,欲睡眠而不可忍。而夜间反而难以入睡。

刻下:面目呆滞,言语低微,神气不充,大便尚可。

脉诊:右脉浮弦曲大涩,中取尺缓而艰,寸关无力,沉取豁然不足;左脉浮沉无力,中取弱涩见于寸,关尺不足。

望诊:舌体胖大,白腻,边有齿痕。眼袋明显。

选方:潜阳丹

处方:炮附子10,炙甘草10,炙龟板30,砂仁10。十四剂。

2018年8月15日复诊。

反馈:服上方后精神面貌大为改善,言语有力,面有华彩。大便日一行。头热消失,睡眠亦大好,唯膝下仍寒。以前方加白术40、党参15、茯苓20,续服两周。

作者按:此案主诉为倦怠,但眼目在头热与脚凉。病人旧疾身弱,而遭逢变故,精神为之委顿,可以想见。心动缓慢,是阳气之衰。头热脚凉,是相火浮越于上,不足于下之象。人体气机,左升而右降。病人右侧脸部汗多,结合头热,明是气机不能降敛之故。

日有困倦欲寐,夜反难眠,此亦是虚阳浮火,心肾不能相交之表现。再看右脉浮大曲涩,沉取豁然。其气机之浮散,全无一丝可疑之处。虽有纷纭之变化,取其要者可也。故以潜阳丹原方处之,果能大效。

应用郑氏潜阳丹治疗“阴火”证的临床体会。阴火一词,始于东垣,确定了脾胃元气虚弱是阴火产生的根源,对虚火导致的热象,李东垣采取“甘温除热法”,用补中益气汤或升阳散火汤,始终离不开中焦。而郑钦安直接从命门火入手常用“潜阳”法,应用潜阳丹治疗“阴火”证。

郑钦安所谓“阴火”即阴证所生之火(与东垣之阴火不同),又称假火,为阴寒偏盛所致虚阳上浮、外越所引起的种种假热之象,称之为“阴火”。本质是阴寒偏盛,而引起的种种“火形”,其实是假象。常见的如咽痛、牙痛、舌疮、眩晕、头痛、耳鸣(俗话所谓“上火”常见的病症),看似火热之象,但色、饮、便、舌、脉全是阴证表现。细辨病机是阳虚,实是真寒假热亦即阴火,极易被误认作火症和阴虚火旺。门诊上常遇久治不愈的慢性咽炎、复发性口腔炎、牙痛、高血压等“阴火”证患者,患者误为火热,大吃特吃凉茶、清热解毒诸药。不知病本属阳虚,以此法治火,越治越旺,以致口腔、咽喉、头面炎症、溃疡常发不止。应用郑钦安潜阳丹治疗此类“阴火”证,效果凸显。兹录如下。

案4:慢性咽炎

患者,女,42岁;咽痛5年,经某医院诊断为“慢性咽炎”,服罗红霉素、华素片、六神丸无效,后又服清热利咽中剂多剂,症状无明显好转,咽喉部疼痛,有异物感,声音嘶哑,脸色白,胃纳不振,口干不欲饮水,大便溏薄,尿清长,口淡不渴,舌胖淡嫩多津,边有齿痕,脉缓濡。咽喉检查:咽后壁滤泡增生,证属肾阳虚,下寒阴盛,逼阳上腾,当温阳祛寒引火归元治之。处方按郑氏潜阳丹加减。处方:附片10g,龟板15g,砂仁10g,黄柏15g,肉桂6g,桔梗30g,川连3g,炙甘草10g,服5剂后,咽部舒畅,大便成形。效不更方,按上方随症加减调理2旬痊愈。分析:用本方滋肾补水熄火,引火归元,用桔梗,利咽喉,交通上下,药证合拍而获捷效。

案5:复发性口腔溃疡

患者,女,28岁,舌体溃疡、峡黏膜溃疡,反复发作已10年之久,近1年发作频繁,溃疡此愈彼起,间歇逐渐缩短言语、饮食皆感不便。某医院诊断为:复发性口腔溃疡。曾多处求医,服中西药未效。检查:舌体3处溃烂疼痛,峡黏膜溃疡2处溃烂,疡面色白,颌下淋巴结无肿大触痛,方拟郑氏潜阳丹加减,引火归元治之。处方:龟板15g,黄柏15g,川连3g,肉桂6g,白芨15g,细辛3g,大黄3g,附子10g。服药3剂后,溃疡有所好转,大便数日末行,心火不能下达,前方加生川军6g,取大黄附子汤意。服上方加减共25付,溃疡全部愈合,续服金匮肾气丸。随访未见复发。分析:本例处方,以潜阳丹、封髓合大黄附子加减而成。口腔溃疡实证多从胃热心火论治,久病多虚实夹杂用郑氏潜阳丹加减往往能收效。此病长期反复发作,可用金匮肾气丸善后防复发。

