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之责,守望担当——浅谈对“姑孰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守望
发布时间:2025-04-22 00:14 浏览量:37
原创 曾再新 天门山文学
在当今文化的广阔天地里,“传承”与“守望”宛如两颗熠熠生辉的星辰,频繁闪耀在人们的视野中。“传承”,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它将前人的宝贵经验悉心传授、虔诚继承,并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发扬、蓬勃发展;“守望”,则恰似一座屹立不倒的灯塔,坚守着某种事物的本真,同时满怀希望地展望未来。当“传承”与“守望”携手同行,便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某个文化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延续、不断创新。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它镌刻着城市的形象,蕴含着城市的内涵,更是城市发展的不竭动力。一座城市,无论在经济、科技等领域如何开拓进取,唯有将发展的脚步上升到文化的高度,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记忆。而文化名人的相关记载,无疑是这座城市文化宝库中的典型瑰宝。那些历史名人,凭借着自己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超凡卓越的聪明才智、璀璨夺目的辉煌成就和高尚纯粹的优秀品质,载入了史册,成为了后人敬仰和学习的楷模。
“重振当涂自信,守望姑孰文化。践行笔耕精神,驰骋乡土足迹”,这十六个字,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我近几年读书与做人的漫漫征途。退休之后,我怀着对乡土文化的深深眷恋,将30年前搜集的那一堆堆乡土文化资料,像对待珍贵的宝藏一样,逐一进行精心梳理。为了能更好地整理这些资料,我自费购置电脑耗材,不辞辛劳地整合各方信息。经过三年如一日的努力,终于将这些资料打印、装订成120卷、总计1500万字的再新版《当涂乡脉志》。这不仅仅是一本厚重的书籍,更是我对我县历史文化的一次深情传承。它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县文化资源的宝库,提升了文化资源的品质,有望促使优质文化资源直接转化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从而为我县的经济建设贡献一份微薄却坚定的力量。
我虽然文化程度有限,但对《姑孰乡土文化》却怀着一种矢志不渝的乡情。30年来,这份乡情如同熊熊燃烧的火焰,驱使着我在乡土文化的海洋中不断探索。我坚持走乡串镇,每一个村落、每一条街道都留下了我奔波的足迹;我四处奔波求索,像一位虔诚的信徒,登门向那些熟知乡土文化的老者请教;我旁征博引,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和资料;我辛勤笔耕,夜晚挑灯夜战,清晨早起抄写,用手中的笔记录着岁月的旧痕,留下历史的鸿爪。终于,在2010年,我将200多本草稿本进行了系统的归类,并按照自己独特的思路开始编纂,涵盖40大类、120小类。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我自掏腰包5万多元,在这三年里,默默付出,基本上完成了前期的准备工作。
作为当涂本乡本土的一员,我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和发掘历史文化的重任。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我认真誊写和校对历史功绩和崇高精神的相关记载,以我县的县志、部门志、文化书籍等版本作为坚实的佐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采取多种形式的方法,深入挖掘我县古今历史文化的功绩,并努力将其开发与利用。几年来,有53位老师、文友不辞辛劳地光临寒舍,给予我宝贵的指导。我也分别为乡镇、村居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为振兴乡村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有人打趣地说,我好像是一个“小图书馆”。其实,我深知,以文化的大发展推动经济的大跨越,实现县域经济的大腾飞,正是在讲述着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当涂故事。
深挖文化底蕴,激活“悠久”历史。历史,不仅仅存在于泛黄的书页里、模糊的记忆中,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微之处。我县有不少文人志士,他们以笔为剑,著书立说,写出了相当一批有价值的文章和史料。这些珍贵的文化成果,如同璀璨的星辰,为我们这些守望乡土文化的人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坚定了我们传承的信念。
2026年12月31日,这是一个令人期待的日子。我满怀憧憬,期待着《姑孰乡土文化·当涂乡脉志》能够完稿。届时,我将向家乡人民交上一份合格的答卷,以此报答生我养我的“姑孰”城,让这份对乡土文化的热爱和坚守,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 上一篇:世界读书日丨书香沁润榆阳,文创精彩亮相!
- 下一篇:康乾御批、文史大家点评、白话全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