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七中秦岭研学:山水为书 实践为笔

发布时间:2025-04-21 23:03  浏览量:26

我们是分界的脊梁

驮起中国南北气象

拾取栈道斑驳的汉唐

守护万物共生的心脏

秦 岭 线

4月15日至19日,天府第七中学92名高一、高二的学生在宝鸡文理学院教授与本校教师组成的“大中一体化”导师团队带领下,走进秦岭太白山及周边地区,开展了主题为“山水脉动・文明共生”的地理科学综合研学活动。

此次以“地理眼”观照祖国的实践旅程,紧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加强地理实践”的要求,融自然探秘、文化寻根与科研启蒙于一体,为中学地理实践育人提供了可复制的育人范式。

颁发研学课程的结业证书

政 策 领 航

构建“大地理”育人场域

实践育人是时代的核心主题,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2016年12月,教育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提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拓宽综合实践渠道”;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进一步提出“统筹推动价值引领、实践体验、环境营造,探索课上课下协同、校内校外一体、线上线下融合的育人机制”。

黑虎关考察合影

为了深入贯彻和落实党和政府对“实践育人”的要求,本次研学以秦岭为天然课堂(这里是我国南北地理分界线、重要生态屏障,也是地质地貌演化和植被垂直分异的“活标本”和中华文明的“基因库”),通过与高校合作,让高校学术资源转化为中学地理实践的“养分”,并将“人地和谐”的思想贯穿全过程,通过“自然地理教育+历史文化探秘+野外实践体验”三维一体的任务体系,让学生在观察地质地貌、探究植被分布、解密青铜文明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科学精神、实践创新、人文底蕴和健康生活等核心素养,落实“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

霸王河考察合影

多 元 协 同

解码秦岭的“自然密码”与“文明基因”

1 河阶黄土启认知,科研启蒙在田野

4月15日,研学从渭河支流霸王河开启。学生沿河岸步行1公里,考察河流阶地及沉积层剖面,描述地貌特征和地貌演化过程,分析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并采集砾石样本。

“为什么阶地剖面会呈现‘粗-细-粗’的颗粒变化?”

“黄土台塬的沟壑形态与人类活动有何关联?”

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开展了激烈的讨论。

霸王河考察

晚间课堂,两场学术讲座《太白山种子植被多样性研究》《太白山植被的垂直地带性》犹如“知识锚点”,将课堂上学习的碎片化知识串联成“地形—气候—植被”的关联网络,完成从“现象感知”到“原理探究”的认知跃迁,为第二天的野外考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晚间课堂的教授讲座

2 护绿寻珍悟生态,标本制作练真功

第二日,深入太白山蒿坪保护站的行程,让学生触摸到生态保护的“神经末梢”。在大理村,学生手持地质锤采集石墨矿和大理岩标本,通过观察岩石光泽、解理结构辨别岩石特征;黑虎关前,崩塌地貌与跌水景观的现场教学,让“内外力作用”理论具象化;药用植物园里,秦岭冷杉、独叶草等珍稀植物的辨识,配合护林员“红外相机监测羚牛轨迹”的案例讲解,使“生物多样性保护”从课本概念转化为可操作的保护行动。徒步巡护体验中,学生分组完成植被样方调查、树木年轮采样和植物标本采集,首次掌握“样线法”“生长锥取样”等科研方法。

森林里进行年轮采样

晚间课堂,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总结学习成果,制作植物标本,聆听《初识秦岭》的学术讲座,为第二天的研学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也开启了第三天研学的密钥。

晚间课堂制作标本

3 登高问天探冰缘,南北分界现真容

第三日,海拔3511米的天圆地方主峰科考,堪称地理思维的“立体课堂”。在泼墨山,学生沉浸于内外力作用的鬼斧神工;换乘小索道攀升至下板寺,植被从低山落叶林渐变为亚高山针叶林,“垂直自然带谱”随海拔升高清晰呈现。在同学间的相互鼓励和帮助下,全体同学克服高反、坡陡路滑等困难,步行3小时,登顶天圆地方,石河石海的冰缘地貌、褶皱断层的地质构造、不同坡向的植被差异,在导师“移步换景”的讲解中形成了完整的思维链。“站在这里,地理课本上的‘南北分界’突然有了温度和质感。”高二学生钟同学的感叹,道出了实地考察对地理认知的深度建构。晚间课堂,学生总结研学成果,分享研学感悟,“增长见识、知行合一、锤炼意志”的研学价值彰显得淋漓尽致。

