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报关注丨景美樱桃红火了乡村游,农文旅融合共赴致富路!榆中县“龛谷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三产联动绘就共富画卷

发布时间:2025-04-21 07:58  浏览量:39

盛开的樱花是春天的美景,硕大的樱桃是春天的果实!从4月10日开始,榆中县小康营洪亮营村农博园专业合作社的樱桃大棚吸引大批游客前往。“摘一篮就几分钟的事儿,现在成熟了两个棚,一直能采摘到5月底!”女主人丁芳霞侍弄着樱桃树如是说。

沿着小双公路从王保营向上走,洪亮营、刘家营……“营营”相连,龛谷峡、唐家峡、徐家峡……毗邻相映。“龛谷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从夯实特色产业根基,到借助智慧农业赋能;从推动农文旅教深度融合,到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古韵悠长的龛谷,正沿着“生态为底色、产业为筋骨、文化为灵魂”的发展路径,勾勒出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春日振兴画卷。

樱桃花开染春早繁硕幼果挂枝头

洪亮营的大棚可以追溯到20年前的油桃种植。如今,通过不断改良,成就了全村特色产业的顶梁柱,穿过小屋,大棚里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洪亮营农博园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金铸和妻子丁芳霞正在来回检查着暖棚内每棵樱桃树的生长情况,枝头繁硕的樱桃挂满枝头。

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从开花到结果,再到果实成熟,樱桃树的管理每一步都马虎不得。

“我从种植油桃到现在改种樱桃已经十多年了,4月10日开始采摘上市,看今年行情,预计收入能超过10万元。”回想起樱桃种植的历程,金铸感慨万千地告诉记者,现在通过大棚精细管理及施用农家有机肥的方式,为樱桃的各个阶段提供优良的生长条件,同时为顾客带来家庭农场式的观光采摘体验,实现了从枝头到舌尖,只有一伸手的距离。

“我以前只靠种地为生,一年也就挣个万把块钱。现在政府大力建设示范带,樱桃价格翻了一番,我一年能多赚五六万元。”正在忙碌采摘的丁芳霞笑着补充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樱桃采摘这一特色产业,已然成为小康营乡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引擎”。它不仅在洪亮村发展壮大,在小康营乡王保营村、刘家营村、孟家庄村也同样深受农户青睐,成为大家致富路上的“香饽饽”。

王保营村集体积极从沿海地区引进优质樱桃苗木,成功建成10座标准化樱桃园,并着力打造集观光游览、采摘体验、研学教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我们对温棚进行改造与钢架大棚新建项目相结合,对原有的4座温室大棚进行全面改造,新建7000平方米钢架冷棚,还配套完善了智能化管道与配电设施。”金铸告诉记者,项目投产后,由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按“1+1+N”的模式运营,预计年增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超万元。

曲径通幽小“三峡”

“织”就乡村旅游幸福网

挖掘机、铺路机、压路机轰隆作鸣,你栽树来我铺路,好不热闹的场面。4月14日下午,通往小康营乡徐家峡村的主干道上,投资400万元的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正紧张有序地推进,施工人员正在进行最后的道路油翻砂冲刺工作。

“这项工程自3月底开工建设以来,路缘石沿街铺设,3处防洪涵管嵌入地下,吸水砖步道蜿蜒延伸,还同步启动了村庄绿化工程,村民自发栽种玫瑰、金叶榆,把昔日坑洼的道路变成了‘花香走廊’。”榆中县小康营乡副乡长刘艳表示,这路段的改造升级,将极大提升浪街、徐家峡景区周边整体建设水平,有力带动特色农业采摘经济的蓬勃发展。

徐家峡村背靠兴隆山风景区,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是榆中县“全域旅游示范县”重点打造的九个特色乡村之一。

“我们这里是一处少有人知的原始美景地。夏日奇花异草满谷飘香,山泉小溪潺潺流淌,风景秀丽,秀峰叠翠。”徐家峡村党支部书记小宿告诉记者,自“龛谷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推进以来,全村全力打好旅游规划、政策扶持、项目带动、环境改善等乡村旅游发展“组合拳”。拓宽村主干道1.5公里,硬化村道1.4公里,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接待服务能力。动员400户农户积极参与打造人居环境改善示范村,对全村土墙、土大门进行提升改造,集中清理“四堆一残”,着力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已建成了观赏水车、水磨、观景亭、上山栈道、景区停车场、太阳能景观路灯等一批生态观光旅游新亮点。

据了解,随着“五一”假期临近,小康营乡持续推进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同时精心打造多个充满田园特色的景观和彩虹步道等,致力于将徐家峡、浪街等周边景点串联起来,打造成为一条独具魅力的旅游小环线。

“我们将充分利用龛谷峡、徐家峡、唐家峡小‘三峡’自然风光,在全力提升通往‘小三峡’道路和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在徐家峡建设一个虹鳟鱼养殖基地,打造一座别具特色的鱼庄,与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浪街深度融合,进一步丰富当地的旅游业态。”刘艳透露。

农文旅相“融”齐放新活力

乡村蝶变展新颜

初春的榆中县浪街村,日光温室里羊肚菌破土萌发,多肉植物五彩斑斓;鸵鸟场中成群鸵鸟昂首踱步,农家乐里飘出阵阵炊烟……曾经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小村落,如今已成功转型为农文商旅深度融合的典范。

据了解,今年浪街村以“龛谷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为契机,以“融合发展”作为破题关键,投资400万元打造农文旅教综合体。

走进浪街景区,便能看到临街铺面已焕然一新,施工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道路景观打造,力争在“五一”假期能够全新开门迎客。

