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于古则博览群书,学于今则追寻榜样

发布时间:2025-04-20 15:06  浏览量:7

古人治学,讲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今人求知,崇尚“见贤思齐,躬身践行”。无论是与先贤对话,还是与时代同行,学习的本质始终是拓宽视野、丰盈灵魂的旅程。

学于古,当以书籍为舟楫。经典典籍是千年智慧的结晶,翻开《论语》,可见孔子“学而不厌”的执着;品读《曾子避席》,能悟“虚怀若谷”的谦逊;细览《隔篱偷学》,更懂“求知若渴”的坚韧。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唯有沉心静气,在书海中沉淀,方能从历史长河中汲取养分。如北大学子所言,语文学习需“向外看”,而古籍正是最深邃的窗口——它教会我们礼仪、思辨,更赋予我们“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感。

学于今,当以榜样为明镜。当代社会信息纷繁,榜样如灯塔,照亮实践的路径。从“创建班级公众号”的协作中习得团队精神,从“点赞”现象的思考中培养批判思维;更可效仿博雅少年“勤学创新”的品格,或追随行业翘楚将知识转化为价值的智慧。高考作文题“学习今说”提醒我们:学习的目的不仅是自我提升,更需心怀家国。榜样之力,在于将抽象的道理具象化,让我们在模仿中创新,在追随中超越。

古今交融,方成博雅。国学经典培养儒雅风骨,而时代榜样锤炼实践能力。贾逵“隔篱偷学”的坚持,与今日学子“刷题有术”的总结异曲同工;王泰“让枣”的礼让精神,与网络时代倡导的理性发声一脉相承。真正的博学,既需古籍中的“约取”之精,也需现实中的“薄发”之巧——正如一位备考者所言:“手上行动,心中思考”,方能不负热爱。

学古知来处,习今明方向。书籍是沉默的导师,榜样是鲜活的教材。愿我们既能与先哲坐而论道,亦能向今人起而行之,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属于自己的博学篇章。

外部推荐