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封禅泰山,为什么寇准没有强烈反对?封禅泰山的背后原因?
发布时间:2025-04-24 19:04 浏览量:36
“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间万事君休问,且向樽前听艳歌。”
澶渊之盟后仅一年,寇准再次被罢相,贬出京师。
这是他第三次被贬到地方,他开始酒色自误,装作豁达之状。
这个时候宋真宗开始封禅泰山,并把逢迎天书的任务交给了寇准。
时人都以为寇准会推辞,可寇准竟然欣赏接受了?寇准为什么要这样呢?
而前期颇有作为的宋真宗为什么非要执意封禅泰山呢?而满朝才俊不乏有识之士,又为什么没有质疑反对呢?
这一章,我们全部说完。
——关注信陵公子,笑谈天下大势、历史与武侠。
(二十七)第三次被贬后,第三次拜相
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在宰相王旦的举荐下,寇准去迎取了天书,进献给了宋真宗。
朝野上下大失所望,史书上记载“内外非议”——意思朝廷内外都认为这是不对的,认为曾经扶社稷于将倾的寇天官应该拒绝的,认为这是寇准的耻辱。
我们不知道寇准当时是怎么想的,我们也不知道寇准经历了怎样的内心挣扎,史书上只记载了结果——因为逢迎天书,寇准再一次拜相。
宋真宗升任寇准为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
在虚名和实利面前,寇准选择了后者,确实让人唏嘘不已。
但细想一想也在情理之中,寇准两度为相、三度被贬,心态肯定有点变化,或者说他知道只有逢迎好君主,才能有位置,而有位置才能更好建功立业。
譬如王钦若,因为提出这个封禅泰山的建议,深受宋真宗赏识,已经后来居上,官居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的意思。
1017年,寇准已经57岁了,而宋真宗也已经50岁了,做天子已经20年了。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人总是会变化的,在官场沉浮了三十多年的寇准,经历了三起三落之后,已经没有了最初的刚直或者是棱角。
五十知天命,寇准明白要想再有一番作为,必须首先要学会迎合好君主,君主若不用你,你再有才华也只能被埋没。
而被埋没的人往往会成为被嘲讽的对象,尤其是以前身居高位现在大权旁落的人,这种人心理落差更大。
在澶渊之盟后寇准被贬,后来镇守大名府,辽国使臣经过这里,对寇准说:“宰相名望那么大,为什么不在中书任职呢?”
辽国使者表面上是替寇准感到委屈,但其实内在是嘲讽寇准被朝廷边缘化。
寇准岂能听不出来,但还是嘴硬的自嘲说道:“皇上因为朝廷无事,所以镇守边防要地非我不可。”
这自嘲里面满满的心酸与不甘,这心酸与不甘更反映在寇准酒色自污的沉沦之中。
(二十八)醇酒妇人
一日,有歌者到院中,寇准取来金杯独饮,让歌者唱了几曲后,寇準赠给歌者一束丝绸,歌者不满意。
歌者大约是官妓或者烟花女子。寇准有一个侍妾叫蒨桃,年轻漂亮且有才华,在屋内看到此情景,即刻作诗二首呈给寇准。
第一首说:“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萤窗下,几度拖梭织得成。”
第二首说:“夜冷衣单手屡呵,幽窗轧轧度寒梭。腊天日短不盈尺,何似妖姬一曲歌。”
女人爱吃醋的心思,嘲讽寇准的大手大脚与歌者的贪得无厌。
寇准哈哈大笑,随机附和道:“将相功名终若何,不堪急景似奔梭。人间万事君休问,且向樽前听艳歌。”
处江湖之远,那就及时行乐吧!
还有就是喝酒,寇准这个时候更是放纵自我,凡是官吏宾客中能喝酒的人,不论地位和样貌,寇准经常让他们陪酒。
酒中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当时隐士魏野、僧人梦英也常常入座酒席。
但寇准有一个通常嗜酒人都有点毛病,喜欢强行劝酒,你不喝就不是兄弟,你不喝就不够意思云云。
有一副官多次因喝酒困扰,已经生病,但是寇准还不停地催促他喝酒,差点把副官送到了阎王那里。
副官的妻子无奈,就在公堂叩头诉讼,告谁?寇准一看诉状,告的是寇准,嘿嘿的尴尬笑了几声,略有收敛。
之后有一老道士求见寇准,自称可以豪饮,要求寇准他比试酒量。
嗜酒的人最喜欢这个,寇准很高兴地答应了他的要求,让下人拿大杯来。
老道士摆了摆手,举起一坛酒一饮而尽,把寇准惊得目瞪口呆。
寇准虽然也是海量,但喝了半坛实在喝不下去,道士不愿意,强迫他喝。
寇准只得赔笑说:“量不能再加了,老神仙海量”
道士笑了笑,对寇准说:“从今往后少劝人喝酒。”自此寇准才不再强迫别人喝酒。
常去KTV或者spa会所的人都知道,喝酒和娱乐这个事情,只能带来片刻的欢娱,片刻之后,就是无比的空虚与懊恼。
古今如此,中外皆然,寇准也不例外!有个醇酒妇人的典故,说的是信陵君,说的也是此时的寇准!
这个时候,皇帝忽然来了诏令,让他去逢迎天书,你说,你要是寇准,你去不去?
(二十九)东封西祀的意义
宰相王旦不再反对,寇准也违心的逢迎了天书,剩下的王钦若、丁谓之流更是溜须拍马之辈,宋真宗彻底放飞了自我,先是泰山封禅,1011年2月,又再次带着天书西祀汾阴后土。
东封西祀被后人狠狠的批评,尤其是封禅泰山更是让宋真宗成为千年以来嘲讽的对象。
以前在泰山封禅的帝王都是谁?或者说谁有资格在泰山封禅?