案6:虚火牙疼

患者,女,50岁,患牙痛数月,初未在意,后渐加重,西医检查未见异常,他医予给玉女煎无效,诊见:牙痛不可名状,嚼咬痛甚,劳则加剧,少气,失眠,体瘦,口渴而不欲多饮,尿不多,舌淡瘀点,苔薄白,脉细弱。此乃阴盛逼阳上越。或阳虚不能固守本位,导致虚阳上浮,方拟郑氏潜阳丹加减。处方:砂仁15g,黄柏20g,龟板15g,附子10g,甘草15g,细辛3g,白芷15g,肉桂6g,磁石30g,牛膝15g,党参20g。服上方加减共10付,牙痛顿失,续服金匮肾气丸善后。分析:本例处方,以潜阳丹、封髓加减引火归元,加白芷、细辛可止痛治标,收效甚好。

案7:高血压

患者,女,81岁;眩晕,患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症十多年,虽服西药能控制血压,但终日头痛、头目昏沉,眩晕,观之前医多用平肝潜阳、滋阴息风之品,收效甚微,其症并见精神疲倦,多汗,夜尿2~3次,易咽痛,心悸气喘、肢麻、口渴不饮、口苦、小便清长失眠舌青嫩,苔淡脉浮弱。此乃阳气不足,虚阳上浮之眩晕,方拟郑氏潜阳丹加减。处方:附子10g,龟板10g,砂仁10g,黄柏10g,党参25g,肉桂10g,黄芪30g,当归25g,茯苓25g,双钩20g(后下),甘草10g,磁石30g。服上方加减共20付,血压保持在稳定状态,症状消失,患者仍继续吃药。

分析:高血压众人皆知阴虚阳亢而用滋阴潜阳之法或平肝息风,不知阳虚者阳亦易散于上,如单纯滋阴及介类潜阳,久则易伤阳碍阳,浮散之阳岂能回纳,此为只有结合回阳潜阳,才能治本以调和阴阳。

讨论
上述例举慢性咽炎、复发性口腔溃疡、虚火牙疼、高血压等阳浮症状,实属阳气不足,虚阳上浮的“阴火”证,郑钦安潜阳丹可治阳气不足,虚阳上浮诸症。其组成:砂仁30g(姜汁炒),附子24g,龟板6g,甘草15g。郑氏解曰:“潜阳丹一方,乃纳气归肾之法也,夫西砂辛温,能宣中宫一切阴邪,又能纳气归肾。附子辛热,能补坎中真阳,真阳为君火之种,补真火即是壮君火也。况龟板一物坚硬,得水之精气而生,有通阴助阳之力,世人以利水滋阴目之,悖其功也。佐以甘草补中,有伏火互根之妙,故日潜阳”(《医理真传卷二》)。临床治疗重在配伍加减灵活运用,如慢性咽炎可酌加元参、连翘利咽散结;复发性口腔溃疡可加配伍三才封髓汤,可通达阴阳交通上下;虚火牙疼可酌加骨碎补、细辛、白芷增强止痛效果;高血压可加双钩、茯苓、磁石镇静安神,此类“阴火”证皆可用金匮肾气丸作善后处理。

三、封髓丹: 原方药物:黄柏1两(31克),砂仁7钱(22克),炙草3钱(10克)。此方非郑钦安原创,最早见于金元医家李杲的著作《医学发明》中,方名三才封髓丹,组方较复杂:黄柏3两(93克)、砂仁1.5两(46克)、甘草7钱(22克)、人参5钱(16克)、熟地5钱(16克)、天冬5钱(16克),功效:降心火,益肾水。未列主治症。

之后,元代医家许国桢在《 御药院方 》中缩减方药为三味:黄柏2两、砂仁1.5两、甘草(无载剂量),改名封髓丹,功效同前,亦无主治症。郑氏取方《御药院方》,剂量稍有调整,功效也为调水火升降,但主治应用和药理认识却另有其论。同于潜阳丹,郑钦安也把封髓丹归为“纳气归肾法”,称为“上、中、下并补之方”。

