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诗书中的“中国筋骨”——中国航天日话古今匠心
发布时间:2025-04-25 01:48 浏览量:37
4月24日,星河浩荡,恰如李白笔下“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的壮阔。中国航天日的长空礼赞背后,更有无数“诗书风骨”般的中国制造,以科技为笔锋,在天地间书写新时代的《天工开物》。恰逢“中国航天日”,一水与大家话一话这古今匠心。
2025年“中国航天日”宣传海报·图片来源于网络
“130吨泵后摆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完成首次四机并联点火试验,总推力超500吨。”这也是我国首次大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四机并联点火试验,对四机并联方案进行了“全面体检”,为今年新型火箭首飞奠定了坚实的动力基础。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评曰:“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长征火箭腾空之姿,恰似李白诗中的大鹏。曾需多年才能完成的精密部件,如今三十天成器,焊缝归零,正如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的执念,将李贺笔下“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的匠魂化作现实。
4月10日,嫦娥六号从月球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阿波罗撞击坑采回了人类第一份月背样品。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嫦娥六号玄武岩主期次喷发年龄为28亿年,这些玄武岩为认识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提供了重要机遇。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评曰:“古人望月抒怀,我们揽月而归!”当嫦娥携回这份"暗面天书"时,方悟张孝祥"尽挹西江,细斟北斗"非虚妄之辞,而是文明向星河递交的尺素。这抔月尘恰似李贺"玉轮轧露湿团光"的具象,终将化作《天问》新篇中的又一行星躔——所谓:凿月方知天地阔,读岩始觉古今同。
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中国人叩问苍穹的脚步不曾停歇,远古神话梦想一个接一个变成现实。“羲和号”扫描一次全日面仅需46秒,就可获得300多张照片,分别对应不同位置的太阳图像,通过扫描数据可巧妙反推出太阳的温度、密度、明暗状态等。由此,我们便可研究太阳活动,详细了解太阳风暴爆发机理,也就能提前预测太阳爆发性活动,让我们从容应对。“
“羲和号”观测到的太阳表面爆发的壮观景象·图片来源于网络
评曰:"日出红光散,分辉照雪崖",李白笔下朝阳之迅,今化"羲和号"46秒巡日之能。未来星途,中国智慧必将如王安石"不畏浮云遮望眼"般破障前行,以"天问"精神续写《甘石星经》未竟的篇章——须知:巡天探日非妄念,追光之路永无止。
图片来源于网络
航天历程,如诗如画,在中国航天日仰望星河时,勿忘这些“藏器于身”的国之栋梁。从古人的飞天梦,到今人的太空行,我们从未停止对星空的探索,在中国航天日这个特殊节点,一水和大家一起用古人的颂词,致敬星辰大海的征程,更致敬那些将“卡脖子清单”变为“创新清单”的幕后英雄。
愿每个人心中都怀揣梦想,为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明天助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