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成都这群老辈子坐不住了……

发布时间:2025-04-23 13:19  浏览量:25

转自:成都发布

今天是4月23日

是第30个“世界读书日”

你最近读了什么书?

近日

你是不是也刷到过

一系列老祖宗的“暴躁”质问视频

那我问你: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你今年读了哪几本书?

你是不是已经只会刷视频

而不读书了?

今天,成都这些“老辈子”

也借小布这里向大家发问

看看这些关于成都的古籍古诗

你都读过吗?

👇

汉代文学家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生于蓬安,长在成都,西汉文学家、辞赋家,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

“听说最近在成都领证可领婚书,那你们可知婚书上融入的《凤求凰》是我为文君而写?是否知道驷马桥的名字由来和我也有关?”

在中华文化史上,汉代的文学成就以赋为高峰,汉赋有四大家,成都就占其二,为司马相如和扬雄,世称“扬马”。

司马相如是古今公认的汉赋代表作家,汉赋的奠基者,代表作有《子虚赋》《上林赋》等。其作品极尽铺陈扬厉之能势,结构宏伟、气势磅礴、文辞富丽、铺叙细腻,代表了汉赋的最高成就,他也被后世称之为“赋圣”。

成都城北十里升仙水(今沙河)上,有桥名升仙桥(在今驷马桥附近)。司马相如初入长安,曾在桥头送客观门柱上题字:“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古时只有贵族才一车套四马,所以这句话意即不成功就不再回来的意思,此语后来成为著名的文学掌故。

做客卓家时,司马相如以一曲《凤求凰》琴挑卓文君——“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后与之结为夫妇,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

汉代才女

卓文君:

卓文君,汉代临邛(今成都邛崃)人,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

“都在歌颂我和司马相如的爱情,那你们可知道我写过‘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这句诗?这句诗的全篇能不能背出来?”

说到司马相如,怎能不提蜀中四大才女之一的卓文君。人生得意之时,远在长安的司马相如也难免迷失自己,逐渐忘记了远在成都、日夜思念丈夫的妻子卓文君。面对这场情变,卓文君给司马相如回了一封《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一句“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成为后世向往的理想爱情。司马相如深深叹服妻子卓文君的才华,忆起往日夫妻恩爱之情,高车驷马把卓文君接到长安。从此,二人琴瑟相偕、相偎相依,真正做到了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汉代文学家 扬雄:

扬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汉朝时期文学家、辞赋家、思想家和语言文字学家。

“都听说过《蜀都赋》《蜀王本纪》,那你知道它们都是我这个资格老成都人写的吗?里面记载的古蜀文明历史,你都看过了吗?”

他写下《蜀都赋》,详尽描绘蜀都美景;他著有《蜀王本纪》,成为最早记录古蜀国历史的类地方志书籍;他编纂的中国第一部方言词典《方言》传世至今。他是扬雄。

《蜀都赋》中,有对成都城的描绘“都门二九,四百余闾。两江珥其市,九桥代其流”;也有对成都发达商业的记录“万物更凑,四时迭代。彼不折货,我罔乏械。财用饶赡,蓄积备具”。由此可见,早在2000多年前的汉代,成都就已经是中国西南最繁华的大都市,城市的物产之丰、商业之繁华。

与《蜀都赋》并列的,是《蜀王本纪》。在秦并巴蜀以前,巴蜀地区就已经诞生和发展出了灿烂的文明,《蜀王本纪》首录鱼凫、杜宇传说,为常璩《华阳国志》奠定基石。

东晋史学家 常璩:

常璩,字道将,蜀郡江原县(今成都崇州市)人,生于约公元291年-361年,卒于东晋穆帝末(公元4世纪中叶),东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地理学家。

“现在住华阳的朋友们,‘华阳’这个名字起源是啥晓得不?”

成都平原古代曾称为“华阳”,又称为“天府”,千百年来,“华阳”与“天府”的称号已成为这一方乐土的象征。而其由来和广为流传,并得到世人的向往和认同,则与东晋常璩撰写的地方志巨著《华阳国志》大有关系。

“地称天府,原曰华阳”,这是对四川起源的定义;“岷山导江,东别为沱”,这是对成都平原的描绘。而这些,都源自《华阳国志》。

《华阳国志》(原作《华阳国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其成书于公元348-354年之间,因地处华山之阳而名。古蜀的起源、成都的由来、天府的兴起,益州的富庶以及家乡崇州的物产、地理都在这本书中洋洋洒洒而来。

常璩写《华阳国志》,一方面是收集整理前人的史料,包括《史记》《蜀王本纪》《蜀后志》等,而最重要的一方面,则来自常璩本人在巴蜀地区常年的田野考察,他穿山越岭、走州过县,将自己的足迹撒遍了巴蜀大地的每一寸土地。

宋代学者

范镇:

范镇(1007年-1088年),字景仁,成都华阳(今四川成都)人,累封蜀郡开国公,故世称范蜀公。

“听说现在年轻人都喜欢去凤凰山看足球赛、演唱会,你知道古代的凤凰山叫什么吗?当时的人们在那里玩什么?”

范镇以史学著称,成都范氏是宋代少有的史学世家,范镇、范祖禹、范冲不仅长期参加或具体主持修撰史学巨著,在史学思想上也具有自己的特色。他著有一部留有重要影响的笔记类著述《东斋记事》,其中专门有一卷是描述他在蜀地游历时的所见所闻。这些记录对后世研究北宋四川地方志提供了宝贵的史料。

另外,范镇在《仲远龙图见邀学射之游先寄五十六言》诗:“几年魂梦寄西州,春晚归逢学射游。十里香风尘不动,半山晴日雨初收。指㧑武弁呈飞骑,次第红妆数胜筹。夹道绮罗瞻望处,管弦旌旆拥遨头。”诗中,学射山(今凤凰山)上百骑绝尘,官员士庶竞相放矢,盛况空前。可见,当时学射山设施完备,是集骑射、娱乐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现在成都在此建起凤凰山体育公园,运动赛事此起彼伏,人气愈加空前。今时人声鼎沸的热闹场景与古时马嘶箭鸣的景象一脉相承,赓续着成都人民爱好运动、享受竞技的传统。

明代文学家 杨慎:

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区)人,明代著名学者、文学家。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谁写的?你在桂湖看到的紫藤花,是谁栽种的?”

杨慎,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明朝第一才子,素有“明词第一人”之称。今人知道他的名字,多半因为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里引用了他写下的词——《临江仙》。

《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博览群书,《明史》有传,传称“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他对文、词、赋、散曲、杂剧、弹词都有涉猎,词和散曲,写得清新绮丽。诗文外,经史子类著作达100余种,后人辑为《升庵集》81卷。

新都区升庵桂湖内,被誉为“中国藤王”的紫藤,园中最大的一棵紫藤据传是五百多年前杨升庵高中状元、衣锦还乡时所栽种

自古以来,成都平原以其

得天独厚的生态、繁荣的经济

和悠久的文化

孕育出了一大批著名文学家

历代文人墨客皆会于此

时至今日

成都依旧浸润着书香

是全国第一座

拥有“中国书店之都”称号的城市

每逢假期

各类图书馆、书店总是

人人人人人人

……

可以说,咱成都人对读书这件事

可是认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