他认为黄柏味苦入心,性寒入肾,色黄入脾,作为主药兼具三才(天地人)。同时,黄柏配甘草,苦甘化阴;砂仁配甘草,辛甘化阳,能阴阳并调。此方主治为“一切虚火上冲,牙疼,咳嗽,喘促,面肿,喉痹,耳肿,目赤,鼻塞,遗尿,滑精诸症。”然从方药组配可知,此方不是通常所谓养阴清热或滋阴降火之方,而是通过培中土、和阴阳、降虚火来调理水火升降的,即郑钦安言:“阴阳合化,交会中宫,则水火既济。”请注意“中宫”二字所能显现的顾护脾胃中阳之要义。

封髓丹治疗病症郑钦安著述中,应用封髓丹治疗的病症还有两个。其一,“眼中常见五彩光华,气喘促者。”郑氏认为,此眼目症是“元阳将欲从目而脱”的表现。其他见症,他未言及,但可推而知之。目居头部,元阳从目脱就是阳气浮越欲脱,故“法宜收纳阳光,仍返其宅,方用三才封髓丹。”其二,“病人两耳心忽痒极欲死者。”

郑氏指出,肝胆实热也可见耳心痒,但“言肝胆有火,必不专在耳心,别处亦可看出,且不忽痒极欲死。”认为这种极端的证候表现是“肾中之阳暴浮也”,当“收纳真气为要,方用封髓丹。”封髓丹加味类方由于述症简略,这里未能说清封髓丹的功效和主治特点。而在郑氏著述中,封髓丹加味方甚多,将之概分两类进行分析,以弄清此方的特有功效和应用规律。

其一,封髓丹合寒凉药(抑阳)。
肾病腰痛:“阴虚而致者,由肾阳素旺也。旺甚即为客邪,火盛血伤,元阴日竭,则真阳无依,腰痛立作。其人必小便赤而咽干,多暴躁,阳物易挺,喜清凉。法宜养阴,阴长阳消,肾气自摄,腰痛自已,如滋肾丸、地黄汤、封髓丹倍黄柏加全皮之类。”

汗症:“因阴虚者,则为盗汗……夜分乃元气下藏之时,而无阴以恋之,故汗出也。非汗自出,实气浮之征也。法宜养血,如当归六黄汤、封髓丹倍黄柏加地骨皮之类。”

遗精:“病在下半夜者,主阳盛阴衰,阴虚不能配阳,阳气既旺,而又有邪念之心火助之,神昏无主,而不能镇静,故作,法宜扶阴以抑阳,如封髓丹倍黄柏,参枣汤加黄连……”

上述三个病症的论治,有两个因果关联值得注意:其一,出现了阳亢为害的论述,且此阳亢由内所生,是阴阳失调的结果,治当抑之;其二,针对此阳亢,本为寒温平衡处方的封髓丹,加药变方后几乎成为清热泻火方剂。由此可见,力主扶阳的郑氏郑钦安并不排除泻火抑阳之法。

其二,封髓丹合温里药(扶阳)。
耳病肿痛:“由肾阳日衰,不能镇纳僭上之阴气,其人两耳虽肿,皮色如常,即痛亦微,唇舌必淡,人必少神。法宜扶阳祛阴,如封髓丹倍砂仁加安桂、吴萸,或潜阳丹加吴萸。”

痔疮:郑氏认为,痣皆因于火,或阳火(阳热),或阴火(虚火)。阴火者,“其痔青色、黑色、白色,微痛微肿,坐卧不安,人必无神,困倦喜卧,畏寒身重,面色唇口青白,脉或浮空,两尺或弦劲……法宜收固,如附子理中汤加葛根,潜阳丹,回阳饮,封髓丹倍砂、草之类。”

四、滋肾丸:

原方药物:黄柏1两(31克),知母8钱(25克),安桂3钱(10克)。

滋肾丸出于《卫生宝鉴》,只是药同而量异:肉桂2钱、知母2两、黄柏2两,主治“下焦阴虚,脚膝软而无力,阴汗阴痿,足热不能履地,不渴而小便闭。”就病性而言,与郑氏所治病症基本相同。

郑氏称滋肾丸为补水之方,也属纳气归肾法。在这一点上,与潜阳丹、封髓丹属归同类。方中的三味药,郑氏解释十分有趣,说:知柏苦寒,苦能坚肾、寒能养阴;肉桂辛温。此二寒配一温,合成坎卦,即“一阳含于二阴之中”。可见,此方之“滋肾”,在治法思路与通常所言有些不同,补阴不忘扶阳,注重调适肾中水火(坎离阴阳)。