一是秦始皇,二是汉武帝,三是汉光武帝,汉光武帝就是刘秀刘文叔,四是唐高宗,五是唐玄宗,六是宋真宗。
稍微懂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这里面最没有资格的人就是宋真宗,他直接将这个感觉很高大上的事情拉低了档次。
自从宋真宗封禅泰山之后,后世的帝王来泰山只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
那么宋真宗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明知道是不合适的甚至是错误的事情,甚至包括王旦、寇准等重臣也没有坚决反对呢?
而王钦若、丁谓虽然是阿谀奉承之辈,但也并不是没有见识之人,也并不是一味顺从帝王的人,明知道这会将宋真宗陷入尴尬境地而不劝阻呢?
因为是正直(同音字啊,大家要理解)的需要。
泰山封禅实质为巩固皇权,粉饰太平,带有一种君权神授的意味,从迎接天书就可以明显看出来。
说远一点,北宋得国不正,是赵匡胤从后周柴家孤儿寡母窃取来的江山。
宋太祖、宋太宗两朝武德充沛、消灭了残余的十国政权,所以这两个是开拓之君,有自信有底气,不需要搞这些虚的。
而到了宋真宗这里,本来澶渊之盟让他很自豪的,结果王钦若给他整不自信了,你签一个城下之盟嘚瑟啥?从此收复燕云十六州都没了合法理由你丢不丢人?
所以宋真宗需要天书来证明自己,需要东封西祀来维护自己的自信心,这个道理约等于现在的面子工程。
所以东封西祀的真正意图是,掩盖其处理宋辽关系方面的失利,同时以盛大规模的封祀礼仪“镇服四海、夸示外国” ,来证明赵宋皇权合法性、合理性和权威性的用意——如表明宋朝受命于天,编造了赵氏祖宗是“九天司命真君赵玄朗”,降临在皇宫内的延恩殿的故事,以影响崇奉天帝的辽朝君臣放弃攻宋的企图。
现在我们觉得可笑,但是在那个时候,大多数底层人民还是很迷信的,这个东西很有市场。
这也许才是满朝才俊没有坚决反对的原因,大家都知道是正直需要,是一场很有必要的演戏(如同形式主义)。
所以,东封西祀本来是没啥问题的,但问题处在宋真宗越来越入戏,演着演着当真了。
东封西祀之后,宋真宗在京师和地方上新建了一大批官办宫观——这也算是落实天书上的要求吧——这掏空了宋室朝廷的财政。
先说东封西祀的费用:东封泰山,就耗费八百余万贯;西祀汾阴,耗资更增二十万贯,这还不包括亳州之行。
再说后面建造宫观的费用:全国大约建造了两千六百一十座宫观,这里面最出名的玉清昭应宫,仅雕三座塑像就用去金一万两、银五千两,还有京城景灵宫、太极观更是后来居上。
宋真宗赵恒在位前期,经过近四十年的经济恢复,天下富庶、财政良好,但东封西祀之后,几乎把前代的积蓄挥霍殆尽,到其晚年“内之蓄藏,稍已空尽”。
官办宫观建成后,不能空着吧?不仅仅需要大量道士僧尼,还需要相应官员去负责管理。
所以宋真宗有设立了一种与宫观相关的荣誉性的虚衔,可以多领一份俸禄而不必赴任视事,这种官往往以提举某某宫观命名。
宫观官在宋真宗以后成为官僚队伍中一个特殊系列,也开启了北宋冗官和冗费的序幕。
这也许才是宋真宗被后世诟病的真正原因。
(三十)良相去,奸相起
还是在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一代良相王旦辞去了相位。
王旦为宋真宗信任而掌权共十八年,为宰相十二年,晚年深陷“东封西祀”中不能自拔,前面讲过,他对宋真宗神道设教之事不满,但不公开反对,凡天书、封禅等事,皆未公开提出异议,屈意配合。
这就活的很痛苦,作为宰相,他还必须要在东封西祀的重要场合担任重要职务,至少是个常务副指挥长吧。
王若钦指使人伪造天书报祥瑞,王旦任天书使,每有大礼,他就奉天书以行事,朝廷雕刻天书,王旦兼刻玉使。
玉清昭应宫建成后,宋真宗特许在京城举办大聚会,王旦悲伤忧虑没有赴会,真宗赏赐七三匹御马、并赐诗开导他的心意。
与王钦若的主动逢迎不同,王旦是被迫参与这些事情,心里非常郁闷,史称王旦常常悒悒不乐,导致王旦的身体很不好。
他多次向宋真宗提出弃去相位,直到1017年宋真宗才终于答应。
在辞相的时候,宋真宗问王但:“您现在因病辞相,让朕把天下事交付给谁呢?”
王旦说:“知臣莫若君,惟贤明的君主选择。”
宋真宗提了几个朝中大臣的名字,王旦没有回答。
宋真宗因而说:“试用您的意思说说。”
王旦勉强起身举着朝笏说:“以臣的愚见,不如用寇准。”
宋真宗叹了一口气,说:“寇准性情刚直狭隘,您再思考下一个。”
王旦说:“其他人,是臣所不知道的,臣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于是辞别退下。
但王旦辞相后,宋真宗并没有用寇准为相,而是把这个首辅的位置给了王钦若,原因无他,王钦若擅于逢迎而已。
宋真宗在皇帝的位置上已经干了20余年了,开始只喜欢听好听的话,忠言逆耳越来越听不下去了。
然而,宋真宗并未昏庸,甚至可以说始终是清醒的,在1019年,在王旦去世后一年多后,宋真宗终于再次任用寇准为首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