在浪街村育苗大棚内,一畦畦蔬菜种苗蓄势待发;多肉大棚中,一盆盆多肉萌态尽显;火龙果大棚里,工人修剪枝丫的手似灵动画笔,删繁就简……

近两年,该村引进无花果、火龙果、羊肚菌等高附加值作物,采用智能温控、水肥一体化技术,特色农产品销售通过线下销售和线上销售的形式销往全国。这些特色农产品不仅满足了市场需求,也为村集体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

据统计,仅大棚出租和特色种植产业,就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10万元,大棚产业带动三百余户村民参与种植、管理、出租,成为村民们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

据悉,浪街村依托村集体“浪街酒楼”,对其进行改造,打造出农特产品展销平台、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广中心、农业教学课堂,并配套建设中央厨房,可同时接待300人研学团队;同步升级7栋乡村庭院,总面积760平方米,配备现代化民宿设施,满足“银发候鸟”团、学生实践等多元需求。项目运营后,预计年收入6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50个,吸引城市消费群体超万人次。

据了解,“龛谷风韵”乡村振兴示范带以小双公路交通线为主线,主要覆盖徐家峡村、浪街村、李家营村、洪亮营村、王保营村、刘家营村、孟家庄村、南北关村等8个行政村,涉及农户4246户17424人。示范带依托龛谷峡、徐家峡、唐家峡自然风光、“老家·浪街”旅游资源及浪街村、洪亮营村、王保营村设施农业,打造“龛谷风韵周末休闲游”乡村旅游及高原夏菜育苗、草莓、油桃等特色产业基地。2025年,投资2079.78万元,实施产业发展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及人居环境整治等建设项目15项。

青砖黛瓦映古今 绿美乡村入画来西固区加力推进“古渡河口”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

青砖黛瓦间,古今风貌交相辉映;山水相融处,村民正抢抓农时种瓜栽菜。站在“古渡河口”远眺,乡村振兴示范带焕发出勃勃生机。

今年以来,西固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振兴”目标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聚焦“八大美丽”,做好“四篇文章”,因地制宜加快推进“古渡河口”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

眼下正是植树增绿的好时节。日前,西固区机关干部职工和志愿者来到“古渡河口”乡村振兴示范带,沿线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大家挥锹挖土、扶树正苗、培实新土、浇水定根,用心种下一株株树苗。在和煦的春风中,新苗错落有致、迎风挺立,在微风中孕育着一片绿色希望。当天,共栽植海棠、美人梅、桧柏500余株。

“以前的109国道两旁脏乱差,现在整齐干净,还栽了不少景观树,家家户户院子里都养了绿植、果树,家里家外都很美。”西固区河口镇群众对身边环境的变化感触颇深。

西固区按照“干净整洁、井然有序、绿美环境”标准要求,扎实推进“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一美化”攻坚行动。组建联合执法队伍,综合执法、市场监管、公安、交警、环卫、各村“三委”班子等协同作战,对国道沿线私搭乱建、占道经营、乱堆乱放等问题开展“地毯式”清理,修缮青砖围墙5处,彻底整治脏源点20余处,清运垃圾50余吨,提升改造墙面7500平方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为绘就宜居新蓝图,西固区以规划为引领,编制《西固区河口镇2025年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项目规划方案》,立足村民实际需求,充分利用村庄现有资源,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因素,不搞大拆大建,突出村落地域特色和历史传承,大力发展“庭院+休闲”“庭院+手工艺”,实现了颜值提升和空间布局的有机统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庭院经济”发展模式,让村民在家门口端稳就业增收的“铁饭碗”。

在规划中,西固区按照优势区域集中、生产条件良好、产业基础扎实的原则,形成以河口村为中心,咸水村、岗镇村、张家台村为支撑的特色产业农文旅优势片区,以109国道沿线风貌提升为“主轴”,通过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整治、整体风貌提升,确保“廊道”沿线保持干净、整洁、美丽、有序,逐步把美丽乡村“盆景”串联成“风景”,让生态绿成为乡村振兴的最亮底色。

走进河口村,一排排砖瓦砌筑的牛舍整齐划一,一头头膘肥体壮的奶牛映入眼帘。村民们调配饲料、喂牛、挤奶,笑脸上流着汗水,身上带着一股干劲与闯劲。“合作社现有奶牛1300头,日产鲜奶13吨。相信在政府的支持和公司的努力下,农场将会越来越好。”兰州欣源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谢盛说。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西固区加快古镇景区业态布局和文化建设,深挖区位、交通、产业、文旅等优势资源,进一步优化服务体验,持续焕发古镇经济活力。引进牧心草莓番茄、米修斯水果番茄等新品种,打造张家台“黄贵妃”西甜瓜、“果乐蔬香”精品果蔬等具有河口特色的高原夏菜品牌。全力推动河口镇欣源生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全市首个“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奶牛养殖全产业链。持续加大对养殖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生猪、奶牛、家禽养殖等产业,养殖量分别达到3500头、1200头、35000只,养殖产业成为河口镇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积极探索“合作社+农户”的方式发展农家乐、民宿、乡村旅游经济,多措并举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西固区全力实施河口古镇恢复建设项目,完成了37户古民居的保护修缮工程,打造了“四街四门四牌楼、一楼一桥一码头”的核心景观群,建成喀啰川广场、古镇漂流、十里黄河金岸等观光旅游景点。

该区在推进“古渡河口”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中,依然把项目建设作为“重头戏”,整合各类资金1600余万元,谋划、申报、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项目13个。八盘村完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村委会资产权属归位账务分设试点任务,3宗衔接资金项目进入兰州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公开招采。同时全面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调查摸底和分类梳理工作,分类建立工作台账,协助注销未运营合作社2家,申报实施合作社能力提升项目,落实补助资金60万元。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贵智 董永前 文/图编辑丨马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