滋肾丸治疗病症

《医理真传》中,滋肾丸主治的第一个病症是肾水汜溢,属水气病,证候描述是:“病吐清水不止,饮食减,服一切温中补火药不效。”后又补充说:“肾水汜溢者,两尺必浮滑,唇口必黑红,不思一切食物,口间觉咸味者多。”郑氏下列两个主方:滋肾丸和桂苓术甘汤。滋肾丸坚阴固肾,苓桂术甘汤温阳利水,阴虚阳虚,各有针对。

从治水来看,滋肾丸中三味药都无此功用,为何以上方治之呢?郑氏指出:“水既汜溢,而又以知、柏资之,水不愈旺,吐水不愈不休乎?曰:子不知,龙者水之主也,龙行则雨施,龙藏则雨止……水之放纵,原在龙主之。龙既下行,而水又安得不下行乎?”龙,乾也,阳也,这里具体指肾阳。肾主水,如龙,肾阳固而守本位则水治。无论阴虚阳虚,最终导致的都是水火不调、阳不守位,从而导致水气泛滥。应予指出的是,滋肾丸主治之水气病以肾阴虚为主要病机,但郑氏述症中却仅有尺脉浮滑、唇口黑红这样隐性的虚火表现,忽略了更为常见的虚火征象,如小便短少、口咽干燥、舌红少苔等。通过郑氏著述中滋肾丸的其他主治病症,可以推知其所治病症的证候特点。

肾病腰痛:属肾阴虚者,症见“小便赤而咽干,多暴躁,阳物易挺,喜清凉”,用滋肾丸、地黄汤等治之。

耳病肿痛:“因肾水虚而邪火上攻者,其人两耳肿痛,腰必胀,口多渴,心多烦,阳物易挺。法宜滋阴降火,如六味地黄汤加龟板、五味、白芍;或滋肾丸倍知、柏之类。”

淋证:“统以阳不化阴,抑郁生热为主……此证当于清热利水中,兼以化精化气之品,鼓其元阳,俾二窍不同时并开为主。予治此证,尝以滋肾丸倍桂,多效……”

仔细审视郑氏的四个自创方,可以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从补坎益离丹到滋肾丸,似乎是一个从热到寒的变化过程。对这几个方剂的功效的归纳表述是,补坎益离丹补火壮阳祛阴寒;潜阳丹温阳育阴潜浮火;封髓丹降火护阴调水火升降;滋肾丸泻火益水保肾中阴阳。这是被很多人忽略的事实,在他们看来,这不是火神郑氏的作为。问题在于,扶阳是否只能通过壮阳来实现?回答显然是否定的。然而,此四方也显示出,阴阳(水火)始终是郑氏施治的靶心和标尺,或扶阳,或护阴,或补火,或滋水,旨在和阴阳,调水火,最终目的是扶阳。必要时采用的护阴、抑阳亦为保阳和壮阳。此外,另一个需要注意的事实是,这四首方剂,无一不考虑到对中阳(脾胃)的调动和顾护,砂仁、生姜、甘草的使用十分显然,滋肾丸中的肉桂也包含这一功用,因为它具有温中之能。

清代名医叶天士立法组方颇具特色,用成方而不泥,法古人而创新,从叶氏医案滋肾丸的应用中可见一斑。

滋肾丸,又名通关丸、滋肾通关丸。载于李东垣《兰室秘藏·小便淋闭门》,原文曰:“治不渴而小便闭热在下焦血分也。黄柏(去皮锉酒洗焙)、知母(锉酒洗焙干各一两)、肉桂(五分)。”全方以知母、黄柏、肉桂三味组成。《医学发明》注云:“前二味气味俱阴,以同肾气,故能补肾而泻下焦火也。桂与火邪同体,故曰寒因热用。”知母、黄柏二药为滋肾坚阴,泻热潜阳之常用药物组合,配伍肉桂有反佐引经、助阳化气等作用。郑钦安曰:“滋肾丸一方,乃利水之方,亦纳肾气之方也。”《谢映庐医案·小便不通》云:“小便之通与不通,全在气之化与不化。然而气化二字难言之矣……有阴无阳而阴不生者……有因无阴而阳无以化者,用六味丸、滋肾丸,壮水制阳光而化之。”肾体阴用阳,张仲景立肾气丸一方,阴药为基,阳药为化,阴阳并施合肾体用,创立了平补肾气的治法。滋肾丸亦此意,方中三味清补并用,寒热同施,阴阳兼顾。历代医家对此方论述颇丰,近代张镜人辨证组方配合滋肾丸治疗糖尿病性尿潴留、孙朝宗滋肾丸原方治疗血淋、邹云翔以黄芪鳖甲散与滋肾丸合方治疗慢性肾盂肾炎,皆具特色。