太白山考察合影

(3511米的天圆地方)

考察河谷地貌

晚间课堂研究太白山的典型矿物

4 青铜文明照古今,黄土剖面话变迁

第四日,研学内容转向人文与自然的交融场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中,观察胡簋、墙盘、何尊等珍贵文物,寻找“青铜器之乡”的美誉由来,研究西周和秦国的兴衰历史,探秘青铜器的制造工艺,感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宝鸡峡水利工程的大坝与沙盘前,学生分析大坝选址的合理性和大坝对河流地貌的影响,探秘水利工程的工作原理和主要价值,思考人地关系的协调路径;唐家塬黄土剖面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成为解读古气候变迁的“万卷书”,“为什么古土壤层越厚,对应气候越湿润?”的追问,推动学生在“地层符号”与“环境演变”间搭建逻辑桥梁。晚间课堂,各组用思维导图梳理“自然环境与人类文明的相互影响”,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理解人地协调。

研究地质剖面

宝鸡峡考察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考察合影

5 翠华崩岳探天工,研学收官启新程

第五日,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探秘之旅,以“山崩地貌”为核心展开。沿十八盘道攀登时,学生观察断层、节理、褶皱等地质构造,描述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分析地貌对植被生长的影响;鹰崖瀑布前,描述断层特征,说明瀑布的形成原理;天池堰塞湖旁,通过“崩塌体堵塞河道—积水成湖”的演化过程推演,掌握堰塞湖的形成机制,为五天的地质考察画上了圆满句号。

考察崩塌地貌

翠华山考察合影

返程途中上,学生们展示沿途采集的500余份岩石标本和100余份植物标本,手机里存满标注着“河漫滩沉积”“冰斗”“崩塌地貌”等地理摄影作品,研学手册写满2万余字的观察笔记。

学生完成的研学手册(节选)

成 果 斐 然

从“行走课堂”到“成长蜕变”

此次研学构建了“观察—提问—探究—实践—反思”的完整学习链条:92名学生组成18个课题小组,围绕“翠华山山崩地貌形成机理及其防灾启示研究”“太白山垂直自然地分异规律研究”等选题,完成18份数据详实的研究报告;400余张地理摄影作品,展现了丰富的地理景观,记录了研学的精彩瞬间;92篇研学游记里,学生不仅记录研学过程和研学收获,更深度反思“人地关系问题”,字里行间洋溢着“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意识和“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正如高一年级王同学所言:“虽然这条线路条件坚苦,但是我们收获了知识,更锻炼了意志品质,这是一条很有意义的线路。”

学生提交的地理景观照片解读

“当学生在霸王河研究河流阶地,在太白山徒步考察,这些具身性体验正在重塑地理学习的样态。”天府七中地理教研组长韩老师表示,团队后续将开发“秦岭地理综合研学资源包”,供全国地理教师共享。陕西太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与天府七中更达成协议,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让野外台站成为中学地理课堂的延伸。

“实践教学基地”授牌仪式

育 人 启 示

地理实践教学的“破圈”与“重构”

这场跨越5天、行程800公里的研学,不仅是地理知识的实地验证,更是育人模式的创新探索:通过“大中一体化”导师制,实现学术思维与中学教学的衔接;借助“问题式学习”,让每个地理景观成为驱动探究的“问题锚点”;依托“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实地考察—撰写报告—展示成果”的闭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课程结业证书

秦岭的风

掠过学生们满载标本的行囊

渭河的水

倒映着他们蹲守剖面的身影

当“地理”不再是课本上的等高线与气候图,而是脚下真实的土地、手中温热的标本、眼中鲜活的文明,教育便真正实现了“把课堂搬进自然,将文明刻进心里”。这或许就是研学旅行的终极价值: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地理的解读者、文明的传承者、生态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