叶天士应用滋肾丸医案散见于《临证指南医案》肝风、遗精、淋浊、便闭、郁、疝、诸痛7篇中,共计13案,根据治法归纳为六大类。

滋真阴降逆气

《临证指南医案·肝风》载王氏:“此素禀阴亏,冲任奇脉空旷。凡春交,地中阳气升举,虚人气动随升”以细生地、生白芍、生鳖甲、生龟甲、生虎骨、糯稻根6味煎药送滋肾丸,滋补肝肾冲任之亏虚,降横逆诸气。华岫云按曰:“所谓缓肝之急以熄风,滋肾之液以驱热。如虎潜、侯氏黑散、地黄饮子、滋肾丸、复脉等方加减”。

补真阴制龙相

《临证指南医案·遗精》载程氏:“劳心五志之阳动,龙相无制,常有遗泄之状。”先用滋肾丸三钱,淡盐汤送。后早服补阴丸晚服三才封髓丹加炒黄柏、

砂仁。观其先后次序,可知以滋肾丸补真阴制龙相,平相火治标为先,后以丸药补阴缓图。邹滋九于此篇按语言:“如龙相交炽,阴精走泄而成者,用三才封髓丹、滋肾丸、大补阴丸,峻补真阴,承制相火,以泻阴中伏热为主。”《临证指南医案·郁》记徐氏“火升头痛”根据阴火上炎病机选用滋肾丸,亦遵此意。叶天士认为此方要用淡盐汤送下,因盐汤味咸,有引药入肾之效。

补肾气泻淋浊

淋浊是指小便淋漓涩痛,尿液混浊的病证。其病机在于肾气不利,法当补益肾气以恢复肾气化功能。滋肾丸阴阳并补,以化生肾气,恢复肾司小便功能。张仲景肾气丸条文无论小便利或不利,肾气丸皆可治之,就是把握了调肾气的关键。《临证指南医案·淋浊》记汪氏阴虚湿热型淋浊、周氏便浊茎痛,俱以滋肾丸原方治疗。

化肾气通便闭

便闭是包含小便闭、大便闭及二便俱闭的临床病症。《临证指南医案·便闭》中李氏“小便不利,气坠愈不肯出,大便四日一通。”其病机为火腑不通以滋肾丸通火腑(火腑为小肠)。王氏二便皆涩,初治不效,叶天士言此为“仿东垣治王善夫癃闭意”,处方滋肾丸。此二则皆重气化。华岫云于此篇按语:“若肾与膀胱阴分蓄热致燥,无阴则阳无以化,故用滋肾丸。通下焦至阴之热闭”是对叶氏用方特色概括。同篇朱氏“足麻偻废,大热阴伤,内郁,大便不通,由怀抱不舒病加”用盐汤送服滋肾丸,滋阴润燥治疗肾阴伤燥热,则是着眼于滋肾丸滋阴功效,然阴无阳不化,必佐助阳之品。

开郁痹理疝气

《临证指南医案·疝》记詹氏老年久疝,病机复杂。叶天士言:“肝失疏泄,火腑湿热蕴结不通,温补升阳固谬。盖肝性主刚,湿闭反从燥化,此龙胆苦坚不应。议柔苦制热,反佐辛热。以开血中郁痹,用东垣滋肾丸”,提出以滋肾丸开通郁痹治疗疝气。同篇倪氏“疝瘕结聚少腹,大便闭阻,小溲短涩...无对症方药。姑与滋肾丸尝服”,其服法“千粒分十服”,颇有特点。

泻伏热疗诸痛

《临证指南医案·诸痛》记朱氏“头巅至足,麻木刺痛”、张氏“初受寒湿,久则化热,深入阴分,必暮夜痛甚”、王氏“脉数而细,忽痛必热肿,且痛来迅速”。三案皆为阴中伏热病机,皆以滋肾丸治疗。叶天士言滋肾丸功效:“搜其深藏伏邪”“泻阴中伏热”,明确其入阴分而泻热,走肾脏而搜邪。其中王氏案以秋石汤送服滋肾丸。秋石咸寒有滋阴降火之功,参入方中,增加清热泻火之力,叶天士言“相火寄于肝龙火起于肾并从阴发越”,此药有潜阳入阴之功。

滋肾丸系李东垣所立名方,药味虽少,但配伍严谨,组方精炼。叶天士法承东垣,化裁加减不拘于立方之旨,每多出奇,扩大了此方应用范围。将叶天士运用滋肾丸经验归纳总结,有助于掌握叶氏用方经验,执简驭繁,更好体会叶案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